抵制日貨,韓國為284家日本「戰犯企業」打上標籤,想賣貨都得貼

2019-09-10     大國前沿

眼下距離日本政府於7月1日宣布對韓國進行經濟制裁已有兩月有餘,兩國從政府到民間圍繞這項制裁的衝突卻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就在9月6日,韓國釜山市為這場衝突再添一把火:在當天,釜山市議會通過一項條例案,將特定的日本企業定義為「戰犯企業」,規定釜山市政府今後有義務不採購這些企業的產品,並將給這些企業的產品統統貼上「戰犯企業產品」的標識。

央視相關報道截圖

眾所周知,每當日韓間出了什麼岔子,哪怕是日本人不願賣產品給韓國,韓國人都能以此為藉口掀起一股抵制日貨的浪潮,而眼下這波由經濟制裁引起的衝突也是如此。早在7月3日,也就是衝突開始僅僅兩天之後,韓國民眾就開始有組織的抵制日貨。

但無論如何,這種抵制風潮都是民間自發的,而9月6日釜山市的這項決定,卻開了韓國政府官方抵制日貨的先河,並且還是打著「戰犯企業」的名號,這在政治意義上遠比民間自發行為嚴重得多。因為「戰犯企業」專指那些在日本殖民朝鮮半島的時代,積極協助日本政府對朝鮮民族進行經濟掠奪的日本企業,在韓國基本是個人人喊打的名詞。

但問題在於當年這些「戰犯企業」大都是大型財閥,本來數量就不多,並在戰後清算中基本都或拆分或破產,能活到現在的僅餘下三菱重工等少數幾家。而眼下釜山市議會確定的「戰犯企業」卻多達284家之多,說白了就是在拿政治敏感詞彙給日本企業亂扣帽子,並且還要在產品上公然標註「戰犯企業產品」的標籤,這種一棍子打死一大片的做法自然激起日本方面一片抗議之聲。

韓國二戰被強征勞工抗議日本新日鐵住金公司

那麼釜山市的這種做法會起到什麼實際意義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這份禁令僅僅針對釜山市政府的官方採購,說白了大部分都是些辦公用品。雖然還不清楚這份禁令的具體名單,但多達284家的數量顯然已經把日本一些大型辦公用品企業也包括了進去,而日本在辦公用品領域恰恰又是世界頂尖水準的,這樣雖然釜山市當然可以用本國或者其它外國產品替代,但失去幾個強力競爭對手,這對釜山市政府今後採購時的議價能力顯然是很不利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韓國民眾逐漸從這輪反日情緒中冷靜下來時,「浪費納稅人金錢」的大帽子隨時可以被議會中的反對派扣到當初那些通過該條例案的議員頭上。

其次,該條例案僅僅只是針對釜山市政府的官方採購部分,雖然釜山市貴為韓國第二大城市,但畢竟也僅僅只是一個市政府,這對產品賣到全球的日本企業的損失基本是微乎其微。

釜山市早在19世紀就成為朝鮮半島第一大港口,眼下也是韓國第一大港口,韓國每年自日本進口的500多億美元商品大部分都是通過釜山抵達韓國的。所以在釜山市議會激怒日本企業,特別是要給這些企業的產品貼「戰犯」標籤後,日本企業肯定會嘗試從別的港口往韓國出口貨物,由此給釜山市造成的經濟損失,也不是釜山市議會裡那些議員能夠承擔得了的。

釜山市很依賴對日海上貿易

最後或許也是出於以上顧慮,釜山市議會也給自己留了個「退路」,也就是僅僅要求釜山市政府「努力做到」即可,這種首鼠兩端的做法也讓釜山市的民眾對議會的這項措施頗有微詞。

其實說白了,這種小家子氣的、僅僅只是迎合民眾情緒化心理的做法在韓國也普遍不受待見,類似的方案在過去就有別的城市的議會出台過,但因為民眾和輿論都不支持而不了了之。在這次出台後,韓國國內就有批評意見指出「迎合輿論的政治主導的抵制日貨運動並不合適」,韓國媒體也幾乎沒有對條例獲得通過進行報道,總體來說都普遍冷靜。

但要說一點用都沒有那顯然也是不實際的,據釜山市議會稱,目前包括首爾在內,全國有17個地方議會都在推動類似條例的制定,在釜山市開了先例後,鑒於釜山是全國第二大城市的影響力,以上這些城市的類似條例都可能會陸續獲得通過。而如此多的城市都通過的話,即使依然不會對日本人造成什麼實際損失,但對韓國社會的反日聲浪無疑會起到很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讓這波反日浪潮持續下去,甚至是更加惡化。

在街頭宣傳抵制日貨的韓國民眾

總而言之,不管有用沒用,釜山市議會的做法起碼也表明了韓國社會的態度,同時也值得日本政府好好反思一下,讓這種衝突在日韓兩國的整個社會層面長期持續下去,究竟值不值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px8H20BJleJMoPMwM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