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東京奧運會組委會24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正在考慮將原定於7月24日開幕的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晚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進行電話會談,呼籲推遲奧運會的舉行,並希望奧委會能夠儘快做決定。日本共同社報道稱,兩人就將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達成一致意見。會談結束後,國際奧委會將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具體細則。
22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通過官網發布聲明稱,未來4周內將完成新冠肺炎疫情對東京奧運會影響的評估。就在同一天,加拿大、澳大利亞兩國先後表示,退出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加拿大稱,不會派隊參加2020年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並呼籲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員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將賽事延後一年。澳大利亞則稱,鑒於國內外疫情不斷變化的情勢,澳大利亞團隊今年夏天「無法集結」參與奧運會,會為2021年準備。
加、澳兩國的相繼退賽迫使安倍改變了最後的決定?事情未必是這樣。
退賽、抵制?巴赫經歷過更糟糕的
這或許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推遲舉行,但不是第一次有國家宣布退賽。
從最初確定東京奧運會不會延期,到決定4周內評估疫情對奧運會的影響,再到現在與日本就推遲一年達成一致意見,國家奧委會的決定與疫情的發展變化有關。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22日在給運動員的一封信中承認,現在所有人面臨的不確定性的確會帶來不安,但是他堅持「東京奧運會日期的最終決定為時尚早」。
在信中,巴赫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他說自己曾經在備戰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時候經歷過這種不確定性,不確定奧運會是否會舉行,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參賽。
要知道,在各路盤點中,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都被冠以「史上最差奧運會」之名。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遭到了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的譴責,以美國為首的60多個國家聯合抵制第二年舉辦的莫斯科奧運會。
最終,莫斯科奧運會還是如期舉行,但是約40%的參賽國缺席,一些想參賽的運動員因為本國的利益而不得不放棄參賽,奧運會比賽的觀賞度大打折扣。
可以說,只要決策者,也就是擁有最終決定權的國際奧委會能夠拍板,參賽國的缺席客觀上不會影響奧運會的舉辦日程。但顯然當時各國的政治利益高於奧林匹克精神,共同導致了莫斯科奧運會的失敗。巴赫在回顧過往的經歷後就說,他更希望決策者花更多精力儘可能多地了解可靠信息,並在此基礎上作出決定。
這次他不是運動員而是決策者,巴赫選擇權衡再三。他強調取消本屆奧運會不公平,會打破來自206個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的1萬1000名運動員的夢想。
要如期舉行,其實也不難……
國際奧委會在22日的聲明中表示,目前日本國內情況已經有較大的改善,人們也熱烈歡迎了奧運聖火的到來,這都加強了國際奧委會對於日本能夠在有一定安全限制的前提下舉辦奧運會的信心。換句話說,日本國內的疫情不會阻礙東京奧運會的舉辦。但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參賽各國運動員從出發到回到本國全過程的安全,是當前國際奧委會最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理論上來說,奧運會是可以如期舉行的。如果按照風險等級劃分,目前全世界總體處於高風險,但也有部分國家和地區屬於中風險,只要剔除掉高風險的國家和地區,奧運會是能夠按計劃舉行的,畢竟日本的場館已經竣工,火炬傳遞也將按計劃進行。
國際奧委會在17日發布的公告中,已經說明了在奧運會資格賽無法完全進行的情況下,參賽資格將如何分配。加上風險等級因素進行修正,看上去也不是難事。但是這種「剔除」高風險的操作,可能會導致另一個1980年奧運會的出現。
同樣,這也與日本政府的堅持不符。至始至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主張只有一個——確保奧運會以完整形式舉辦。這也就意味著,不能夠減少項目的數量,也不能降低比賽的觀賞程度。
安倍表態的背後,當然有經濟因素的考慮和政治方面的盤算。如果東京奧運會打了折扣,日本政府期待奧運會帶了的經濟騰飛效應必定受到影響,而如果辦成一次「失敗的奧運會」,安倍晉三「俯瞰地球儀」的雄心也會淪為他人的笑柄。所以比起按時舉行,日本政府寧願選擇承擔風險和經濟損失,而一定要東京奧運會是「完整的」。
加拿大的退出可能又給安倍晉三添了新麻煩,一直以來安倍堅持「以完整形式舉行奧運會」的底氣,就是不久前在七國集團領導人視頻會議上,他的主張得到了各成員國領導人的支持,而加拿大就是G7成員國之一,這又將涉及到政 治盟友的利益。
而從日本觀眾的角度,當然也是支持奧運會以完整形式舉行的。失去任何一個參賽國家,都是觀眾的損失。比如宣布退出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澳大利亞,傳統強項之一就是游泳。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游泳是日本人最期待的奧運會項目。
在國際奧委會表態後,安倍的態度已經顯而易見——在如期舉行和完整比賽中間,他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這次安倍主動呼籲推遲,也是順理成章。
4周拍板到3天作出決定
其實東京奧運會與當年的莫斯科奧運會還是有不同的,前者是因為公共衛生事件,而後者是政治事件。但造成的局面多少有些類似——世介面臨著不團結的局面。
世衛組織在防控疫情方面,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疫情通報會上,反覆號召各國應當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呼籲各國應當分享疫情數據,建議不要懷有僥倖心理,檢測是第一位的。一句話來說,全世界應當「同舟共濟」。但各國之間相互攻訐指責依然存在,以「高風險」為由互不往來的也不在少數。如果任由公共衛生事件的局勢劃分當前的國際社會,那麼與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所面對的環境恐怕也沒有太大差別。
公共衛生事件4年前也發生過。里約奧運會舉辦前夕,巴西受到寨卡病毒侵襲,也有不少人抵制里約奧運會的舉辦,甚至誇大寨卡病毒的影響。但國際奧委會在得到世衛組織的建議後表示,巴西奧運會將不會因為寨卡病毒的肆虐而取消、延期或是改變舉辦地。世衛組織當時的建議是,里約奧運會和殘奧會造成寨卡病毒進一步國際傳播的風險「非常低」。
這次東京奧運會的評估組,就包括國際奧委會,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東京組委會,日本當局和東京都政府相關人員。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日內瓦當地時間23日表示,東京奧運會的未來正處於非常密切的觀察中,相信將很快作出決定。是否推遲東京奧運會完全取決於日本政府和國際奧委會,世衛組織為其提供風險建議,相信日本政府和國際奧委會不會繼續進行任何對運動員或觀眾構成危險的比賽。
遵從世衛組織的風險建議,是國家奧委會的一貫作風。但是寨卡病毒是對一個國家的評估,新冠病毒卻是涉及到全球各國。在當前國際社會缺乏團結、有些信息沒有透明公開的前提下,瑞安說的「很快」有多快,對風險的預估又有多少可信度,或許都該打上一個問號。在一些國家疫情仍然沒有達到峰值的情況下,4周是否足夠評估疫情的影響,還是個未知數。
與其拖上4周等到一個依然不明朗的局面,日本政府不如速戰速決占據主動要求推遲一年。對於日本經濟而言,結果或許沒有太大改變,但對於安倍本人而言,倒可以樹立一個全球共同抗疫的典範,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