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參與式藝術」激發社區新活力

2024-10-16     新華日報

羅婧予 李正 王巧

在泛審美化、泛藝術化的當代,藝術逐漸全面融入公眾日常生活,參與式藝術的概念應運而生。早在20世紀初國外部分藝術家會在社區、社群中開展藝術實踐項目,上世紀90年代之後藝術的輻射範圍更廣,常常以「參與」「互動」的形式出現,參與式藝術概念也逐漸為大眾所接受。

參與式藝術強調藝術實踐與社會直接發生關係,可以看作在社群、社區展開的一種在地的、集體合作式的事件性藝術。參與式藝術通過其顯著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激發群眾個體的創造力,並有望以此推動社會隱形變革。社區營造的概念最初源於日本,指社區居民持續以集體行動處理社區共同生活問題的行為。隨著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將參與式藝術與社區營造結合在一起,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趨勢。

1991年,美國藝術家蘇珊·雷西提出「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概念,推動參與式藝術的興起。通過民眾尋常生活的介入,藝術活動不再是藝術家的私人斷言,而成為多方主體的有機互動,不僅能夠豐富個體的生活經驗,更能喚醒和啟發民眾的思考。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能夠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為社區激發新的活力。

平易近人,改善社區整體環境。參與式藝術具有貼近大眾生活、形式豐富多樣等特點,在社區營造中,能夠改善社區單調乏味的視覺空間,提高社區整體環境的觀賞性,為社區居民提供有利的交流、活動場所。深入社區,推動社區和諧發展。傳統藝術更注重作品本身的美學價值,參與式藝術則更容易深入社區,在藝術作品中融入對社區問題的思考。這些藝術作品能夠反映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審美追求,有助於民眾之間實現交流互動,使社區人際關係更具主動性與創造性。帶動產業,提升社區經濟活力。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的建構,能夠挖掘社區自身的良性文化,帶動社區文創產業發展,給社區帶來一定經濟效益。

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的建構,有助於最大限度地將良性文化理念植入居民生活,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但從當前建構現狀來看,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基於此,參與式藝術的建構模式研究,應當是社區營造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建議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的建構模式可以從以下五個方向入手。

強調人文關懷,進行社區改造

通過參與式藝術對社區進行人文關懷改造,就是要以具體到人的關注、關心、愛護、尊重為切入點,使社區文化逐漸與社會人文潮流同向而行。社區工作者可以將長期荒廢的運動場地、無人打理的草坪等社區現有的場地,作為參與式藝術的建構場地。在藝術形式方面,社區工作者可以採用較為簡單有趣的方式,如搭積木、自由繪畫等方式吸引兒童和老人,通過兒童和老人的推廣逐漸使其擴散到更多群體中。例如,美國怡樂村由於長期被混亂、骯髒和貧窮籠罩而成為邊緣社區,缺乏起碼的人文關懷。美籍華裔藝術家葉蕾蕾將參與式藝術帶到怡樂村後,怡樂村逐漸充滿了希望與光彩。

活泛文化積澱,實現社區更新

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相應地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對此,參與式藝術在建構時應當注意基於社區本身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激發與創新,實現文化復興,從而為社區發展開闢新的道路。例如,北京大柵欄街區有600年的古老歷史,曾經有過最繁華的商業活動與最豐富的藝術傳統,但由於產業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逐漸成為老舊社區。對此,社區工作者創造出以文化再生為主要內容的參與式藝術更新項目,如展覽《反饋——大柵欄社區行動展》、人文紀錄片《片刻,流轉的時刻》、涉及傳統手工藝的攝影展等。

改善生態問題,實現社區自救

在眾多社區類型中,還存在一種社區類型,主要是在自然地理環境方面具有獨特性,但同時也存在明顯的生態環境問題,導致社區呈現出衰敗氣象。對此,社區工作者在構建參與式藝術時,應當將重心放在生態環境拯救上,從生態環境的小點出發,將藝術的輻射力擴散到整個面。以我國台灣地區的成龍村為例,成龍村原本是氣候優美的濕地環境,但由於居民過度抽水、全球變暖、海水倒灌等原因,成龍村逐漸形成沼澤濕地環境,無法耕種。對此,相關工作者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情況下,提出參與式藝術進成龍村的想法。通過舉辦環境藝術節提升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逐步改善成龍村的原有環境。目前,成龍村的生態環境已經得到明顯改善,青鱂魚等野生物種也逐漸回歸。

進行景觀設計,活化鄉村社區

鄉村社區的發展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不同鄉村社區具有不同的地理條件、經濟條件,鄉村社區營造一直是鄉村發展的難題之一。針對鄉村社區現狀,可以引入參與式藝術對鄉村社區進行景觀設計,使人工的造物造景與當地自然環境實現高度匹配與深度和諧,實現鄉村地區活化。例如,日本越後妻有地區,原本具有豐富的酒文化和優越的鄉村自然景觀,但在現代化浪潮下逐漸衰敗。在國際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及當地政府、社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開展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活動。該藝術祭上的藝術作品主要立足於越後妻有社區的森林、河流、梯田等,展現出越後妻有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藝術祭的舉辦不僅增強了原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幸福感,還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口,使得當地的經濟效益得以顯著提升。

聚焦創意產業,開發社區旅遊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不少社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各自的獨特產業,尤其是旅遊產業。對此,社區工作者在引入參與式藝術時,應當充分利用多元藝術形式,挖掘社區特有的產業資源,構建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形成與社區整體配套的產業模式。以鄭州地區的社區為例,不少社區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對此,社區工作者可以推廣藝術村莊項目,根據具體要求選擇不同村莊,通過設計壁畫等方式活化旅遊產業。此外,弦紋豎韻、赤豆編鐘、翻轉盒子等藝術作品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社區工作者可以藉此開發藝術作品展示區,並設置遊客互動區,使遊客能夠切身參與到藝術作品的製作中。

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的建構是一項複雜性工程,不僅需要根據不同的社區類型明確建構模式,更要注重社區營造不同階段的建構方式。

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建構的前期,要注重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一般而言,構建主體包括官方、藝術家、社會機構以及社區民眾。其中,官方是最基本的構建力量,承擔主導任務。北京大柵欄街區營造、日本越後妻有社區改造、鄭州社區改建等的主要發起者都是官方。藝術家和社會機構則主要作為建構的媒介力量,通過藝術的形式吸引民眾參與到營造活動中。社區居民則是建構的最根本力量,也是建構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四大主體的相互協同,使得社區營造中的參與式藝術構建工作逐步向好發展,並不斷向外輻射其影響力。

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建構的中期,要注重保障公眾的持續參與。社區營造、參與式藝術的建構並非一蹴而就。目前較為成功的利用參與式藝術促進社區營造的案例,都至少經歷了10年的改建期。在構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公眾參與。2018年北京市開展的老城廁所革命,由於實施過程中遭到居民誤解,工作一度暫停,最終在社區工作者的調解下得以順利開展。因此,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的建構,任何一個環節都應當考慮到當地居民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

參與式藝術在社區營造中建構的後期,要注重提高居民的社區認同感。社區居民是社區營造、參與式藝術構建的重要主體,也是工作開展的內在動力之一,社區居民的社區認同感與參與度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藝術家、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在開展藝術活動時,應仔細斟酌活動設計方案與議題選擇,使藝術活動既能貼近大眾生活又能產生教育意義。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的藝術展覽,在講述居民記憶的過程中,提升了居民社區歸屬感。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設計美學研究」〈項目編號19ZD23〉子課題「設計美學本體論研究」階段性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fc320d15d9da5ee868507ae4747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