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雯:一座劇院的藝術長征

2024-10-15     文匯報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十周年——編者

十月的申城,秋意正濃。颯爽的秋風讓人不禁想起2017年的此時。

那一年的10月24、25日,由指揮家尼爾森斯率領的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次以戰略合作夥伴的身份造訪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東藝」)。22天後,由西蒙·拉特爵士帶領的柏林愛樂樂團接踵而至,在東藝連演兩場。加上年初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兩場重磅音樂會,東藝在一年之內集齊了世界排名前三的古典天團,為上海這座「愛樂之城」書寫了「巔峰交響」的佳話。

名家名團紛至沓來,固然讓人欣喜。然而,作為劇院管理者,無法迴避既要「引得進」也要「賣得好」這個世界難題。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將社會效益擺在首位,讓這種世界頂尖演出「出圈」,讓普羅大眾走近古典音樂,從國際文化交流中增添獲得感。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作品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間,真正抵達讀者、觀眾和聽眾,文藝的功能和價值才能充分彰顯。

那年6月,在東藝新演出季發布會的前一周,維也納愛樂樂團音樂會率先開票。為了讓更多觀眾有機會走進專業音樂廳欣賞名團風采,在票價劃定上,我們頗為冒險地將800元以下的中低票價占比近一半,平均票價也與2009年相比降低了近35%。這種讓利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營收缺口。好在藝術長征的路上從不孤單,東藝提出「五位一體」的想法,聯動藝術家和院團、政府、媒體、合作方與贊助商以及廣大觀眾,統籌平衡,對衝風險,使音樂會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超越了演出本身。

劇院運營,需要感性和理性的雙重加持。巔峰之景,美不勝收,然而「巔峰交響」過後,東藝的藝術長征該行往何處?

2018年底,東藝成立節目製作部和藝術教育部,開啟以演出運營為主體,節目製作和藝術教育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

首演於2019年的話劇《金家花園》是東藝首部製作出品的作品,首輪演出後即收回投資,這使得東藝對劇目生產主控主投的信心倍增。

2021年「七一」前夕,東藝製作出品的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作為建黨百年重點作品成功首演。猶記得,為了獲得改編授權,我們驅車前往南京拜訪原著作者江奇濤老師,三顧茅廬,傾心懇談,最終打動他將改編權獨家授予東藝;為邀請編劇姚遠、導演胡宗琪兩位戲劇界的「老法師」加盟,縱使他們當時遠在海南、內蒙古,亦親身前往,竭誠相邀;難忘在橫店的那個夜晚,我在片場等待張志堅老師下戲,邀請他再演一回「董建昌」;亦有遇到疫情突發,不得不中斷巡演,迅速撤退的無奈……凡此種種,皆在每一次謝幕時觀眾如雷的掌聲中化成歡欣鼓舞。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今年是上海解放75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5周年,東藝製作出品了話劇《向延安》。邀請作家海飛為《向延安》首次操刀話劇劇本,李伯男導演則是首次執導諜戰題材話劇,大家懷著共同的藝術志向,攜手勇攀藝術的高峰。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紀念日當晚,話劇《向延安》首次與觀眾見面。這部融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諜戰題材話劇就像東藝的一篇宣言:「快去那光明輝耀的地方,快去那火把照亮的前方,我們,到延安去!」延安是紅軍長征的勝利落腳點,而東藝作為一家劇院,用一部又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藝作品向著精神上的延安跋涉。

無數次抵達,無數次再出發。東藝的藝術長征,一直在路上。(作者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總經理)

作者:雷雯

文:雷雯 圖:受訪者供圖 編輯:施薇 責任編輯:邢曉芳 邵嶺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e159a596d5ad6c0276df6f95147c1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