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之初,中共曾準備參加由南京統帥部統一指揮的對日大作戰

2024-10-24   陳冠任

1937年七七事變以來,日軍侵華戰爭的戰略戰術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迂迴」,即在戰略上採取縱深穿插,兩翼迂迴,迅速攻占若干戰略要點,以摧毀國民黨軍的軍事防線,瓦解國民黨軍的抵抗能力,避免逐地爭奪、正面平推;在戰術上則採取兩翼包抄,威脅國民黨軍側後,逼其正面混亂、潰退,避免陣地對壘、正面強攻。這一戰略戰術,確實最初起到了作用。

9月初,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中共出兵時,正值南口前線吃緊。

於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八路軍全部進入恆山山脈,並分兵一部挺進燕山 山脈,參加南口戰役。

可是,前衛師剛剛出動,國民黨軍已從南口——張家口一線潰退下來。隨後,國民黨軍在滄洲——涿州——大同部署了三個陣地,分別阻擊沿津浦、平漢、同蒲路三個方向南進的日軍。南京統帥部沒有處理好這三個防線之間的關係,沒有防禦重心,沒有防禦重點和紐帶,整個戰線「裂縫」百出。第一戰區布防涿州,第二戰區守備大同,而這兩個防禦區的結合部卻無人顧及,敞開了一個200公里的大裂縫。

毛澤東及時發現了這個大缺口,中央軍委決定八路軍開赴察哈爾省蔚縣地區,進至國民黨軍涿州、大同兩個防禦地區的中間地帶,以填補國民黨軍戰線的空隙,發起對日大作戰。

但是,在八路軍開進途中,9月11 日,蔚縣失守,國民黨軍一逃就是幾百里。9月12日,國民黨政府軍委會命令八路軍歸於第二戰區指揮。接著,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又下令八路軍開進飛虎口地區,進擊由蔚縣向淶源進犯之敵。可是,命令剛剛發出,國民黨軍又被日軍追擊潰散,淶源又淪於敵手。國民黨軍一潰千里,潰退之神速,出人意料。這使八路軍連更改作戰計劃,都來不及。

南口戰役期間,國民黨軍的戰線還是呈現著整體形態,毛澤東和中共對國民黨堅持華北抗戰還寄有很大希望。不料國民黨軍潰敗得如此迅速。戰爭的發展趨勢表明,國民黨軍在華北的戰鬥,必不能持久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才轉而從獨立堅持華北抗戰的角度來重新考慮自己的部署,令八路軍三個師轉而實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

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的:解放軍十大統帥鮮為人知的歷史》一書記述了這個轉變。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曾經名列中國軍事圖書熱賣榜第一名(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