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狂飆(三)|變化與方向

2023-12-25     數據雜誌

原標題:ETF狂飆(三)|變化與方向

ETF狂飆(三)|變化與方向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句話像是為2023年的ETF量身打造的。

「從2018年開始,ETF行業開始步入快車道。2022年9月,ETF規模首次超過萬億元,直到2023年9月,ETF基金資產規模已達1.85萬億元。但ETF作為一類非常典型的強者恆強產品,贏家局面已非常固定,在這種情況下,其他機構想從『贏家』手中分一杯羹,並不容易。」 作為大型公募的資深從業人員,沈風(化名)見證了ETF行業發展的風雲變幻。

掀起ETF繁榮的「蓋頭」,背後卻是暗流涌動。在頭部「玩家」之間,早已捲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費率「爭奪戰」。降管理費、降託管費以及近期監管推動的降證券交易佣金,都使公募機構或主動或被動地捲入了「價格戰」。買方與賣方之間的合作模式,正發生改變。

頭部「玩家」並驅爭先

在ETF成為2023年公募基金「主角」的同時,公募機構也意欲通過旗下ETF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一場關於「頭號玩家」的競爭由此拉開序幕。

華夏基金作為「老十家」之一以及最早大舉布局ETF的公募機構,旗下權益ETF產品規模長期保持行業第一。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華夏基金旗下ETF數量超70隻,總規模超3800億元。

同期,ETF規模超千億元的還有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華寶基金、銀華基金、國泰基金、南方基金,截至三季度末的規模依次為2418.98億元、1830.37億元、1680.56億元、1296.8億元、1203.82億元、1140.79億元。

在2023年ETF迎來發展大年的同時,ETF產品也成為行業機構「搶」市場的「利器」。部分公募在年內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管理費率、託管費率的基礎上,也將目光瞄準了權益類ETF。2023年9月5日,易方達基金打響年內ETF降費「第一槍」,隨後,工銀瑞信基金和華安基金跟進。後續,易方達基金還在10月、12月下調旗下部分權益ETF的管理費率和託管費率。

華北某公募對此評價表示,在今年市場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公募機構通過降費的實際行動,向廣大投資者傳遞一起共進退的決心以及對資本市場長期看好的信心。歸其本質,還是為了增加基民的獲得感,也是為了破解「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痛點的嘗試。不過,該公募也提到,ETF降費也有爭奪市場份額的意味,需要避免惡性低價競爭的情況出現。

沈風也提到,降費實際上是基金公司主動出擊搶占市場份額的一種手段。雖然部分機構和產品或能通過階段性「價格差異」形成相對優勢,但這並非是一種長期可持續的競爭手段,ETF發展還應致力於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的差異化、創新化發展。

「說心裡話,ETF規模取決於多方因素,降費不可能成為長期競爭手段」,某頭部公募市場部人士感嘆道。

確實,降低ETF產品的管理費率、託管費率這一做法目前尚未被更多機構採用。沈風表示,對於其所在機構而言,會從市場需求出發,關注頭部機構和產品覆蓋較少的優質指數,與當前市場形成互補,提供更加豐富的標的;在降低費率的同時,提高交易與管理水平,保證產品流動性,降低產品跟蹤誤差,實現跟蹤複製指數的策略目標,提供更好的持有體驗,吸引中長期資金配置。

買方賣方構建多元生態圈

一邊是機構降費旨在改變自身地位的主動求變,另一邊則是券商被動降傭迎接買方與賣方之間的合作模式轉變。

12月8日,中國證監會就《關於加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管理的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對合理調降公募基金的證券交易佣金費率、降低證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等作出要求。例如,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被動股票型基金的股票交易佣金費率原則上不得超過市場平均股票交易佣金費率,且不得通過交易佣金支付研究服務等其他費用。

而上述新規細則,一方面引發了買方公募機構的焦慮,另一方面也牽動著賣方券商機構的神經。公募基金與券商在ETF代銷上的合作會否因此受影響,無疑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

有業內人士認為,長期來看,降傭將會為券商代銷業務的發展打開新的空間和局面。沈風表示,由於被動股票基金不得支付研究諮詢服務費,從銷售端會更傾向於做大指數基金規模,以ETF為代表的指數基金將更加獲得券商青睞。

對此,某公募基金市場人士也解釋道,由於投資ETF需要開設場內股票交易帳戶,與券商客戶的特徵完全吻合,從而助推券商保有規模的增長。

事實上,在年內ETF發展火熱的同時,最新一期百強基金代銷機構的保有規模已悄然發生變化。中基協公布的2023年三季度公募基金代銷保有規模百強榜單數據顯示,證券公司的三季度「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達1.38萬億元,首度超越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僅次於商業銀行。

中金公司相關研報也指出,從公募基金產業鏈來看,本次降傭降費對於買賣方競爭格局、業務布局等方面均有深遠影響。例如,頭部券商財富管理及賣方投研數字化有望迎來發展機遇。將基金銷售與公募交易佣金解綁,將進一步凈化基金銷售的行業環境,唯有堅持買方投顧模式的財富管理機構方能獲得客戶青睞並實現AUM(Assets Under Management,即資產管理規模)保有量的穩健增長。同時,當前監管限制基金公司通過券商轉移支付採購第三方的金融終端、研報平台、資料庫等服務,意味著頭部券商直接面向基金公司打造的賣方投研數字化能力輸出的價值提升。

「當然,ETF之於券商,也遠不是只有產品銷售那麼簡單,目前,券商和基金公司之間正在圍繞ETF構建起一個多元且豐富的『生態圈』,做市運營、代銷保有、投顧配置、融資融券等,ETF可以稱得上是撬動證基合作的支點。」上述公募基金市場人士如是說道。

正如該公募基金市場人士所說,當前已有公募另闢蹊徑,從不同領域開拓與券商的進一步合作。例如,天弘基金表示,公司憑藉網際網路基因和線上運維能力,跟多家券商聯合推出了眾多線上小工具,助力券商搭建ETF生態。

此外,為助力投資者用好ETF投資工具,中信證券也攜手廣發基金、嘉實基金、匯添富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舉辦ETF實盤大賽,基金公司作為活動的重要支持方,為大賽提供了諸多科技主題特色產品,也為參賽者一鍵布局科技賽道提供了有效投資工具,還為賽事決策進行內容輸出以及獎品贊助、定製系列直播、ETF早報等,進一步提升潛在大賽客戶的全量拓展工作。

機構布局持續加碼

唯變所適。除了與外部機構的合作迎變外,ETF自身也仍有不足之處亟待改善。

沈風表示,ETF流動性不足已經成為目前公募基金行業的一大難題。「雖然ETF產品在今年備受關注,但是它的場內流動性表現卻不盡如人意。這主要是由於部分基金規模較小、引入流動性服務商成本較高、整體市場情緒低迷或是場內流動性仍有所欠缺等原因造成的。為了提升ETF流動性,需要搭建更為完善的ETF『生態圈』。而如果ETF流動性不足,容易導致大筆買賣單難以成交,也就難以吸引新資金進入。成交額和換手率是衡量流動性的兩個重要指標,目前,許多ETF在這兩個方面表現並不理想」,沈風進一步補充道。

此外,某ETF「大廠」也提到,「ETF領域目前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供給結構失衡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未來也許都可以在發展中得到解決,特別是ETF投資者的群體規模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有效需求問題涉及到社會對ETF認知的演進,尤其是隨著產品布局的日漸擁擠,如何盤活存量產品引來新的需求是一個很重大的課題」。

放眼未來,不少業內人士仍對ETF這類產品的發展充滿信心。從基金管理人的角度出發,公募布局ETF的熱情在未來仍將持續,部分機構也表示未來針對ETF的營銷推廣模式將會更加豐富,基金銷售格局或生變。

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總監兼基金經理趙雲陽認為,ETF的熱度會長期延續。首先,指數化投資與主動管理投資是當前市場主流的兩種投資理念,指數投資追求β收益,而主動管理追求α收益。ETF作為指數投資的核心品種,對於基金公司來說,ETF業務與主動管理業務協同發展,可以滿足市場上絕大部分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兩類業務具有顯著的互補性,在發展主動管理業務的基礎上,同步發展ETF業務有利於基金公司管理規模的長期穩定,基金公司對布局ETF產品的熱情將會持續。

永贏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章贇也表示,持續看好ETF的發展機遇,展望未來,隨著A股市場的不斷成熟,被動產品規模占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從美國等發達市場的經驗來看,隨著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國內ETF賽道將繼續快速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好ETF未來發展的同時,部分基金管理人也蓄力待發,加大營銷力度則是部分機構採取的做法。

上述ETF「大廠」表示,「在後續的產品布局上,一方面會緊跟市場發展動態,通過新發產品或者指數定製來把握重要的主題機會,另一方面也會在現有的存量產品中挖掘潛力,一些早期布局的產品可能近期開始開花結果,展現出比較好的增長勢頭,或者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有了更好的輿論基礎,對於這些產品,只要是真正能夠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的,也都會積極地開展持續營銷」。

沈風也提到,為了獲取更好的銷售成績,一些基金公司近期針對ETF推出了較大力度的營銷激勵。年末衝刺規模排名、同質化下尋求突破是基金公司加大ETF營銷投入的主因。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券商開始關注到ETF的增量市場機會,未來針對ETF的營銷推廣模式將會更加豐富,基金銷售格局或生變。除了政策鼓勵,隨著二級市場逐漸企穩,此時配置ETF或優於直接配置股票。未來基金公司在產品創新上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以匹配快速增長的銷售目標。

「指數類產品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得ETF者得天下』已逐漸成為行業共識。」沈風感慨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d56f311c48f570a8655d0cf2003c4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