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名篇鑑賞(三十六)| 李璟《攤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南唐中主李璟的兩首《攤破浣溪沙》(《山花子》),分寫春恨秋悲,詞藝皆臻一流,筆力不在馮延巳、李煜之下。讓人不禁感嘆:天道均平,詞家才華何獨萃於南唐君臣、父子耶!
讓我們先看抒寫春恨的這一首。起句「手卷真珠上玉鉤」,直寫女子手卷珠簾的動作,而有一種果決的態度與不可抑止的情緒。捲簾上鉤,方可憑眺,藉以舒泄心中長久之鬱積。而此種鬱積,已到非予舒泄而不可的程度,所以有此直截了當的動作行為。真珠簾和白玉鉤這兩個服用意象,既顯示女子富貴之家的地位身份,又映襯出她的美麗雅潔。第二句「依前春恨鎖重樓」,點出「春恨」的題旨。捲簾本為憑眺,舒泄內心鬱結,緩釋心理壓力,減輕心靈痛苦,但是放眼望去,感覺和以前的每一次春日憑眺一樣,不僅自己的人,連整座高樓都籠罩在一種憂傷悲悽的氛圍里。所謂「春恨」,與「春愁」略同,而程度更重,內涵包括時光之嘆,年華之悲,身世之感諸多方面。「春恨」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無形無聲無臭,一個「鎖」字,把這種無形之物形象化了,賦予它以人格意志,仿佛它要把整座高樓都圍困起來,封鎖起來,要讓樓上憑眺的人連同整座高樓都處在禁閉狀態並且窒息過去。這個「鎖」字,傳達出的是樓上女子內心沉重的滯悶壓抑之感。而曰「依前」,則把今年與去年、一個春天與無數個春天連接貫通。年年春來,悲恨相續,層層疊疊,無窮無盡。這一句所寫,和馮延巳《鵲踏枝》詞句「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略似,同一時空里的君相二人,生存體驗和感受看來是接近的。
寫過女子捲簾憑眺的整體印象感覺之後,第三句「風裡落花誰是主」接寫女子眼中所見,從抽象抒寫轉到具象描寫,落實「春恨」二字。風吹花落,又到了暮春天氣,觸動女子的惜花傷春之情。飛花零落,無人護持,進一步引發了女子的身世之感。那隨風飄飛、不能自主、無以憑藉的狼藉殘紅,讓女子感覺到多像自己的處境身世和命運際遇啊!「誰是主」是嘆息落花,也是女子自嘆。獨守空閨,孤苦無依,紅顏憔悴,年華老去,讓她怎能不觸目興感,悲從中來!從抒情主體的心理機制來說,這一句是即目所見的觸景生情,也是以我觀物的寓情於景,情景物我主客,已是互藏其宅,渾然莫辨。一結「思悠悠」三字,從風裡落花的眼前實景中引發綿長無盡的情思,虛筆拓出一片更為悠遠的抒情空間。
如前所說,女子捲簾是為了憑眺,憑眺是為了疏散鬱結。春恨鎖樓的氛圍與風裡落花的景物,更加重了女子的身世之感和遲暮之悲,讓她更加思念遠人,盼歸的心理變得更加熱切。前結「思悠悠」的虛筆,已逗出女子的遠人之思,下片起句「青鳥不傳雲外信」,即寫她渴望得到遠人的消息。「青鳥」或為意中之鳥,或是女子看到有鳥飛過樓前,以為是捎書傳信之「青鳥」。然而,飛鳥並不是真正的傳書信使,沒有給她帶來遠人書信,這讓女子的希望落空。女子期盼收到雲外來信,一是想知道天涯遊子是否平安,二是想知道天涯遊子是否想她,三是想知道天涯遊子的回家日期。遊子的歸期,應該是她期盼的心理焦點。憑眺遠天,不見青鳥傳書,滿懷失望痛苦的女子於是收回視線,看見樓前的雨中丁香,花蕾緘蹙,含苞未放,若有心事,愁思鬱結。這一句的丁香結愁,與上一句的青鳥傳書一樣,都是擬人的寫法,雨中含愁的丁香花蕾,喻指的就是女子的一顆愁心。「空結」,是說徒然蹙結,無人顧惜,仍是女子心境之投射。《浣溪沙》一調,過片須是對句,這兩句對仗工整,遠近切換,虛實互襯,將女子的「春恨」作了出色之傳寫,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當女子的視線終於從樓前的丁香花樹上移開,已是薄暮時分。後結「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二句,寫女子縱目遠眺,但見一江春水流過暮色蒼茫的三楚大地,緩緩地向著天邊涌流而去。這裡的「回首」,不是一般所說的回望、回顧的意思,是承前說女子從近處的丁香花樹上轉移視線。「三楚」,又作「三峽」,意義差別很大。南唐地當三楚,位居長江中下游,與中上游的「三峽」距離很遠。若作「三楚」,是就南唐的疆域而言,也正是江樓之上憑眺者的目力所及範圍。「接天流」的意思,是說江水在黃昏里流過三楚大地,緩緩流向天邊。若作「三峽」,「接天流」說的就是江水從峽江的高處流下,形容江水從天而降,而不是在「三楚」大地上平緩地流向遠方。一個是接天而下的滔滔奔流,一個是蒼茫大地上的緩緩涌流,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詞末的兩句,仍然是在藉助寫景烘托渲染「春恨」,而把「春恨」推擴到這樣浩蕩渾茫的境界,顯然已不限於女子離愁別緒的小感觸,而是詞人對於一片黯淡的南唐國運的殷憂了。這與上片的「風裡落花誰是主」一句隱喻南唐國勢的飄搖,用的是一路筆法。從地理位置和深度解讀的角度比較「三楚」與「三峽」,感覺還是做「三楚」於義更長,三楚就是南唐,三峽則與南唐渺不相及。
最後必須老實交代,我們在解讀這首詞時,其實悄悄地留了一手。前面輕易放過「丁香空結雨中愁」不予展開闡釋,就是故意留下的一著後手棋。作為全詞也是歷代傳誦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基本含義已如上述,這裡要進一步討論的,是這一名句的影響和接受史問題。在李璟之前,言及「丁香結」的詩句,有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陸龜蒙的「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香」(《丁香》),李珣的「愁腸豈異丁香結,因離別」(《河傳》),李璟的「丁香空結雨中愁」即從上引詩句和詞句化出。這一詞中名句不僅影響了此後的歷代古典詩詞的語言修辭,而且下及二十世紀的新詩創作,試看現代主義詩人戴望舒寫於1920年代的名作《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淒清,又惆悵。//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圯的籬牆,/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的中心意象和調性氛圍,均來自古典詩詞,李璟名句「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浣溪沙》),是《雨巷》一詩所本。「彷徨、寂寥、愁怨、芬芳、淒清、惆悵、太息、迷茫、頹圯、籬牆、哀曲」等意象和辭藻,散發著感傷迷惘的晚唐五代詩詞的情韻。戴望舒把李璟詞中單純愁心借喻的雨中丁香,想像、創造為一個美麗而又愁怨的姑娘形象,反覆渲染朦朧飄渺、淒迷恍惚的意境,象徵一代青年彷徨惆悵的苦悶心態。「丁香一樣的姑娘」作為詩人「希望逢著」的目標,具含了自《詩經》以來以追求美麗的女性象徵追求賢人君子、美好理想的比興寄託意味,「丁香」與「姑娘」一體不分,仍是「美人香草」的傳統手法。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為他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杜衡《<望舒草>序》)。當然,也有人對《雨巷》酷肖相關古典詩詞意象、意境不以為然,批評《雨巷》「讀起來好象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更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膚泛」(卞之琳《<戴望舒詩集>序》)。從創作追求新變來說,這樣的批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從接受的角度考慮,美艷淒迷的古典詩詞情調,加上「美人香草」的母題和原型意象性質,正好喚醒了民族成員共同的審美心理記憶,滿足了不滿白話詩文的粗鄙不韻的現代讀者的審美心理期待,這是《雨巷》廣受歡迎、大獲成功的深層原因,批評者卻忽略了這一點。《雨巷》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像《攤破浣溪沙》這樣優秀的古典詩詞作品,所具備的現代創造性轉化的可能與價值。
楊景龍,筆名揚子、西魯、南喬,河南魯山人。二級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年度人物,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成果鑑定專家,搜狐教育全國分省十大最受歡迎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詩歌教學、研究工作,兼事詩歌創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中國韻文學刊》《詩探索》《詞學》等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中國古典詩學與新詩名家》《古典詩詞曲與現當代新詩》《傳統與現代之間》《詩詞曲新論》《不薄新詩愛舊詩》《花間集校注》《蔣捷詞校注》等專著10餘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等10餘項。在《奔流》《河南詩人》《中華詩詞》《小樓聽雨》等刊物和平台發表詩作300餘首,編有個人詩選《餐花的孩子》《時光留痕》《與經典互文》等。論著入選「中華國學文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推薦書目」,獲評中華書局年度十大好書、中原傳媒好書、中國讀友讀品節百社聯薦優秀文藝圖書,多次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夏承燾詞學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暨孟浩然新田園詩歌獎理論獎等獎項。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