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生態人36年的堅守:為綠色家園賦能

2024-11-05   北青網

「我們守護的不僅僅是一片片樹林,更是人類的未來。這裡每一棵樹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美麗、宜居的家園。」談及守護生態36年的感悟時,劉平傑如是闡釋。

近日,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跟隨「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劉平傑一起踏查南天門林場。

深秋的南天門林場層林盡染

紮根林場 青春無悔

1988年,從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林業學校畢業的劉平傑,沒有選擇舒適的工作環境,而是回到家鄉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奔赴條件最為艱苦的南天門林場。

面積達30多萬畝的南天門林場,山巒起伏,溝壑幽深。然而,由於地處偏遠,這裡人煙稀少,近乎原始的狀態讓它充滿了未知。更甚者,當地常有野獸出沒,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神秘與危險。

「那時候工作與生活條件很艱苦,沒有自來水,住的是職工們自行搭建的工棚;沒有交通工具,每天需步行幾十里山路上下班;糧食蔬菜短缺,大家只能自己動手種。」劉平傑說,人的一生太短暫,他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為家鄉多做一點事。

作為當時林場唯一的中專生,劉平傑一到崗便擔任主管林場業務工作的技術員。許多人無法忍受這樣艱苦的環境,紛紛離去,但劉平傑卻選擇紮根於此。他常常一邊記錄數據,一邊揮手驅趕蚊蟲。在這片山林中,劉平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青山綠水的熱愛。

劉平傑介紹南天門林場

守護山水 專業擔當

「春冬季節巡護防火,夏秋季節栽樹,病蟲害防治,我在南天門林場13年,幾乎走遍了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劉平傑說,那一棵棵茁壯成長的樹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每一片新長出的綠葉,都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最好禮物。

2001年,劉平傑調到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成為名副其實的「森林醫生」。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劉平傑建立了30多個病蟲鼠害監測點,為森林的健康默默守護。他說:「每次穿行在山林中,看到樹木健康生長、參天蒼翠,就覺得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08年,因工作需要,劉平傑調到和林格爾縣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他組織制定了全縣第一個森林防撲火預案,並完善了各項森林防火工作制度。

每年春秋兩季造林期間是劉平傑最為忙碌的時候。為了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他和同事們跋山涉水,跑遍了全縣的山頭地塊、溝溝岔岔。

近年來,劉平傑組織督促完成了多項重大造林工程,包括天保工程飛播造林45萬畝、封山育林73萬畝、人工造林5萬畝;退耕還林(草)工程的退耕還生態林13.5萬畝、荒山造林35.5萬畝;「三北」四期造林工程6.65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4.5萬畝。

「儘管工作崗位有變動,但我一直沒離開過和林格爾縣的山山水水,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這片森林會更加鬱鬱蔥蔥,我們的家園會更加美麗宜居。」

劉平傑查看南天門林場的蟲害監測誘捕器

多崗盡責 使命傳承

「三分造林、七分管護」。由於措施到位、制度健全,多年來,和林格爾縣從未發生偷盜、濫伐林木現象,森林管護率達100%。

劉平傑說,36年來,自己走過的路,爬過的山,涉過的水,見過的動植物,數也數不清,也親眼見證了和林格爾生態環境的改善。

如今,在無數個劉平傑的努力下,和林格爾縣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14.2%,提高到目前的29.2%,劉平傑也被評為「森林草原防火先進個人」「呼和浩特市綠化先進工作者」「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文/記者 張林虎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