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個說要考研的同事,午飯過後,他都在樂呵呵地刷著抖音。 其他同事看不下去直接跟他說:「這樣對你的考試挺不利的。」
畢竟,在此之前,他已經連續兩次失敗了。 我也想通過微信搜索框,尋找那篇警戒人們不要沉迷抖音娛樂的文章,激勵他。
隨便一搜,卻是各種「被……毀掉」的信息,迎面撲來。
不得不說,現在的年輕人可真不容易:每當喜歡上什麼,都少不了各種「被毀掉」的風險。
在這截圖的背後,我甚至在想:到底是這些事物的出現,毀掉了當代年輕人,還是當代年輕人放縱了自己呢? 因為: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承認:並不是一些事物的存在,毀了我們,而是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奪走了我們的時間和健康。
在 5G 時代即將來臨之際,如果非得揪出「毀滅年輕人的原罪」,那我們就拿抖音來說說吧。
從 16 年抖音上線以來,幾乎走到哪裡,都可以聽見一種聲音:別刷了,它會把你毀了的。
抖音的魔力真的有這麼強大嗎?讓周圍的人,一個個都低著頭,嘴角露出一絲絲笑意沉醉其中。 自制力算不錯的我,也嘗試了一番。
原本只想刷個 10 分鐘體驗一把,結果一刷就差點停不下來,最後還是因為視覺疲勞,才停了下來。
這次體驗,總共超出自己的預期一個小時。
過後,我開始分析自己陷入其中的原因。
原來,抖音採用的是算法推薦機制:
它一旦抓住了我們的喜好,就會不斷給我們推薦常看的視頻內容,使我們不停地沉迷其中,不斷刷下去。
就算,它推薦的內容,是我們不喜歡的。
那可以輕觸手指,往下滑動,就跳轉到其他的視頻內容。
中途緩衝時間也很短,還未等大腦反應過來,自己喜好的內容,又浮現眼前。
你說它有「毒」嗎? 有的。
它「毒」在於:太懂你的喜好。更準確地說,是懂得大眾的喜好。
在娛樂至上的時代,大眾的口味,也都慢慢跑向趨同——朝著娛樂化發展。 而用戶的喜好決定市場,市場又決定了內容趨勢。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娛樂化的內容出現在抖音平台上,甚至很多平台也一樣:人們對娛樂類內容的關注,遠遠超出了對時代訊息的關注。
例如:
林志玲宣布結婚當天,她的搜索熱度,遠高於華為拿到國家頒發的 5G 牌照;
景甜宣布分手當天,她的搜索熱度,遠高於袁隆平種植海水稻、開耕鹽鹼地的消息;
讓人更心痛的是,許多科學家的逝去的消息,關注度遠遠不及明星緋聞。
所以,我們應該承認:並不是抖音毀了我們,而是人們自己喜歡的信息,毀了自己。
在這一方面,我們一直對抖音存在著偏見,因為一般情況下,只看到它內容趨向同質化、娛樂化的那一面,卻沒發現:
當我們忙碌完一天之後,刷下抖音,對我們的身心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偶爾推薦的內容,也有一些有利的乾貨,例如:職場乾貨、商業戰略及各種實用性的學習技能等。
這些內容,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其實是有利的,只不過我們善於將自己喜愛的東西放大化,從而將真正有利的東西給掩蓋了。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或學習中有困惑,它也可以成為一個解惑渠道。 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搜索功能,尋找到自己喜歡的話題。
並且這些內容,都會以視頻的形式,生動並茂地出現在我們眼前,相比圖文形式,更節約了時間成本。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出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我們愛娛樂,但適可而止。
因為,在這娛樂至上的時代,如果我們依舊只知道追隨一些無意義的東西,那將會使許多真正有利於我們進步的東西漸漸褪去。
抖音之中,這一類的乾貨占比不算多。原因也如上所說,內容是根據需求來定的。
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將這個「工具」好好把控起來,在搜索框中,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技能知識,那系統也會逐漸自動為你推薦該類型的乾貨。
其實,你已經在自己的潛移默化中,變得更加優秀。
相信你對抖音,也有這麼個深刻的印象:它就是來索取我時間的。 但實際上,我們在刷內容的時候,卻是心甘情願被它索取。
儘管知道它給自己所推的以娛樂類居多,也不例外,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是有價值的,也就是「時間價值感」。
當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時間,能夠產生什麼價值的時候,我們都會以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盡情地揮灑、浪費時間。
所以,即使沒有抖音的存在,也會是其他的 app,轉而代之替你消遣時間。
那該如何讓自己意識到時間的價值呢? 對於這個問題,有人說,是到醫院走一走。因為,醫院是最接近死神的地方。
當你看到許多人在瀕臨死亡的時候,祈求通過手術多活那麼一秒的時,就會知道時間是有多麼地寶貴。
但醫院對我們的刺激,或許只是那麼一剎那的事情,一旦感覺消失,我們又將手足無措,繼續重複之前的生活。 所以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細化時間的顆粒度。
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經歷過一場 90 分鐘的考試,一場考試 90 分鐘。
在考試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
成績越好的人,越在爭分奪秒,將這 90 分鐘,細化到每道題的用時上,不然就容易出現題目做不完的情況。
特別是在一考定終身的高考中,這每一分鐘,相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分分決定命運的分數,時間的價值感就顯得很沉重。 但也有些人,只填了選擇題,就開始放棄了自己的答卷。
這 90 分鐘,對於他們而言,只是平凡的 90 分鐘,因為他們覺得這場考試,對自己沒有太大的價值。
所以,在這場考試中,這時間顆粒度依舊很大, 是 90 分鐘。
越優秀的人,越會將自己的時間顆粒度細化,因為每一分鐘都很重要。
同理,當你懂得細化時間顆粒度的時候,你也在慢慢地變得優秀。 而社會是一張沒有問題的答卷,不管它如何變化,時間始終是一天 24 小時,一年 365 天。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將自己的時間細化。
由年度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最後細化到每半個小時計劃。 王健林之所以能夠擁有萬貫身家,就來自於對時間的管理,甚至精確到最小 15 分鐘一個顆粒度。
才有底氣脫口而出那句: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比如先賺 1 個億!
今天寫這篇文的原因,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問題,而非在其他事物上尋找問題。
事物的存在,都有利有弊,我們更該挖掘到它存在的優點,而不是一味抨擊與摒棄。
學會控制住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讓它成為毀害自己的對象;
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讓自己也能意識到時間的價值。
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挺好的。
最後,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你還記得,自己寫過一篇作文,題目是《十年後的我》嗎?
或許,你那時候正讀著小學;
或許,你那時候正念著初中;
時境過遷,十年已過,今天的你,是否已經成為理想中的那個人了呢?
如果沒有,那你在接下來的一年、一個月、一天,乃至每小時的計劃,又打算如何安排呢? 歡迎在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