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黑茶,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按地域分布,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茯茶、千兩茶、黑磚茶、三尖等)、湖北青磚茶、四川藏茶(邊茶)、安徽古黟黑茶(安茶)、廣西六堡茶及陝西黑茶(茯茶)。
其中藏茶是是黑茶的鼻祖,也稱南路邊茶,作為專供藏民飲用的茶葉,能緩解生活在高寒缺氧、低壓下引起的不適症狀。其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經過32種古法製成,而且由於持續發酵的原因,所以極具收藏價值,它是古茶類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種。
《史記·周本紀》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南(四川)八部族貢武王荼(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烏茶即藏茶、邊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縣。 《西藏政教鑒附錄》:「茶葉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產龍團、鳳餅茶,貢奉朝廷後作和蕃禮品帶進藏區。之後,雅安藏茶源源不斷輸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唐、宋以來,朝廷先後行「茶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邊」,雅安藏茶迅速發展。《明史·茶法》:宋太祖「設茶馬司於秦、洮、河、雅諸州,自碉門(今天全)、黎(今漢源)、雅(今雨城)抵朵甘、烏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餘里……」,宋熙寧七年在雅設茶馬司,位於今名山新店,其遺址是中國至今為止唯一可考的茶馬司遺址。
崇寧元年(1102年),右射葵京立「茶引法」,商人經營茶葉必須到官方領「引」,憑「引」賣茶,運銷數量和地點都有限制,政府則按"引"收稅。明代嘉靖年間,陝西涇陽商幫陸續來雅安投身邊茶行業。他們的資金雄厚、經商有道,從明到清先後創辦了10餘家茶號,經營規模很快超過當地川幫,每年認「引」數額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其中「義興隆茶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
藏茶最重:「紅、濃、陳、醇」四字,抗高原反應以及藏茶的優勢:
紅:指茶湯色透紅,鮮活可愛。茶的湯色純正、透紅、不渾濁、不呆板、鮮活而透著靈氣,其中茶紅素的含量高於其它茶。如果是血統陳年藏茶,紅中琥珀光艷誘人。
經醫學專家研究發現,藏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約占20%~30%)及鐵、錳、硒等礦物質,及葉酸等各種維生素。而機體製造紅細胞的主要原料為蛋白質和二價鐵,也要有適量的維生素B12、葉酸等輔助物質,促進紅細胞發育成熟。此外,還需要維生素B6、B2、C、E以及微量元素銅、錳、鈷、鋅等。飲用藏茶後血紅蛋白的載氧量提高20%以上,而且藏茶有紅細胞再生功能,難怪在高原有「旦夕不可暫缺」的諺語。
濃:指茶味地道,飲用時爽口酣暢。茶湯色凝重、口感順和穩重、生津滑舌、酣暢淋漓。並有濃郁的個性味道:「康味」(特殊的一種乾果口感)。
藏茶中含有豐富的茶多糖和茶色素,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還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放射線傷害、保護造血功能、抗凝血和血栓、減少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茶多糖和茶色素還有提高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降中性脂肪、降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高血細胞的懸浮穩定性,改善紅細胞聚集,減慢血沉。從而改善血液循環,保護心血管系統,提高紅細胞運氧能力。
陳:指陳香味,且保存時間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濃厚。藏茶的特殊工藝造就其特有的陳香(並雙關沉香),尤其是存放多年的老茶,其味更陳,厚重而不張揚,絕無霉味,沉穩、純正、茶氣帶藥香、持久不去。
藏茶原料採用海拔1000米以上的成熟茶葉,其中茶多糖含量明顯高於其它茶類。經實驗證實茶多糖具有明顯的抗輻射損害、保護造血功能的作用。
醇:指入口不澀不苦、滑潤甘甜、滋味醇厚。藏茶在唇舌之間濃而不澀,陳而不苦,甜潤滑爽,不燥不浮,大氣平和。「好茶無味」指的就是茶的醇度,年份長久的藏茶已經醇化到無雜味、無鹼氣,香型不張揚,是暗香、幽蘭香,滑度有口中難停留的感覺(圓潤如珠)。
硒類物質能激發免疫及抗體產生,有效地降低血紅細胞脂質過氧化損傷,提高血紅細胞攜帶氧的功能,保護紅細胞高鐵血紅蛋白還原酶和紅細胞膜的完整性,促進酶的活性,對抗溶血。世界上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貧硒。一般茶葉含硒在0.05~2.0mg/kg,藏茶是一種富含硒茶類,硒的含量大多在5~6mg/kg,這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最佳飲料,飲用藏茶是補充人體硒元素的最佳途徑之一。
中國茶葉研究院院長、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駱少君研究員概括藏茶是「一團和氣,大至若愚」即:藏茶可以調節五臟六腑之氣,調節團圓融合之氣,藏茶就如一個慈祥的長者,無論長幼男女老少皆宜飲用,特別是入川藏旅遊的朋友們,千萬不要忘記買一些藏茶飲用。
撰文:李海軍
編輯:任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