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一則消息傳來:
平遙古城,要拆了!
時年47歲的他,痛心不已,各方奔走,尋找救兵,
走了7里路,連夜赴京,那日大雨淋漓,只為見一面負責人:
「我完全像個叫花子,一身的泥漿。」
平遙古城保護規劃師生團隊
如今的平遙,是世界文化遺產,每年迎接數十萬遊客;
如今的周莊,是中國十大古鎮,河埠廊坊,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
我們何以能再見到此般景象,
故事,要從阮儀三這個名字說起。
阮儀三
這個普通的大學老師,叫阮儀三,人稱「古城衛士」,
被追殺,被千夫所指,但他始終奔走於古建保衛的一線。
刀下救平遙,以死護周莊
20世紀80年代,全國都高喊著「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口號,
老城被拆,新城上崗,江南一帶的古鎮,面臨著消失的危機,
阮儀三收到消息,主動提出「古鎮保護」的規劃,
170多個古鎮,他挨個跑,奈何別人不領情,一句「不要你來多管閒事」將他掃地出門。
阮儀三(左)
貼冷屁股的事,沒少遇到,危險的事,也沒少經歷。
1979年,他到九華山,看到一個個始於唐朝的小寺廟被當地人拆除,一個個「批量生產」的豪華寺廟拔地而起,
廟裡的和尚默默流淚,阮儀三心有怒火,於是攔下村民,沒收斧頭,挨個批評教育,
半夜,睡夢中被叫醒,老和尚拽著他一路往後山逃,
到了山頂才知道,村民早已舉著火把和手電筒,趕來抓他。
阮儀三這人軸,認準的事,再難也絕不放棄,
1981年,山西平遙面臨被拆的命運,
198個明代民居,398個清代民居,這個距今2800年多歷史的「活樣本」,在劫難逃,
平遙市文物保護隊隊長流著淚,找到阮儀三,人到了一看,馬路大開,130多幢建築無一倖免。
修繕前的平遙古城
阮儀三先找到當地領導,爭取一個月時間做新規劃,
又趕往北京,說破嘴皮子,爭取到一筆8萬元的修繕經費,
「沒有一個一個的城牆,哪裡有萬里長城呢?平遙城牆已經拆掉了一段,是要拿錢來修的。」
有了錢,阮儀三帶著12個學生,一個月不分晝夜搜資料、出圖紙,
缺乏技術幹部,就自己掏錢開培訓班,請來縣、鎮的幹部學習。
修繕後的古城城牆
平遙得救後不久,地處偏僻的周莊也面臨著被破壞的風險,
當時,不少人認為「保護古鎮就是保護落後,馬達響才是硬道理。」,
開闊的公路從周莊的西北側穿鎮而過,直達門口,再進一步,就是對周莊格局的徹底毀壞。
阮儀三一著急,放言道:
「要在周莊開路,先讓車從我身上軋過去。」
修繕前的周莊
修繕後的周莊
前有「刀下救平遙」,後有「以死護周莊」,阮儀三打響了全國古城保衛戰,
首批「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名單中,其中5個古鎮的保護規劃,均出自他之手,
周莊、同里、甪直、烏鎮、西塘,
中國人沒舍下「小橋流水人家」的情懷,阮儀三是功臣。
中國人的「鄉愁」
1934年,阮儀三出生於蘇州,
他的父親是國立中央大學第一批畢業生,時任蘇州電廠總工程師,
阮儀三年幼時起,便跟著父親遍遊園林,飽覽詩書,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1956年,阮儀三考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系,自此與建築結緣,
畢業後跟隨教授實地考察,足跡踏遍中國上百座城市,
「可以自豪地講,我是中國城市跑得最多,縣誌讀得最多的人。」
在這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要保留不同城市的特色,是多麼重要。
最右阮儀三
沿襲了梁思成先生「整舊舊如」的建築理念,阮儀三提出「整舊如故」,
「故」是整修,整修成原來的模樣,
宋朝的建築,就修到宋朝;清末的東西,就修到清末;民國的建築,就修到民國。
建築必須是真實的,符合時代城市風貌、歷史狀況的,而絕不是「整舊如新」。
烏鎮,在未修護之前,地上是水泥路,房子的木板牆也斑駁得失了模樣,
阮儀三帶著團隊,原樣原修,找當時的石板鋪路,但底下埋了七根管子,分別用來排水、通電、通燃氣。
這樣一來,古鎮的風韻依舊,但新時代的需求也能跟上。
「風貌是歷史的,生活是現代化的,把真東西留下來,而不是留存假東西。」
修繕前的烏鎮
修繕後的烏鎮
阮儀三認為,老房子是祖宗傳下來的智慧,
木材有柔軟的彈性,柱、梁、架的卯榫連接結構,是中國古代工藝的精妙之處,
此類結構允許建築產生小扭動,便能抵禦外界的衝擊,千百年來以此保障人們的居住安全。
因此,古建築的留存,是民族尋回自信的過程,
北方有四合院,南方有廳堂式住宅,延安有窯洞,福建有土樓,
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主房,左右有廂房,既考慮合家團聚,也反映了傳統禮儀關係。
然而現代的住宅,更多考慮通風、採光、容積率等,以個人的舒適性為主。
過去是街巷、里弄,前門的叫阿姨,後門的叫奶奶,
鄰里之間比親人還親,互相之間總有照應,
如今是獨門獨戶,房子講究採光、通風、寬敞度,
隔著門幾年都未知彼此姓名,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意義,僅僅是地理坐標的重合。
說起老房子,阮儀三有說不完的話,
他將「古城守護計劃」,比喻為「守住鄉愁」,
什麼是「鄉愁」?
「鄉愁是對童年、對故鄉的留戀,是對過去生活過的歷史場景留下的深刻記憶。千城一面的城市沒有記憶,我們要把鄉愁留住!
為什麼要留住鄉愁?
「留住這些歷史建築物,不光是留住高樓大廈,留住那些皇宮背書,而是要留住我們自己真正的房屋。」
最後那道防線
走這條路,外界的阻撓不少,而對於這些背道而馳的聲音,阮儀三的態度從來都不算好:
「你說那些古城鎮的敗家子,該不該罵?有的地方城市保護要拿三五百萬說沒錢,但建假古董卻能花上億。
和他們說城市保護,不想接受就說我的觀點新鮮。
我說:『我的觀點不新鮮,你的腦子很糊塗。』。」
在他看來,為了利益推動城市建設快速變革,只會導致城市個性的消亡,
最後留下一個個「失憶」的城市,可惜,更可悲。
湖南的鳳凰古城,為了發展旅遊業,從13座古老的吊腳樓,新增到130座新建的吊腳樓,
阮儀三較真地說:
「這是假古董,不該搞。」
說了真話,自然不招人待見,
上海興起拆遷之風,他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不能讓蠅頭小利破壞了十里南京路。」
結果,上海某日報一口氣發表30多篇文章,洋洋洒洒滿是各界人士對他的批評指責,
甚至有人打電話上門質問他:
「阮儀三,你說我造不好房子,你懂不懂建築啊?」
上海划船俱樂部,是百年風雲歷史的代表建築之一,
在得知其將被規劃拆除後,他向市政府發出緊急快件,並請來媒體逼停施工隊,
面對規劃局長的理論,他毫不給面子:
「你就是糊塗蛋!」
在「北外灘」方案規劃期間,阮儀三發現設計師要將那裡拆了建高樓,
連忙四處奔走,呼籲保護摩西教堂、猶太人居留地、日領館等舊址,
一疊厚厚的材料上報,終於救下這些古老的建築。
對於各方送來的感謝,阮儀三激動地回覆:
「全世界那麼多猶太人紀念地,唯有上海保留著活的『諾亞方舟』,物在,紀念意義就在。猶太人會一代代傳下去,這不是我們的驕傲嗎?
這地方,肯定是世界遺產!」
數十年來,他不顧年齡的增長,身體的不適,親自走訪調查中國各地的村鎮,
雖奔走在一線,沒能保住的中國古建築,依然很多,
說起這些未能守住的古城,阮儀三就像個丟了心愛玩具的小孩,眼裡閃著不容被質疑的光芒,
福州的三坊七巷,在他看來始終修得過分新了一些,
「有點假古董的意味」,
上海城隍廟拋去了「小街、小巷、小商品、小尺度」的特點,
迎面八個大金殿,每個金殿八層樓,翹著高高的角,早已不復從前城隍廟的模樣。
哈爾濱政府邀請阮儀三前往參觀並作評價,他只說了一句話:
「美麗的松花江,醜陋的哈爾濱。」
一幢幢的商住樓、住宅樓,或胖嘟嘟,或矮墩墩,像一塊塊麻將牌林立在江邊,
看得阮儀三搖頭連連,直言「我差點就講八塊墓碑了」。
還是那個「毒舌」的阮儀三,還是那個較真的古城衛士,
多年來,他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保護委員會授予「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成為中國建築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而他要做的事,遠不止此;
中國古建築要走的路,也還很漫長。
圖源網絡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