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廠供應鏈將斷鏈,誰來救救台積電?

2023-06-28     王新喜

原標題:美國廠供應鏈將斷鏈,誰來救救台積電?

文/王新喜

台積電近期壞消息不斷。

根據消息指出,在美國投資了400億美金之後,台積電在美國工廠供應鏈不敢來,《華爾街日報》曾報道,台積電的原料供貨商李長榮化工將隨台積電的腳步在美設廠,但李長榮化工總裁李謀偉在受訪時吐苦水,稱台美雙重課稅問題「對台商投資來說是很大的障礙」,且美國在這方面的進展相當緩慢。

在此狀況下,台積電亞利桑那新廠將缺乏完整供應鏈。接下來台積電還要再投資120億在美國建3nm工廠,從第一季度營收來看,台積電營收同比下降4.57%,目前無論是利潤、營收預期都在下行而研發、建廠成本高企的台積電,正在面臨不樂觀的行業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台積電突訪大陸,來到上海參加技術論壇,這是台積電高層三年來首次來大陸拜訪客戶參與行業論壇,前段時間也傳出台積電或開放大陸代工,台積電正在面臨什麼危機,我們又該警惕什麼?

台積電當前正在面臨哪些危機?

目前來看,自從制裁華為之後,不斷向美國搬遷,大規模赴美建廠之後,台積電的情況越來越不樂觀,台積電事實上已經逐步陷入一個從能制衡別人到被別人架空的陷阱。

在失去華為的訂單之後,2022年的數據,北美貢獻的營收已經占到台積電所有營收的68%,這是史上新高,台積電目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幾個大客戶,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了,因此台積電不得不去美國建廠。

當前台積電的虧損一方面是大環境影響,本身電子消費市場萎靡,晶片代工大盤在收縮,日前,因終端需求放緩,摩根大通還下調台積電盈利預測,預計2023年營收以美元計價同比下滑8%。

另一方面,在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前提下,台積電也失去了大陸市場大客戶華為的訂單,短時間效果看不出來,但是時間一長,這種影響開始慢慢顯現出來。

其三,由於沒有中國市場競爭對手的強勢競爭,蘋果等廠商也放緩了晶片製程升級的步伐,原本市場有華為強勢競爭5G晶片市場,蘋果高通們不敢懈怠,在在先進位程方面,彼此都在提升產品性能與工藝標準,爭奪高端市場份額。

但由於華為目前只能用4G晶片,蘋果高通們最大的競爭對手被壓制住,因此,對於更先進的3nm製程,蘋果高通們的升級需求放緩了,畢竟,更高的晶片製程意味著更高的投入成本,意味著終端產品要漲價,消費者未必買帳,這也是為何iPhone14系列依然沒有上3nm,這導致台積電的巨額研發投入,沒有市場需求與客戶訂單來消化。

而即便是7nm與5nm的銷售需求也在大幅下滑,從台積電2023年Q1的數據來看,銷售額比2022年Q4的199.3億美元減少16.1%,降至167.2億美元,營業利潤率從52.0%降至45.5%。業績低迷的原因是尖端的7nm和5nm的銷售額大幅減少。

與此同時,台積電的訂單出現了被搶奪的情況,台積電本身已經建廠並計劃試產4nm晶片,但訂單卻沒有增長,甚至還出現了被英特爾搶的情況。

這從去年第三季度就已經顯現端倪,彼時台積電十大客戶都出現砍單的情況,而很多訂單都流向了英特爾,目前,尤其是在20A工藝晶片的訂單方面。英特爾已經完成了20A/18A等工藝晶片的流片,並計劃在2024年開始量產20A工藝的晶片。

其四,台積電在美國建廠的投資過大,而回收成本遙遙無期,為了滿足美國政府的要求,台積電先後投資超過40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了5nm/3nm晶片工廠。據香港中評社報道,傳出台積電將再投入120億美元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增建3納米二廠。

但是亞利桑那新廠在供應鏈層面一直是個難題,相關措施迄今進展緩慢,給部分供應商帶來較大難度。現在招工也是個問題,招募進度落後。 種種高昂的投入,台積電其實也是做好了投入成本不對等甚至打水漂的預期打算,但是還是低估了美國建廠的難度以及投資的不樂觀程度。

此外,在與三星、英特爾的競爭中,為了保住先進位程的優勢,目前,台積電新竹科學園擴建,計劃產值規模要超 6000 億新台幣,但現在消費電子需求放緩,包括3nm的產能都已過剩,但台積電也必須推進更高製程的研發,其研發投入一直很大,但市場需求在不斷收縮,這導致台積電的情況非常不樂觀。

誰來救台積電?大陸晶片產業也要走好自己的路

當下誰來救台積電?從台積電當前高層三年來首次訪問大陸的信號來看,或把希望放在中國大陸市場。

由於美國補貼沒有給到位,承諾的諸多優惠都沒有實現,台積電對美國也不再是言聽計從,開始試圖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在美國市場爭取更多的利益。

有外媒報道稱,台積電的高管開始對美國政府提出的補貼條款採取了強硬態度,並指出這些條款是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台積電在美國建設晶片工廠的過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難和挑戰,因此想要通過拒絕這些條款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畢竟,台積電也看到了,美國的高通公司和韓國的SK海力士,這些公司都在為華為供貨,而台積電卻遲遲不能為華為公司供貨,導致台積電因失去華為這個大客戶,這是造成公司營收下滑的重要原因。

因此,台積電開始試圖平衡中美市場,並主動向中國大陸市場示好。6月6日,台積電股東常會上,台積電CEO魏哲家表示,要將最先進位程留在島內,董事長劉德音則強調,台積電要幫助中美的穩定,將在改善中美關係上起到重要作用。

這種表態的本質是重新尋求中國大陸市場的代工機會,前段時間傳出台積電放開給大陸代工,中芯國際應聲下跌,這背後可能也與台積電的這種訴求相關——當前台積電赴美建廠的高成本,低預期,使得台積電不得不重新考慮中國大陸市場。

台積電其實也擔心大陸這邊發展晶圓代工跟IC設計業,會自成體系,未來台積電的市場競爭將被進一步稀釋——與其封鎖讓中國大陸自成體系的發展,倒不如放開代工,擴產傾銷。

以往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中國大陸在某項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原本高封鎖的產品就會開始加大出貨,甚至通過市場降價傾銷的方式來限制國產品牌研發投入與產品競爭力。

這也是為什麼中芯國際會應聲大跌。因為一旦台積電要抓住中國大陸市場的稻草,對於中芯國際而言確實不是好消息。但對於華為而言,可能是好消息。而在全球性的晶片過剩的現實情況下,台積電如果還沒有大陸市場的訂單,可能會扛不住了。

在目前的情況來看,台積電放開代工,大陸市場是否就要無條件接收呢,這點其實也需要謹慎考慮,這對國內部分廠商的自主研發進程不利,但對當下部分廠商的業務恢復有利,利弊都有,需要全面看待。

不過,之所以對中芯國際而言不是好消息,源於其目前處於14nm突破的拐點,一旦研發出來了,價格不會有優勢,技術也還沒人家成熟,但現在別人基於競爭,可能會降價敞開賣,你研發出來的產品在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傾銷來打斷你自主研發路徑的策略。

因此,從目前來看,台積電虧損加劇,能救台積電業績的可能在於中國大陸市場,只不過,台積電的自主權並不在自己手裡,而美國限制台積電的客戶範圍,本身也是要打壓台積電的強勢增長勢頭,扶持美國本土英特爾等廠商的壯大,美國差不多壟斷了全球的EDA、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市場,台積電的主動權有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台積電也是緩和中美關係的一張牌,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總的來說,當前台積電開放代工的消息傳出,還具有不確定性。對於國內來說,需要警惕的是,如何在關鍵節點遭逢解禁與降價大傾銷而打斷研發進程,這事關整個光刻機以及晶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台積電一直不能代工,按照國內的產業孵化進展以及科研進度,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晶片廠商在未來10年內全面崛起或是大機率事件。

因此,在當下節點,國內廠商與產業鏈依然需要按照自己的研發進程與節奏走,平衡好短期利潤與長期戰略之間的關係,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b0221507ef4c3e7b91c211524e754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