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點「懵」到首次完成傳染病救援任務 在武漢最艱難的日子過去了

2020-04-03     國際在線陝西頻道

「在湖北武漢43天的生死救援里,我有了一幫過了命的兄弟。」3月30日晚,陝西省人民醫院手術室護師牛學智在接受國際在線陝西頻道採訪時說。

2月4日上午,陝西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從陝西出發前往武漢馳援,到達時已經是晚上十點。

出發時,牛學智說自己是一種「懵」的狀態。「以往我們救治的都是地震、礦難這種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一般有7天的黃金救援期,7天後就是善後處理階段,但這次疫情中的救援我們不知道會持續多久,我們隊伍對災害救援比較有經驗,但是針對病毒感染的救援還是第一次,也不知道去了是什麼狀況。」牛學智說。 

陝西省人民醫院手術室護師牛學智身穿防護服和隊友互相點贊 供圖 陝西省人民醫院

來自不同醫院的醫護人員 供圖 陝西省人民醫院

正在忙碌的醫護人員 供圖 陝西省人民醫院

剛到武漢第一天上班,牛學智就接診了確診病患。在武漢客廳(東西湖)方艙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牛學智第一個班是在C倉收治病人。牛學智回憶說:「當時病人特別多,我們除了核對統計信息、了解病情、測量生命體徵等,還對病人進行床位安排等。我第一天大概接手了190多個病人。」

在各省醫療隊前往武漢支援初期,因為物資匱乏的緣故,醫護人員大都不願意浪費防護服和口罩,「不吃、不喝、不上廁所」成為了他們的標配。為了節省時間,每位醫生護士都儘可能地想把所有時間都給病房。牛學智剛開始每天下午7點上班,凌晨1點下班,每天下班回到酒店洗漱完畢時,往往都已經是凌晨五點。「那段時間來的病人多,我們脫防護服、隔離衣的步驟也很多,院感要求每次只能兩個人一起脫衣服,還有相要監督檢查,這就用掉了很多時間。」牛學智說。

工作熟悉了之後,牛學智所在的組開始負責管理病人,包括所有病人的體溫監測、氧飽和監測,一些特殊病人的情況會多留意,比如需要吸氧的病人、發燒的病人、呼吸急促的病人,隊員們都會重點觀察。牛學智說:「方艙醫院收治的患者都是輕症患者,如果病人病情加重,我們會立即組織轉運到相對應的對口醫院,我所在的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對接的就是金銀潭醫院。」

在武漢各大方艙醫院裡,不同省份之間前來馳援的醫生護士們會稱呼對方為「老師」。牛學智解釋說:「我們醫院裡對於不知道姓名和職務的各地醫護人員統稱老師,這樣便於溝通。進倉之後,大家都穿得跟『大白』一樣,認不出來彼此是誰,我們就都在衣服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和省市,找自家隊員的時候,就靠著防護服上寫的名字。」在兩家醫院收治病人的過程中,牛學智所在的陝西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和來自河南、新疆及武漢當地醫院的「老師」們一起工作,期間很多人都互相加了微信,相約要保持聯繫,以後還要再見面。

牛學智說,剛到武漢的時候,有的隊員因為家裡的一些原因,思想負擔比較重,壓力比較大,進艙治療病人時會感到緊張,自己就經常開導他,工作時帶著他一起,慢慢地,這位隊員狀態就調整了過來。「熟悉了之後,看他比在艙外狀態還好,還能主動跟病人聊天。」牛學智說。

有時間的話,牛學智會和病人拉拉家常。他說:「聽一位阿姨講,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感染了新冠肺炎,身邊人都在給這位阿姨分析是怎麼得病的,大家一起相處狀態挺好。還有一次,我遇到一個24歲的年輕女孩,測血壓的時候她主動帶好口罩將頭偏向一側,說了句『你們辛苦了』,我很自然的回了句『都是我們應該做的』,那姑娘說道,『都是爹媽生養的哪有什麼應該的』。聽完這句話,之前進倉時的擔憂、害怕,突然全部都沒有了。」

離開武漢的最後一天,牛學智和隊友們坐在回酒店的末班車上時,想到了這43天在艙內的種種細節。「武漢人民發自內心地感謝和祝福我們,路上的保潔阿姨都向我們招手再見。知道我們能回家了,我母親說,那晚是她睡的最踏實的一晚。」牛學智說。他還表示,出發的時候因為擔心,自己沒敢告訴父母,臨走時愛人來送自己離開。「我愛人是我們醫院的一名護士,她送我出發那天什麼都沒說,只說早點回來,在家等你。我走之後聽朋友說,她哭了好幾天。」牛學智說。

在被問及回歸陝西休整的心理狀態時,牛學智說:「才回來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我睡了很長時間,所有的疲憊都消散了。所有艱難的回憶,在回來的那一刻我們都已拋之腦後。最艱難的日子過去了,我們已經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IC5PHEBrZ4kL1ViGr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