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陳國強:我們給高射炮裝上了「眼睛」

2023-12-12     蘭州新聞網

原標題:老兵陳國強:我們給高射炮裝上了「眼睛」

老兵陳國強:我們給高射炮裝上了「眼睛」

陳國強戎裝照

記者採訪陳國強

老兵陳國強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投入戰場的各類型作戰飛機數量最多時達2400餘架,整個戰爭期間共出動99萬餘架次。而志願軍對空作戰的主要力量除了空軍、高射炮兵外,志願軍探照燈部隊也為打擊敵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1952年,22歲的陳國強作為一名高射炮兵前往朝鮮戰場,5年後,他隨大部隊回到祖國。談起戰場上的經歷,不知不覺中他似乎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他們從廣州一路北上

1951年,陳國強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十四軍的一名戰士,當時大部隊在廣州的一座港口駐守,並開展渡海作戰訓練。當時人民海軍剛組建不久,韓戰爆發後,部隊入朝參戰,渡海作戰的計劃被擱置下來。但部隊並沒有停止渡海作戰的訓練,那時四十四軍的很多戰士是北方人,大家都是旱鴨子不會游泳,部隊在海邊除了日常的軍事訓練便是學習游泳。1951年12月,部隊接到上級命令,所有人員全部北上。一聲令下,部隊立即開拔。軍列到武漢後,戰士們換上了棉襖棉褲,繼續北上到達瀋陽。在瀋陽,部隊等待了一天,上級命令下來了,由瀋陽向南去撫順、丹東。部隊就駐紮在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

「我記得有一天下著小雪,下雪之後的第2天,部隊接到命令,準備跨過鴨綠江。」陳國強回憶說,那時候的形勢非常緊張,大部隊要過鴨綠江,但美軍飛機時時刻刻在頭頂盤旋,很難找到突破口。最後部隊摸清了美軍偵察的規律,幾十萬大軍趕在天亮前小跑著渡江。

在陳國強的記憶里,非常清晰地記得他是1952年1月進入朝鮮的。當時,丹東鴨綠江上有兩座大橋,戰爭開始時,大橋北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把守,南側由朝鮮人民軍把守,朝鮮的高射炮就在附近架著,只要有敵機來襲,高射炮就立即射擊。1951年2月,由於美軍不斷轟炸志願軍的後方交通線,鴨綠江靠朝鮮一側的橋被炸斷。待陳國強所在部隊過江時,兩座橋只剩下一座。

裝上「眼睛」的高射炮

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是首批入朝參戰的兵種之一。作戰初期,志願軍的火炮大多是在解放戰爭中繳獲的,不僅數量少,而且炮舊、型號多、射程近、威力小。在運動戰階段,由於沒有高射火器掩護,受敵空中威脅很大。志願軍炮兵多在夜間開進,往往跟不上步兵,雖然也有打得好的戰例,但大多數時候未能發揮出最大作用。「那時候,我們都是『騾馬炮兵』,用騾子和馬馱著大炮走。」陳國強說,這樣的行進方式目標大,行軍速度慢,很容易遭到美軍飛機的轟炸。於是,他們到了海邊把全部武裝換掉,用汽車拉載各種火炮。在海邊等待兩三個月後,從蘇聯運來了一列車的武器彈藥裝備了幾個師,部隊便開始訓練起來。

那時候,志願軍從蘇聯購進了很多火炮,需要從國內轉運到朝鮮戰場,但美軍飛機對我方後勤補給線轟炸頻繁。炮兵部隊白天無法行軍,只能用汽車拉著大炮在夜間行進。隨著入朝大軍人數的增多,白天行軍不可避免,這該怎麼辦?當時,年輕的志願軍空軍還不具備夜間作戰能力,而高炮部隊裝備的又都是光學儀器,夜間看不到敵機,夜間反空襲能力弱,結果後方運輸線上不少道路和橋樑屢遭美軍夜間轟炸被破壞。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志願軍決定給高射炮裝上「眼睛」,於是志願軍探照燈部隊便應運而生了。

探照燈是利用強光束來照亮夜空讓部隊及時發現並瞄準飛機、空降兵等夜間空中目標,為殲擊機、高射炮等防空武器創造有利條件。作為配合夜間作戰的裝備,它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廣泛使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期,雷達裝備的引入使探照燈有了「眼睛」,提高了發現目標的距離和跟蹤空中目標的準確性。

「在山頂上架著探照燈,敵機飛過來,我們就用探照燈一直照著飛機,你飛到哪兒我們跟到哪兒。」陳國強說,他就是負責做這項工作的。1953年,志願軍探照燈部隊摸索出了一套特殊的戰術,他們在美軍飛機低空飛行時突然照射,讓敵人的飛行員短暫失明。如果這時候有高射炮對著美軍飛機開火,美軍飛行員在手忙腳亂之下必然會操作失誤,進而讓飛機墜毀。

志願軍探照燈部隊參戰後,多次協助志願軍空軍和防空火力擊落美軍飛機。探照燈部隊最彪悍的戰績是用探照燈直接「照落」敵機,低空飛行的敵機被探照燈的強光照射後,飛行員看不清前方而直接撞山墜毀。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使用的高射炮多為85毫米炮和37毫米炮,這兩種炮的炮瞄雷達和指揮儀都還沒有配備完全,所以夜戰中探照燈就成為高射炮部隊的好夥伴,成了高射炮的「眼睛」。

志願軍和朝鮮人民一家親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的第三階段戰役,此役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重創南韓軍4個師,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之後,我軍撤退至三八線附近繼續訓練,以防敵軍反擊。」陳國強回憶說,戰爭期間,他和戰友們也抓獲不少美軍俘虜。

停戰協議簽訂後,陳國強所在高炮部隊繼續留在朝鮮,保障朝鮮戰後重建。在朝期間,陳國強和戰友們會幫助當地的老百姓建房子、修路等,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歡迎。儘管朝鮮百姓自己的生活很艱苦,卻總能以最大的熱情和善意將自家的糧食分給志願軍戰士。

1958年初,陳國強隨大部隊回國,臨走前,他所在的部隊將武器彈藥都留給了朝鮮人民軍,並教會他們如何使用。出發時,朝鮮群眾敲著銅盆載歌載舞,傳遞著他們的喜悅和對友誼的真摯祝福。這些寶貴的時刻成為戰士們心靈上的滋養,為他們帶來了久違的歡樂和放鬆。

回國後,陳國強轉業先到了遼寧一家農場,之後支援大西北來到蘭州工作。如今,已經94歲的陳國強身體還硬朗,安享晚年的他仍對那些燃情歲月念念不忘。

人物資料

陳國強,1930年10月生,祖籍吉林省。1947年10月參軍,1952年1月入朝。1986年從國營新蘭儀表廠離休。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曉婧 李慶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91d8791a5c39aba7dfd416ea173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