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了一盤兒菜,買了一本書

2023-02-26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炒了一盤兒菜,買了一本書

炒了一盤兒菜,買了一本書

書今天送到了,有一本名字是《貿易打造的世界》它還有一個副標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和世界經濟」。美國人彭慕蘭&史蒂文·托皮克寫的,黃中憲翻譯。我買的這本是第4版,書的名字吸引了我,看了一眼簡介便決定下單了。以前學到的是人民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後來覺得利益、私利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所謂的政治、情懷、理想,無不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利益的路徑,貿易(商業)是唯一的路徑。中國文化重義輕利,絲綢之路在華夏是為了國家安全,權力的穩定,鄭和下西洋有著多種追求,唯獨沒有貿易(商業)的需求。西方人通過絲綢之路到中國,利益追求始終是第一位的,哥倫布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更是利益的驅使。鴉片戰爭說到底是因不對等貿易結果導致的,正是因為利益,商人們才不辭辛苦翻山越嶺來到長安,才把自己放逐到無邊無際的大海中。貿易(商業)不僅是商品的交流,更多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世界也因此豐富多彩。1400年以後,歐洲是鼓勵貿易與探險,東方卻是閉關鎖國。明朝明確給社會分了等級:「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最沒有社會地位。明朝重農輕商的政策讓商人的地位還不如農民,衣服都不能比農民穿的好。洪武十四年令:「農民許衣袖、紗、絹、布;商賈止衣絹、布。」甚至「農家有一人為商賣者,亦不得衣袖、紗」。中西對待商人(貿易、商業)的態度,決定了不同的發展方向,新的社會形態也只能在西方產生了。

重義輕利觀念對當下的生活依然有著影響,我就很不善於和客戶談錢的事情,可以做事,也想賺錢,就是羞於開口說到錢。沒有對利益的追求,就不會有賦予生活。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還是那個中國,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追求利益的合法性,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物資緊缺物質匱乏到市場繁榮應有盡有,不過是三十年的時間。因為有了包產到戶,幾千年沒有解決的吃飯問題,改革開放後十多年就徹底解決了。因為允許私有,允許個人利益的存在,人才有了幹勁,才會認真對待田地里的莊稼。

19日回到北京,每天都有事情,今天在家待了一整天,單元門都沒出的一整天。早餐吃了一個窩頭,午餐繼續還是窩頭。難得在家,就給自己做頓飯。窩頭上鍋蒸透了,暄暄的,很好吃。炒了一個兒菜,菜是四川的,用的是四川的臘肉,四川的菜籽油,鹽也是四川自貢的,可就是和在四川吃的差了一點。水不是四川的,空氣也不是,兒菜也沒有成都菜場裡那般脆嫩。雖然也挺好吃的,可畢竟不是在地風味的原出處呀。

我挺喜歡兒菜的,很便宜,有點苦味,油脂浸潤後,能嘗到苦盡甘來。最早見到是在成都燙火鍋,看上去還以為是榨菜,問過朋友才知道叫兒菜。除了燙火鍋,還可以切片切絲加點臘肉、辣椒炒著吃,清鮮脆嫩。做成泡菜也不錯,咸酸有致,點幾滴紅油拌拌,清口解膩。百度百科上說:「經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檢測,抱子芥富含鈣、鐵、磷、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的含量也很高,其中,含鈣、磷量居各類蔬菜的前列,多食可防唇乾、清敗火、去油膩,是上佳的保健食品。」兒菜產量高,價格便宜,還有這麼多好處,實在應該多吃一點。四川氣候溫和,冬天也不會太冷,兒菜成熟也是在冬天,真是羨慕四川人冬天也能吃到當地當季的新鮮蔬菜。

資料上說兒菜有甜味,我對此存疑。因為我吃過的兒菜都有一點苦味,輕微的苦,慢慢嚼會有絲絲甜味,也就是所謂的回甘。兒菜是十字花科,一般來說,十字花科的蔬菜都有一點苦味,經霜之後慢慢有了甜味。其實一些蔬菜霜降節氣之後變得清甜適口,與是否經過霜打關係不大,陳曉卿在一篇文章中說了其中的道理,「(霜)並不能讓蔬菜的口感發生改變,真正影響蔬菜口味的是低溫。」浙江兩位農學家—汪炳良和朱琴妹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含具有苦味的芥子油苷類物質。氣候溫暖時,種的青菜會有些苦味,而霜降等降溫天氣到來時,青菜的芥子油苷類物質合成會延緩或停滯。一般來說氣溫低於4℃,青菜就會因為受凍造成細胞損傷,細胞膜破裂,細胞內的糖、胺基酸等物質也會外滲出來,由而形成了甘甜、軟糯的誘人口感。兒菜在冬天成熟,於是也就有了些許甜味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86dfeef3d91b5d910d17c0c0a51b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