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女孩子,到了婚嫁年齡,有兩個選擇。
一個丑但有錢,一個帥但很窮。父母問她選哪個,答:兩個都想要,一家吃飯,一家睡覺。
有一女擇配,適兩家並求。東家郎丑而富,西家郎美而貧,母問其欲適誰家。女曰:兩坦。問其故,答曰:我愛在東家吃飯,西家去眠。
這是《笑林廣記》里的笑話。我喜歡它,因為它說出了女性求偶策略的慣常操作,戀愛找帥哥,婚姻找有錢人。
或許有人喜歡吐槽女性在婚姻方面太現實。然而,我能解釋女性為什麼這樣做。
我們知道,繁衍是人類本能。男女用來造娃的精子和卵子在數量方面是兩個次元的,男性每天都能生出億萬級別的精子——少則7000萬,多則1億,而女性一生之中只有一二百萬個卵細胞。
況且一旦受精卵出現,男性的工作基本完成,女性付出才剛剛開始,孕育、分娩、哺育都需要女性全程參與。
對女性來說,想要順利完成撫育後代的任務,找個靠譜男性才是最優解。
靠譜男性,不能是只會談戀愛的小鮮肉,通常是完成資本積累,已經掌握雄厚資源的大叔。
在人類的婚姻史上,老夫少妻始終是主流,是演化策略的必然。
老男人能有小嬌妻,並非因為小姑娘喜歡老人味兒,而是因為老男人更擅長提供經濟價值,他有給後代提供更優渥的生長環境。比如說,奶粉,他能買,豪車,他能買,學區房,他也能買。
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車上笑,就成為很多女性的真實寫照。
說到這裡,會有人吐槽女性拜金了。
呵呵,有個事實是,在文明史上,女性很像男性一樣獲得經濟獨立的機會呢?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女性價值被極大壓縮,生育價值成為主要價值,賢妻良母是對女性的最高評價。
可喜的是,現代職場上,已經有了女性的身影,女性這才有了經濟獨立的可能。這也改變了婚配市場,女大男小的比例持續升高。
婚配觀念的變化,也說明我們這個社會比以前寬容了。
當然,男大女小代表的老夫少妻依舊是婚姻主流,這也能看出男性至死是少年,非常喜歡年輕貌美的小姑娘。
根本原因是年輕貌美的小姑娘,具有較高的生育價值。
我們的祖先擁有關於女性健康和青春這兩類可觀察的證據:身體外貌特徵,比如豐滿的嘴唇、明亮的膚色、光滑的皮膚、明亮的眼睛、富有光澤的頭髮和良好的肌肉狀況,以及行為特徵,比如活潑年輕的步態、活躍的面部表情和高度的活力水平。
通常講,年齡較大和不健康的女性生養出來健康後代的機率要遠遠低於年輕健康的小姑娘。現代醫學也證明,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是25-29歲。
歸根結底,男性喜歡小姑娘和繁衍本能息息相關。
這裡面還有個判斷標準,什麼樣的小姑娘更性感呢?四個字:白瘦幼美。
其中瘦是最容易被誤解的審美標準。
我在分析《鐵達尼號》時提到過,「以瘦為美的身材標準要看腰臀比,而非瘦如閃電。」
羅斯的扮演者溫斯萊特身材非常性感,她符合又瘦又美的標準。
在裸體畫段落,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溫斯萊特是個胸大腰細肥臀的性感美人。
對人類來說,這是性感的好身材。
我們通常夸人身材好 ,到底什麼才叫好?
其實是可以量化的,腰臀比是0.7,意思是腰部比臀部細30%。這是一種沙漏型的身材。而溫斯萊特是勺形身材的典範。它有沙漏身材一樣的大胸細腰,區別是勺形身材的臀部更寬。
溫斯萊特明明有一副接近完美的性感身材。然而,她卻被這個病態審美的時代誤解了,一度有人叫她肥溫。
話說回來,男性喜歡娶高顏值的女性為妻,不僅追求她們的生育價值,而且也能展現他的社會地位。
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美貌屬於稀缺資源,在婚配市場上,是有錢人才能玩得轉的奢侈品。
《非誠勿擾》中的秦奮,實現財務自由後,人老心不老,和空姐談戀愛。他追求空姐的理由,也能被視為娛樂圈名流老男人娶小姑娘的心裡話。
我找一仙女怎麼了,我想給我們老秦家改變改變基因有什麼錯?還非得找一難看的,天天想著越獄嗎?
人有愛美之心,其實這個美是基因主導的概念。
就以男性為例,性感的標誌是身材對稱,富有男子氣概。
身材對稱為何很重要?原因是這樣的身體極可能攜帶著更加健康的基因,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吳彥祖和貝克漢姆的左臉和右臉,對稱性遠遠高於尋常人。
他們也被視為帥哥的代言人。
可以這樣說,對稱性和顏值是呈正相關關係。
此外,一個身材勻稱的人,身體狀態好,患病的機率也更低。
再來聊聊男子氣概。
具體的特徵包括「更長更寬的下顎、更強的眉骨、更深沉的嗓音和典型的男性V形身材。」擁有這些特徵的男性更性感迷人,因為這些特質是青春期睪丸素分泌的產物。
而睪丸素的大量分泌,離不開強大的免疫系統。換而言之,男性特徵越發達,證明這個人的免疫系統越強大。女性容易被這類人吸引,就是因為健康的另一半,人生容錯率更高,他們更有能力為女性和孩子提供食物,安全和照顧。
前文提到了,帥哥和有錢人的戰鬥力不是一個量級。根本原因是,我們目前所處的人類文明,好看的身體帶來的福利,已經比不上金錢的購買力了。
權衡利弊,有錢人更容易得到女性的認可。
如果你看到這裡,說明你對本文的觀點很感興趣。那麼,我向你推薦一本書《慾望的演化:人類的擇偶策略》。事實上,本文的大部分觀點,都來自這本書。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閱讀這本書,相信你也會有一扇看待世界的新視角。
該書作者是進化心理學的大佬戴維·巴斯。
他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討論人類性心理的成因。簡而言之,我們能成為今天的我們,和我們過往的經歷息息相關。
然而,我們當下的困境是,文化走得太快,基因卻跟不上了。
比如說,我們人類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可以攝入大量的碳水,脂肪,和蛋白質。然而,我們的身體卻並不能適應這種物質豐富的生活,於是,肥胖患者越來越多,這些肥胖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慢性病。
書中是這樣說的。
在幾百萬年的演化中,自然選擇為我們製造出飢餓的機制,來解決為有機體提供營養的問題;製造出對脂肪和糖類敏感的味蕾,來解決把什麼放進我們的口中(堅果和漿果,而不是泥土或沙礫)的問題。
我們對富含脂肪、糖、蛋白質和鹽的物質表現出強烈的喜好,而厭惡苦的、酸的、致病的和有毒的物質。
速食連鎖店之所以廣受歡迎,恰恰因為它們集中地大量供應這些營養元素。
然而,今天我們過度地消耗著這些元素,因為在進化過程中我們未曾預料它們會如此豐裕。
因而,古老的生存策略損害了我們的健康。
儘管我們這副在舊石器時代演化成功的身體,在當下的飲食環境格格不入,但我們依舊有自救的可能。我們可以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知道哪些東西要多吃,哪些東西要少吃。
這是營養學的範疇了,如果讓我推薦一本書,我推薦中國營養學會編著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書中對飲食提出了相對明確的建議,比如成年人成年人每天最好不超過25克糖,最高不超過50克糖。
這個量非常容易超標,對喜歡喝碳酸飲料的人來說簡直是噩耗,一瓶500毫升的可樂,就有50克左右的糖分。
因為糖分太容易超標了,因此肥胖患者越來越多。
儘管很多人都知道,糖吃多了對身體有害,但依舊管不住嘴。人類有嗜甜的本能,因為甜意味著安全無毒。
《慾望的演化》從進化心理學看待人類,也對人類提出了溫柔的告誡,我們每個人都是演化成功的故事。然而,我們應該是基因的主人,而不是基因的奴隸。
我們有能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畢竟,「在已知的地球上有生命出現以來的35億年歷史中,我們是第一個有能力控制自身命運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