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絢爛如畫的晚霞刷爆了朋友圈。你有沒有注意到天空中另一個美景——月亮?
月亮在長胖。沒錯!中秋節到啦!
中秋節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八月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則是仲秋之中、三秋之中,故稱中秋。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據說此夜的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因此中秋之夜一直有宴飲賞月的習俗。但尷尬的是:今年中秋節月亮最圓的時刻在農曆十六日中午12時33分。
不過專家表示,十五、十六、十七的月亮在肉眼看來並沒有太大差別,所以想要"舉杯邀明月"的小夥伴可以放心了。
中秋節的"前世今生"
- 中秋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唐詩中就出現了"中秋月"的字眼。
- 第一次對中秋節做出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
- 發展到明清時期,中秋節已成為我國與春節齊名的主要節日。
- 2006年,中秋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類項目。
-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也過中秋節。
除了賞月、吃月餅,還能幹點兒啥?
- 1.舉行祭月、拜月儀式。中秋節也叫拜月節,因為這天要舉行拜月儀式。
拜月是一種祭拜月亮的古老習俗,早在周朝,雖然還沒有"中秋節"的說法,但已經有了帝王祭月的習俗。
百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童謠傳唱"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
到了唐朝,祭月變為賞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娛樂。
- 2.講月宮神話故事。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等。
神話傳說中,月亮變成了廣寒宮,漢代傳說中月宮裡出現了搗藥的玉兔。
故事到了唐代,月宮裡又長出了高達五百丈的月桂樹,學仙的吳剛被貶到月宮伐桂樹,但桂樹隨砍隨合,永無盡頭。
這些月宮神話為中秋佳節蒙上了一層神秘又浪漫的色彩。
- 3.江南一帶會掛通草燈。
村民們用稻草把瓦罐燒的遍體通紅,再趁熱把醋倒入瓦罐中,剎那間,醋香飄滿整個村子的上空。
- 4.南方要燃寶塔燈。
首先,將瓦塊一層一層地搭成寶塔的形狀,然後在四周點上燈,就是寶塔燈。
- 5.閩南地區和台灣金門地區會舉辦中秋博餅活動。
此習俗源於福建廈門,相傳是鄭成功所創。起初為鼓舞思鄉將士們的士氣而發明,經過數百年的變遷,成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
- 6.廟會上常見的兔兒爺也是用來中秋祭月的。
北京、河北和山東等地都有製作、供奉和擺放兔兒爺的習俗。傳說它有消災、避難、保平安的法力。
後來,兔兒爺演變出豐富多樣的造型,製作精美,成為孩子們喜愛的玩具。
本文部分摘自《寫給兒童的中華文化百科全書•禮儀》
《遺'脈相承,老祖宗的傳家寶》
圖書推薦
《寫給兒童的中華文化百科全書·禮儀》
- 主編:蕭放
- 定價:198.00元
- "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
-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成果
1. 女孩笄禮的頭飾長什麼樣?好看嗎?
2. 祝壽為什麼要畫蝙蝠?
3. 特別孝順的人可以當官?
4. 皇帝為什麼穿草鞋?
5. 儉樸和"摳門兒"是一回事嗎?
6. 元宵節吃元宵還是吃湯圓?
7. 七夕節並非吉日?
8. 男生要戴五彩線嗎?
9. 鞦韆不是用來玩的,那是幹嘛的?
10. 小孩點硃砂痣是為了好看嗎?
11. 射箭也是一種"禮"?
12. 為什麼用干肉當學費,老師都愛吃肉嗎?
13. 太牢是牢房嗎?
14. 皇帝有多少種衣服?
15. 漢服長什麼樣?
16. 朋友見面為什麼要帶野雞?
17. 正襟危坐怎麼坐?
用有百科特色的知識架構和精準知識對中華文化做系統性講解,讓孩子願意讀,喜歡看!
圖書推薦
《"遺"脈相承,老祖宗的傳家寶》
- 主編:王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 定價:180元/套,36元/冊
- 《民俗》
- 《傳統美術》
- 《傳統醫藥》
- 《傳統戲劇、音樂與舞蹈》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王文章先生傾情推薦
- 800餘幅精美手繪圖片,為孩子介紹非遺知識。
- 深入淺出,讓兒童從小認知非遺價值,堅定文化自信。
- 內容豐富、趣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