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別再「秋凍」了!這些北京風俗您都知道嗎?

2024-10-08   北京交通廣播

歲時北京

裊裊涼風動,淒淒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池上》,詩中描繪的意思是說: 涼風習習,晨露清冷,蘭花凋零,荷葉雖殘破依然帶綠,一隻鶴獨自棲息在沙灘上,螢火蟲雙雙飛舞在水面上

這樣的寂靜和孤獨,讓我不禁想起剛剛醒來時的那份清醒和寂寞。這首詩提到了寒露,但並不是寒露節氣,詩人描寫的正是酒後初醒所看到的景色,生動的表現出了深秋寒露的景象。今天是2024年10月8日,甲辰年九月初六,正是寒露節氣,交節時間為凌晨02:59:43,今天的歲時北京系列,《徐徐道來話北京》就來說說 寒露節氣相關的北京風俗話題。

寒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 」中的第17個節氣,秋季第5個節氣。那您知道 寒露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嗎? 為什麼寒露節氣會和菊花產生微妙的聯繫

寒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要想弄明白寒露的真正含義,我們還是先從「寒露」這兩個漢字說起。

咱們說白露節氣的時候,講述過「露」這個字。在二十四節氣中,大約有三成多的節氣是以自然現象來命名的,比如雨、露、霜、雪。露占了兩個,在白露的節目裡我們講過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空氣中所含的水蒸氣達到飽和,夜間遇冷就會凝結成液態的水,以附著在植物上的水珠最為明顯。這就是露水。 露指的就是這個露水

再說「寒」,古文字形象是由宀(mián)、茻(mǎng)、人、仌(bīng)四個構件組成。那「宀」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房屋的意思。寒字寶蓋頭下面的部分漢字筆畫,就是三橫兩豎的部分,古字形也是一個文字,是茻(mǎng),也就是草莽的意思,表示草多的意思,當然,也包括秸稈一類的東西;寒字下面的一撇一捺和兩點,古字形是仌(bīng),沒錯,就是凍冰的冰,代表寒涼。這個字形一方面喻示九月寒露之後十冬臘月即將到來;另一方面,似乎情景再現了人們為了抵禦室外的冷空氣,用草修房子的場面。

其實,這和天象帶給人們的寓意非常相似。

斗轉星移,到了寒露時節,北斗的斗柄逐漸開始向北偏。太陽直射點已經已過赤道,中原大地開始感受到暮秋的涼意。夜觀星空,此前七夕講到的由牽牛星、織女星和天津四組成的 「夏季大三角」已經不再居於天頂的位置,已經開始向西移動了,現在已經是公曆的10月,如果在一個晴朗的夜空,您仰望夜空,人們會在頭頂上看到另外一個幾何圖形慢慢地從東邊移動過來,這叫做「秋季四邊形」。這是由玄武七宿最後兩個,室宿和壁宿組成的(飛馬座),組成這個四邊形的4顆星分別叫做室宿一、室宿二、壁宿一、壁宿二。寒露前後,大約晚上10:30左右這個四邊形到達我們頭頂正上方,看上去十分接近正方形,四條邊恰好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相合。這個形象很像屋頂的天花板,只要一抬頭就能看見它。

古人把這個四邊形看作是避風遮雨的住室。每到秋季,人們修補房屋,堵上漏洞,才算吃了「定心丸」,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踏實地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因此也把這4顆星叫做「定星」。農諺中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裡說的種麥,是指秋種春收的冬小麥。

一旦到了「寒露」,如果再不播種冬小麥就來不及了。此時的農家,該收該種的基本都已完成,從此進入農閒時節。而值此時節,雨季已過,降水量減少,正是人們修整房屋,準備過冬的好機會。收完莊稼,會留下大量的秸稈,仍然可以被利用。當定星當空的時候,秸稈就成為純天然的裝修材料,正好夏長秋用。天地所賜之物,修補房屋最合適。

「秋季四邊形」又被稱作「飛馬-仙女大方框」,它由四顆明亮的星星組成,分別是室宿一、室宿二、壁宿一、壁宿二,其中有3顆來自飛馬座,1顆來自仙女座。這四顆星所組成的四邊形近似一個正方形,並且當它在頭頂的方向時,其四條邊恰好能夠代表一個方向。如果我們將秋季四邊形和仙女座的奎宿九、天大將軍一以及仙英座的大陵五這7顆星相互排列,就能組成一個比北斗七星更大的勺子,這就是「秋季大勺子」。

再來引申一下: 白露、寒露,被秋分平分秋色,白露在秋分之前,寒露在秋分之後。這樣他們就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陣營, 「白露」屬陽,「寒露」屬陰。時隔一個月,氣溫明顯降低。因此,人們對於保健養生的側重點也有所變化,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特別 要注意足部保溫,以免寒從足生,造成疾病。

賞紅葉、斗菊,寒露時節的兩項北京風俗!

寒露時節是中國南北大地上景觀差異最大、色彩最為絢麗的時間;寒露來臨之時,也是北京地區楓葉飄紅菊花飄香的時節到;而寒露時節的楓葉浸染菊芳鬥豔,是給北京的清秋增添了一縷縷冷香。

咱們先來說說北京人的傳統習俗—觀賞紅葉。

寒露時節,秋風颯颯,黃櫨葉紅。寒露節氣的連續降溫催紅了京城的楓葉。金秋的香山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爬香山觀看紅葉,這個習俗活動很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習慣與秋遊的重頭戲。

紅葉,學名黃櫨,是觀賞樹木,主要觀看樹葉,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青睞,最早有關記載見於司馬相如《上林賦》。事實上, 人們在觀賞紅葉的時候,不僅僅是黃櫨,還有烏柏、丹楓、火炬、紅葉李等樹種。漫步在通幽曲徑上環顧周圍,便會自然看到一簇簇、一片片色彩斑斕的紅葉美景。滿山遍野的紅葉是秋天最為壯觀的自然景觀。

寒露時節, 最適合觀看紅葉的地方是黃河以北地區。我國幅員遼闊,跨越緯度範圍比較大,各地的觀看景點紅葉呈現的時間是不同的,有的紅葉景點已是紅葉鋪滿小路,處處層林盡染;有的景點還是碧綠無窮盡;有的景點已經過了紅葉的最佳觀賞時機,漸漸步人了秋風掃落葉的陣營。

近年來,由於每到欣賞紅葉的時節,香山都是人滿為患,所以北京也增開了很多賞紅葉的景點,並且很多地方已經形成新的品牌,讓您不去香山,也能欣賞到屬於咱們北京的紅葉勝地。

簡單說來,大概可以選出9個,分別是八達嶺紅葉嶺,這裡宛如一幅巨大的天然彩色油畫。主要特色是背靠長城,隨便一拍都是大片兒。近年爆火的還有房山坡峰嶺。這裡是華北最大的野生黃櫨聚集地,每到秋天,層林盡染,如霞似錦,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華北最壯觀的山地紅葉景觀。近年口耳相傳的還有我們之前介紹過的順義龍灣屯鎮的舞彩淺山。作為北京著名的賞秋打卡地之一,舞彩淺山擁有數萬畝各具特色的彩葉林,如果您穿梭在紅葉中,會被漫山遍野的溫暖色彩所包裹。此外,像北京世園公園、金海湖、北宮國家森林公園、喇叭溝門、蟒山國家森林公園、百望山森林公園等等,都是除了香山同樣能感受到壯觀紅葉景觀的好地方。

老北京人賞菊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賞菊,是一種高雅的情趣,也成為北京人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文化。菊花在北京有著上千年的栽培歷史,因菊花多在農曆九月盛開,所以有「九花」之稱。 北京人特別喜歡在寒露節氣前後的重陽節賞菊,這一習俗始於遼代,興於金元,盛於明清1987年3月,菊花還與月季一同被選定為北京市市花。

但是,「賞"同「觀」不同,「觀」無非是看看而矣,「賞」則是專門的學問,「賞」必須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獲得美的感受,乃至有豐富內涵的綜合感受,或者說獲得最富情調的感覺。由於對菊花有怡情遣興文人雅好,所以,賞花的人,會產生一種高尚的心靈感應。菊花標緻富有韻味,並且高雅挺拔,傲霜怒放,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10月1日,作為花開北京·2024北京菊花文化節展區之一,陶然亭公園第二屆菊花文化節將正式開幕,本屆菊花文化節以「絢麗金秋,菊韻陶然」為主題,占地5000平方米,展出20餘萬株精品花卉,將持續至11月3日

菊花,又稱秋菊、九月菊、黃花等,它在九月開放,花色眾多,花形千姿,清新艷麗,冷香襲人,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與梅、蘭、竹並稱花中「四君子」。在我國栽培菊花的歷史悠久,賞菊的習俗也流行甚早。

北京地區的賞菊的習俗,遼代之前未見史料記載。契丹時期菊花主要作為釀酒的原料,《遼史》中曾多次提到重九時宮中賜飲菊花酒的習慣。

相傳,遼代賞菊的習俗是從中原傳入北京的。「澶淵之盟」 之後,宋遼維持了百餘年的和平,時有使臣往來,由此使中原文化傳人遼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並得以發展,賞菊為其中之一。

遼第八位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更是偏愛菊花,據傳他曾多次派使臣到北宋都城開封移植菊花,然後在遼南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廣植菊花。宋人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 「九日重陽,都下賞菊。」每至重陽之時,在聊南京城(今北京)南面的丹鳳門、開陽門和北面的通天門、拱辰門內各置菊花百餘株。重陽之日,還邀請群臣和文人墨客到官城內觀賞菊花,賜菊花酒。宰相李儼(也稱耶律儼)賞菊後即作《菊花賦》呈給道宗。

耶律洪基御覽後,龍顏大悅,稱這首賦為上乘之作,並興致勃勃地賜批了《題李儼黃菊賦》:「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隨後給李儼嘉勉貨銀,由此李儼得寵。

遼道宗在位46年,使遼代賞菊之風逐漸興盛,到遼朝末年,重陽賞菊已成為遼南京(今北京)的雅俗。

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

您出門賞葉了嗎?

內容來源:BRTV徐徐道來話北京

編輯:北城

值班主編:彭菲

監製: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