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登全球頂刊、3獲國家傑青項目…寧波基礎研究為何這麼燃?

2024-01-13     寧波晚報

原標題:3登全球頂刊、3獲國家傑青項目…寧波基礎研究為何這麼燃?

彈性鐵電材料研究登上《科學》雜誌。官方網頁截圖

中國寧波網記者 成良田 通訊員 宣科

「以前從來沒有過!」昨天上午,在市科技局農村與社會發展科技處的辦公室,記者和工作人員聊起寧波基礎研究情況時,這句點評聽到了三次。

第一次,是說頂級期刊發論文情況。

去年一年,寧波人三次將名字寫在《Science》等國際頂刊上,一系列原創成果全球領先。

「此前那麼多年,總共也就2篇。一年3篇,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第二次,是講到科研項目時。

去年,寧波有3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這3人分屬寧波大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浙江萬里學院三家單位。

「一年3人拿到這個級別的項目,寧波歷史上從沒有過,而且寧大、萬里還首次實現自主培育該人才項目歷史性突破。」

第三次,是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聯合基金。

去年,寧波成為全國首個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的設區市,這是寧波科技領域的一件大事。

「江蘇省前幾天也才加入。寧波是全國設區市裡的第一個。」

寒冬時節,一間不大的辦公室,大家聊得火熱,一項項開創性的發展成果,讓人心潮澎湃。

三登全球頂級期刊

2023年的最後一天,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發表了一篇新年致辭,盤點過去這一年,一個成績引人注目。

「以『化學剪刀』輔助的層狀材料結構編輯策略和彈性鐵電材料等『顛覆性』成果登上《Science》,基礎研究躋身國際前沿。」該所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王立平寫道。

研究團隊設計的魔方,圖中Ti、Al、C三種元素即可組成一種MAX相材料。

「化學剪刀」輔助層狀材料結構編輯策略,是寧波材料所科研成果首次在《Science》亮相。

對該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柴之芳評價:「從思路上進行突破,提出一種傳統完全沒有的、顛覆性的技術,這正是基礎研究的價值所在。」

另一項成果,同樣具有「顛覆性」——

全球率先研發出兼具彈性與鐵電性的新型高分子鐵電材料,有效解決傳統鐵電材料在可穿戴領域難以在大形變下保持穩定性能的難題,填補了彈性鐵電材料領域的空白。

「這個工作絕對令人驚嘆,毫無疑問是本領域的一個里程碑。」《科學》期刊審稿專家如是評價。

一年兩上全球頂刊,這是寧波材料所在材料基礎研究領域攀上的一個高峰。

另一篇《Science》論文由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教師李芳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刊發。

該論文作為靈長類基因組計劃研究聯盟的階段性成果之一,研究了靈長類演化過程中的不完全譜系分流現象。這也是該校繼2018年和2020年在《Science》上刊發的第三篇學術論文。

《Cell》、《Nature》、《Science》以發表科學世界中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是全球三大頂級期刊,被譽為國際高水平論文的「天花板」,也是衡量基礎研究實力的重要指標。

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說,除了這三篇論文外,另外還有2篇頂刊論文,均由寧波高校和新型研究機構新引進人才在入職寧波後刊發。

即使不算這兩篇,一年3篇的數量已創寧波歷史新高。此前,僅有2018年、2020年,由浙江萬里學院葛楚天教授在三大頂刊分別刊發。

三獲國家傑青項目

「從未有過的」成績還有:去年一年,寧波3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這也是寧波基礎研究領域的一個新紀錄。

記者梳理髮現,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設立20多年來,寧波僅有2015年、2020年、2022年三個年份有兩人獲得,其餘年份,要麼只有一人,要麼顆粒無收。

寧大官網圖片。

去年獲得該項目資助的3人分別是:寧波大學研究員李成華,其項目是「水產動物免疫學與病害防控」;浙江萬里學院教授葛楚天,項目是「水產動物繁殖與發育」;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蒲吉斌,項目是「苛刻環境塗層損傷機理與延壽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李成華、葛楚天獲得該項目資助,讓寧波大學、浙江萬里學院實現自主培養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人才項目歷史性突破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是科技界廣受好評、備受關注的一類人才項目,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培養和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自1994年設立以來,該項目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權威統計顯示,大量兩院院士都曾獲「傑青」基金資助

除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近三年來,寧波還有12名科研人員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科研項目是基礎,成果同樣豐碩。近三年來,寧波在基礎研究領域獲省級及以上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20項;在國際學術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發表高水平論文近20篇。

一系列政策措施

屢創歷史的佳績背後,是屢創歷史的支持力度。

在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中,基礎研究處於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

不過,由於一流高校和創新資源的地區布局等客觀原因,寧波沒有985、211高校,基礎研究並非寧波的優勢。

面對等不起、慢不得的新形勢,寧波拿出沖得上、豁得出的精氣神,有實力、有力度的新政策。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強基礎研究工作,聚焦重點領域,加強加大財政科技資金投入、加快建設科研設施平台、集聚高水平科研人才,推動基礎研究水平取得明顯進步。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正加快建設中。

高效率加入國家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成為首個加入聯合基金的設區市,解決寧波基礎研究的短板弱項;

謀劃建設甬江實驗室、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高端院所,不斷優化基礎研究平台;

實施「科技創新2025」重大專項、「科創甬江2035」重點研發計劃,聚焦三大科創高地,超前部署前沿引領重大基礎研究;

加大投入強度,基礎研究投入從2020年的4.93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9.04億元,形成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共同參與格局;

……

一系列政策措施,讓寧波基礎研究平台設施不斷完善,高端人才和成果不斷增加,基礎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目前寧波已集聚兩院院士等頂尖人才30餘名,實施頂尖人才科技項目34個

近3年來,寧波新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30餘名,國家萬人計劃人才15人,新增人數占總量的50%以上;累計支持前沿探索類項目102項,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65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92項、省自然科學基金680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79c7949a78ff351c290f1648ef8ef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