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出國旅行的第 730 天

2022-03-11     Lens

原標題:不能出國旅行的第 730 天

當地時間2020年1月30日晚,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世界衛生組織3月11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已經構成一次全球性「大流行」。

封鎖已經2周年了,後疫情時代,出國旅行仍是一場不太可能實現的夢。

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旅行的意義在哪裡呢?旅行,絕不只是「從自己待膩的地方去別人待膩的地方」這麼簡單。村上春樹在隨筆里說:旅行的本質上無非就是吸入空氣。記憶會消失,明信片會褪色,但空氣會留下來,至少某種空氣會剩留下來。

上周,我們向大家徵集了 #疫情前最後一次出國,他們也留下一些印象深刻的故事。「遠處」為什麼吸引我們,大概是因為遠處總有不一樣的人和風景。

#BehindtheLens#

生活中的影像

Vol.03

旅 行

Sevilla的西班牙廣場

@Tambourine_down

在塞爾維亞看了兩場完整的日落,好像什麼都慢下來了。

@Torino-

疫情前的最後一次出境游,是2019年十一假期去澳洲。解鎖了很多新體驗:不會游泳卻完成了深潛;嘗試了跳傘,體驗 高空墜落的感;駕駛右舵汽車以及感受南半球的 雨水、陽光、海風。那時候,人們沒有病毒的阻隔。

@Tianyu

2018年夏天,在海邊 被曬到脫皮。 吃了好多炸雞見了很久未見的好朋友。

@Su

2019.12.28-2020.1.5,在柬埔寨金邊。走出餐廳,拐過一個街角,看到沿路破舊木板和布搭起的床, 貧富差距的真實感令人唏噓一個小女孩正在將手中可愛的布粉熊捧給媽媽,媽媽一臉「知道錯了嗎」,小女孩咧著嘴討好。

這次柬泰跨年旅行後,我強烈意識到萬卷書之於萬里路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對地方文化的深入了解,所見也不過是過眼雲煙,所思所想也止於表面。所以當時下定決心,近兩年不再遠行。沒有想到,接下來卻是沒有選擇的兩年。疫情反覆的日子裡,偶爾會想起那個國度里認真生活著的人們。

@Yung

@易然易爆炸_

2019年2月去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地區,還在那裡度過了35歲的生日。

在格拉納達汽車站遇到當地的女孩給我說,晚上不要拿單眼相機,雖然格拉納達治安還不錯,但也有可能遇到危險。在塞維亞時不小心將一把硬幣落到地上,蹲下身撿的時候,發現身邊有好幾個陌生人也蹲下身來幫我一起撿,非常感動。

去塞維亞美術館那天正好是我35歲的生日,在路邊攤上發現了一幅猞猁的畫,原作者是一位不會說英語的老人,他請其他人告訴我們,這是他曾經在森林裡採風時看見的一隻伊比利亞猞猁。這幅畫最終等到了宿命感很重的我。千里萬里,帶它歸故里。

「對岸就是非洲了。」這是在馬拉加海邊的摩天輪上說過的一句話,恍若非洲就是觸手可及的一枚小石子,而此地就是世界盡頭。我曾在那裡看過這個星球的雲翳。一個朋友給我說過,他去過的城市裡巴塞隆納是最豐富最好玩的。現在我的願望就是去巴塞隆納看完工了的聖家堂。西班牙值得反覆前往!

@猞猁

去到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是我一直的夢想,但是 2020年元旦前冰島之行,我是帶著極其複雜的心境到達那裡的。

旅社老闆娘把我的房間安排到了大教堂正對面,每天晚上我迎著鐘聲祈禱,請求上帝指引方向。當然,平日裡不信教的我並沒有得到什麼答案,也沒有得到暗示之後的世界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但每每回想起來,還是覺得有一些冥冥之中。如果某一天你也去冰島的話,不妨報一個極光團去碰碰運氣吧。

@可可伊勒維奇

2019年12月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在東京的一周我住在淺草,早上出門過馬路的時候拍下了這張照片。沒想到回來就爆發了疫情至今。

@提傑

2020年2月12日,在東京。國內疫情爆發,街頭便利店裡也很難買到口罩了。慶幸自己很快就回北京了,當時如果不走,可能會滯留在日本。

@小野

2020年1月,還想再去一次北海道。

@luka

2020年3月1日,曼谷的「武漢加油」。

@克林快跑

2019年2月5日, 菲律賓自駕游。 2020年11月17日,距離菲律賓首都馬尼拉50公里的塔爾火山噴發。

@Zoe’s

坐標:普吉島

@長刺的花栗鼠_____

2019年10月,北韓。很喜歡他們的城市建設,整齊,看著乾淨舒服。有點像我們的8~ 90年代,自帶復古氛圍。但整體感覺那裡就像一場沉浸式的演出,我們在市區里碰到的人,都像密室裡面的NPC。

@影子

2019年6月,開往鎌倉的江之島電車。

@漫步光影2012

2019年5月,瑞士勃朗峰美得像油畫一般的風景,印刻在心裡。

@Iris Li

2019年1月30日,前一晚從莫斯科趕夜火車 到聖彼得堡晨六點看到的光景。 在聖彼得堡的喀山教堂體驗了當地的晨間禱告,穿過海軍要塞和十二月黨人廣場,在涅瓦河邊,與 冰封河面上的日出不期而遇。

@kanon

至今印象最深的一碗米飯,是2022年初在鎌倉民宿吃到的。關於米飯和料理的故事,引用店家的一段話:每天早上用土鍋炊煮的米飯,是我的父親親自栽種的無肥料無農藥五分白米。無肥料栽種的農法有很多種,為了貫徹無添加的原則,父親甚至連枯葉和益生菌也不施予,讓稻米自然地生長。

這樣的堅持,才能培育出沒有雜質自然美味的稻米。海鮮類是從前方海邊的漁夫小屋進貨,都是當季捕獲的最新鮮的食材。我在鎌倉品嘗到當地的魚貨,才是最地道的觀光。

@yzhan2

2020年初巴塞隆納,巴特羅之家的屋頂。

@閆小瘦子愛米粒

新潟縣 日本的越後湯澤,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

@大衛和拖鞋

2019年10月京都。從金閣寺去龍安寺的路上,遇見一對穿著和服的日本情侶。他們給初秋的京增添了一抹顏色。

@小寒

2019年3月,在澳洲安靜的小鎮,觸摸到了理想生活的形狀。

@WillDo

2019年5月以色列。耶路撒冷哭牆,猶太教徒一手持聖經,一手輕撫千年磚牆,傾訴、祈禱、哭泣。

@古二娃

2019年10月,巴基斯坦,風之谷。

@Leung韜

2019年8月,在緬甸,終於實現心念了10年的蒲甘之行。透過一個小水窪拍下的 阿南達寺的倒影真美,緬甸人民很友善,旅途中常被他們一些小舉動感動到。本來計劃再去一次的,可惜一場疫情讓境外游變得遙遙無期。

@afra

在阿拉斯加追鯨,現在想來像夢一樣了。

@njclytae

斯里蘭卡

@她她個蕃

2019年國慶節前,在韓國濟州島 每天漫無目的地散步。有一次在迷霧中, 車穿行在漢拿山下的茂密森林,遇到了伴隨「踏踏」聲來到身前的鹿,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接觸野生動物,與它對視的兩秒至今記憶猶新。

@wff

快樂迪士尼。

@ninimiss18

2019年,京都。閒逛時被矮牆內的松枝吸引,走進建仁寺,短廊內回頭,一道夕陽回落在兩個身穿和服的女孩身上。

@三藏-tang

攝於仙本那。

@我說不清

英國留學的時候,用自己拍攝的照片和網上鹿的素材創作了一張,回來後就疫情了。

@奕塵子

2020/02/06,喬治亞卡茲別克。

@Allen-King豪

2020年3月,國外疫情的苗頭剛起,在泰國感受到了對不可抗力的焦灼。當時我們三句不離疫情,口罩、護目鏡、酒精,成了出門必備三件套。

@暴走的寶拉

在紐西蘭,從4000米的高處跳傘。太害怕了,全程都 緊閉雙眼,到最後一分鐘才敢睜開,有點遺憾。人生唯一一跳,以後都不敢再嘗試了。

@素灰白

美國Arizona,巨型奇特仙人掌。

@cencenfigure

美國拉斯維加斯,白天車水馬龍,晚上紙醉金迷。

@夏至-summer

村裡的小碼頭。

@2ndMovement

疫情前最後一次旅遊是卡帕。

@羊毛辰by

2019年7月在模里西斯。人們不戴口罩,肆意微笑。

@-miniVan

2019年12月3日,首爾,新沙洞林蔭道。

@BlueMeet_

北海道

@真的小c同學

Thailand

@P_____s_

日本長岡,不死鳥復興祈願煙火大會,配合著平原綾香的Jupiter,撐過了三年。

@so風味絕佳

2020年5月,當時因為疫情沒能回家,在等待航班可以順利起飛的日子,看了《Traveller》,據說看見菲茨羅伊「燃燒的紅薯」可以獲得好運,於是就去了布里斯托的雅芳河谷看日落,希望給自己一點回家的好運。

@敬淳

2019年11月初,一次完美的富士山之行。

@小七

愛丁堡的落日。

@今天天氣太好不想回家

#BehindtheLens#

生活中的影像

Vol.04,一棵樹

和我們分享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521a43bae2236845320ab712d16ba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