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該殺還是不該殺,劉備死前與諸葛亮大吵一架,結果劉備是對的
文|二壯說歷史
常言道:「三國亂如麻」,也正因為恰逢亂世,所以出現了不少英雄豪傑、忠臣名將,古人與現代人不同,他們一般結交朋友,注重的是志同道合,一定要有共同話題才行,而且他們對有本事的人非常賞識,就拿諸葛亮來說,他第一次見馬謖就很賞識他,兩人一番交談之後,就更加覺得相識恨晚,相互引為知己,但是當時的劉備就對馬謖這個很有意見。
對於諸葛亮可謂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不論是在史書裡面還是在小說裡面,都是很厲害的存在,對於諸葛亮的記載一向都是足智多謀,運籌帷幄,小說裡面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也八九不離十。而被諸葛亮這麼厲害的人視為知己的馬謖,究竟有什麼本事呢?
在歷史上記載,馬謖此人才華格局超過一般人,還喜歡討論軍事,三國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軍事才能,亂世之中最需要的是會打仗的。
而反觀諸葛亮,雖然計謀過人,但人怎麼可能十全十美呢?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就有欠缺,所以馬謖的到來讓諸葛亮很高興,他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彌補他不足之處的人,這使得諸葛亮非常看重他,兩個人每次見面,都能從白天談到天黑。
但是作為君主的劉備,對馬謖就有不同的看法,劉備認為馬謖這個人其實就是被人吹捧起來的,本身沒多大能耐,讓他做做其他雜事還可以,但是難以擔當大任,而且說話油嘴滑舌的,他一再提醒諸葛亮任用的時候要多考察一下,可是諸葛亮把馬謖當成了親兄弟,哪裡聽得進劉備的話。
劉備死後,將年幼的阿斗交託給諸葛亮,諸葛亮也是一心一意輔佐阿斗,建興六年,諸葛亮感覺時機成熟了,打算出兵前往祁山,北伐中原,當時制定了作戰計劃,然而在選誰做先鋒的時候,出現了爭議。
當時許多人主張讓魏延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做前鋒,畢竟經驗豐富,但是諸葛亮卻不顧眾人反對,堅持己見,選擇馬謖作為前鋒,其實諸葛亮是想讓馬謖在這次作戰中立功,也是給馬謖一個表現和證明自己的機會,如果馬謖一開始聽從指揮,按計劃的那樣作戰,那他絕對的蜀國的大功臣,可是諸葛亮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馬謖會不聽命令,擅自行動,導致街亭失守,也是這次失敗,蜀國失去了本來的優勢,逐漸變得被動,差點導致蜀國滅亡。
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帶著大軍退回漢中,而回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罰馬謖,犯下如此嚴重的錯誤,按照軍法是要斬首的,當時諸葛亮心中是一萬個不願意,但是他最為丞相,若是不斬馬謖,以後誰還會聽他的命令,最後沒有辦法,只得揮淚殺了他。
由此可見,劉備還是有先見之明的,他在世就不曾重用過馬謖,給他派的的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工作,但是馬謖又心高氣傲,看不上這些工作,使得馬謖空有一身理論卻無實戰經驗,後來街亭失守最主要的原因是馬謖驕傲自滿,不聽勸告,但根本的因素是他沒有實戰經驗,如果當初劉備重用馬謖,也許結局就不一樣了。
本文由二壯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