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4-01-21     郭秀華

原標題: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之久,而且已經慢慢發展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祖輩們積累下來的生活經驗或是在很多領域總結出來的道理,通過個人加工之後形成言簡意賅的一句話傳給後世的子孫。

不過在這其中,有些俗語淺顯易懂,而有些則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就比如在民間流傳這樣一句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那這句話所表達出來的意思是什麼呢?放到現在來說又是否有著一定的道理?

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之中,老人是被受關注和照顧的,因為古代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提倡人們應該建立起仁義道德,更要有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認知,總結來說就是百善孝為先,所以中華民族一直都有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尊老是因為老人含辛茹苦的把自己的子女養大成人,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而且在很多時候幫助這些子女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可謂是耗盡了一生的心血,所以他們值得,被子女贍養,被社會所關照。

其次就是這些老人飽經風霜磨難,更是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時期,親眼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在這漫長的歲月之中,他們有著很多的生活經驗和立身處世的智慧,這些豐富的閱歷是很多年輕人所沒有的,更是他們無法親身體會和感知到的,而老人則可以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教給後輩的子孫,讓他們能夠在自己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去追求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也能夠少走彎路,少經歷挫折。

更何況這些老人不僅僅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他們更是建設者,沒有老一輩人辛苦地打拚和努力,又怎麼會有我們後輩人如今的幸福生活,所以無論是站在民族的立場上,還是從個人或者是家庭的立場上來看,老人都是備受尊敬的。

他們往往也會被奉為一個家族之中的「至寶」,遇到大事小情後輩都會向這些老人請教,在很多時候也能夠給出一些正確的指導和建議,在晚年發揮著獨特的娛樂和光亮。

為何稱「老人是條龍」

那俗語中所提到的老人是條龍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種比喻主要分為兩層含義,首先這第一層,就是一種身份尊貴的象徵,因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就是龍,古代的皇帝更是自稱為真龍天子,足以見得龍在人們心中是有怎樣的地位和威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說老人是條龍是對於他們尊貴身份的一種表達方式,更是藉助這種說法來表達對於老人的尊敬。

其次就是一種多子多福的象徵,為什麼說龍就是多子多福呢?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龍生九子的傳說,以及龍馬精神之類的成語,這背後所表達的意思就是說一些老人平生有很多的子女,而且即便入了遲暮之年,也仍然老當益壯,英姿勃發。

現在和古代的生育政策是不一樣的,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政策,到現在逐漸放開,可在古代人口稀少,戰爭頻發,別說限制人口增長,就是想方設法的提高生育率都很難實現,所以當時的官府是不會去實行計劃生育之類的措施,反而還會大力提倡百姓早婚早育,多生子女。

再加上古代沒有什麼安全措施,更何況人們對於子嗣的傳承有著比較傳統的執念,所以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只要有能力撫養的起,就不會節制自己生兒育女,甚至這已經慢慢成為一種傳統。

就比如我們現在可以了解到父輩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會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政策,所以依舊秉持著多子多福的理念,很多家庭都有不少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這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

向誰誰家窮?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那這句俗語的後半句說向誰家窮,為什麼古人會提出這樣的說法?這背後表達的意思真的有道理嗎?結合實際來看,因為古代生兒育女數量較多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而在眾多子女中他們的表現和個人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的,這就導致父母會差別對待自己的孩子。

對於那些長相好看的,聰明的,自然也會受到更多的關照,而那些愚鈍的或者是呆板的,則會備受冷落和偏見,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子女數量多了,父母就不會太過注重每一個孩子的心理和個人發展。

在這之中總有一個兩個孩子會特別討父母的喜歡,所以他們從小到大都會受父母的關照,無論是在接受教育還是在將來成家立業都比其他的孩子獲得更多的資源,按照常理來說,這些被偏愛的孩子應該會有更好的生活,也會在父母的照顧下過得更好,但是這並不是絕對的,在很多時候往往會出現相反的狀況。

因為這些被偏愛的子女會得到更多父母的愛,即便是犯了錯誤也能不被懲罰,這會導致這些子女從小就養成驕橫跋扈的性格,他們不會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也不會去考慮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甚至有些富家子弟在長大成人之後總是招惹是非,不知輕重,沒有一技之長,反而啃老為生,那這樣的人在父母去世之後失去了靠山,就會越來越貧窮。

同時父母的偏袒也會讓其他子女感到不滿,換位思考來看,每一個子女都想被父母平等的對待,如果出現了不公平的待遇,即便他們嘴上不說,但是心裡肯定會存在一些偏見,並且在日後也會與這些備受照顧的其他的兄弟姐妹產生矛盾和分歧,出現被孤立的情況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總的來說,父母對於個別子女的偏愛不但不能讓他們擁有更好的人生,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害了他們。

結語

這句俗語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想告誡後世之人,無論子女多少,都要平等地對待,真心對待每一位孩子,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不要過度溺愛,也不要太過冷漠,要給予他們合理適度的愛,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也能避免造成心理負擔和差別待遇的想法,將來這些子女也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和前途,不會出現一無是處,受窮挨餓的情況。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91d4abc68c68d59fd1a452dce8be1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