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為什麼今天的學校教育讓孩子們感到最苦、最累?

2023-09-30     校長傳媒

原標題:張志勇:為什麼今天的學校教育讓孩子們感到最苦、最累?

作者 | 張志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

我們的教育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學生學得這麼累?又要推動教育往哪個方向去?

教育已遠離了其自身的功能

這個話題與我們的教育價值取向有極大的關係。學校教育到底是幹什麼的?現在學生上小學為了上中學,上中學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找工作。在這樣一個話語體系里,根本沒有培養人的問題,沒有為生活做準備、為終身發展做準備的問題。

當前我們的教育本身並不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當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內在聯繫,教育本身才更有意義,學生的學習也才更有興趣;相反,學習脫離了生活和人自身的體驗,學習就是枯燥的,孩子還有什麼興趣?學生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中才可以體會到學習的價值是什麼,比如他在課堂上突然解開了一個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學習興趣立刻就可以調動起來。

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回到教育本質上,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後掙大錢才快樂。為什麼孩子們感覺到今天的學校生活最苦、最累,因為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都是和自身體驗沒有直接關係的東西,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自我成長的需要

看待壓力,關鍵要看清楚這種壓力來自何方。是自己內心的一種需要,還是家長、學校強加給他的。當前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多是系統體制下的壓力,而不是內心自我成長需求所帶來的壓力。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的問題。

考大學是為了什麼?不少學生認為,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我的父母和自己過上好日子,而沒有把自己將來的事業,同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聯繫起來,沒有對國家未來的關心,更沒有對人類命運的關懷。現在我們說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看不到藍天,喝不到清水,但我們給了孩子這種人文情懷嗎?

這種教育缺失之後,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視。他們沒有自我內在發展動力,沒有強大境界支撐下的動力,所有的壓力都來自於學校、教師和家長強加的通過考學改變命運的壓力。這種壓力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

我們的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因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沒有給今天的學生提供獨立自主能力成長的空間。

當我們培養的高中生缺乏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時候,我們的人才培養就是非常值得憂慮的。我曾經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麼,是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沒有這種大德他就不會有大智慧。

錢偉長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錢偉長是依靠歷史和語文考了滿分進入清華的,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但是他卻成了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為什麼?日本人入侵中國了,他要報效祖國,就毅然放棄了中文,改學了物理。他沒有物理學的基礎,可他成了這個領域的大家。這說明情懷和境界是決定人生和事業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動人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所謂要給學生一定的壓力,要我看來,就是要喚醒學生內在的追求,沒有內在的人格的自我覺醒、自我意識的覺醒,外在的所謂各種壓力,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所起的作用不僅是短暫的,而且就學生的終生髮展是極其有害的

不能不說,一些高中生離校時採取的極端發泄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進入大學就迷失方向、不願意學習,就是這種惡果的直接體現。

減負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標

我不贊同減輕課業負擔這個說法。我認為,應該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什麼叫性質?從被動到主動學習。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為什麼重?是因為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結構,就是學習內容不能是單一的,必須是多元的。既有書本學習,也有實踐學習;既有課堂學習,也有校外的學習;既有制度化學習,也有自主的學習。狀態,是指學生的學習是有興趣的,是有效率的,沒有興趣、沒有效率的學習負擔是無意義的。

我一直在傳播一個觀念: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是減輕負擔,而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讓每個學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飯、睡眠、交際之外,都能過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

因此,談到減負,只做「減法」,沒有「加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要減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同時要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讀書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中國學生缺失三種「素質」

我對中國教育有一種深深的憂慮。今天,中國的學生熱情、獨立、開放、自信,但卻嚴重缺乏強烈的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

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是學生最重要、最寶貴的學習素質,是引領、促進、保障學習有效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品質;獨立性,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對生活的自主處置能力、對問題的自主判斷能力,等等;社會責任感,是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對家庭所擔負的自我使命。

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學生與國外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別。而這三個要素又恰恰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一個人的情懷和境界,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當下的學習,而且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和事業的高度。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

擇校問題需要綜合治理

說到底,擇校問題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改革開放之後,為了所謂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國家還是集中財力辦了一批重點學校。這個問題一開始並不突出,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的時候,資源不均衡問題就十分突出了。

2006年,《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要均衡發展,把均衡發展上升為國家政策。解決這個問題,一要抓資源配置增量均衡;二要通過標準化學校建設,解決學校之間存量差距過大的問題。三要通過促進優秀校長和教師的流動,解決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這恐怕是我們各地下一步要突破的難點。

我認為,因為教育資源配置的巨大差距帶來的擇校應該解決。但由於學校辦學特色和個性不同,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遷徙和長期流動等因素帶來的擇校問題會長期存在,所以我們對擇校要持歷史、客觀的理性態度。當資源配置相對均衡,校長和教師順暢流動,這一切形成制度化,還存在擇校問題,怎麼辦?這時學額的分配要有公平的辦法,要有民主的監管機制。比如電腦搖號就是個好辦法。

不反對基於內在興趣的校外班

選擇興趣班的關鍵在出發點。比如奧賽,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奧賽班的出發點就有一些功利,他們把奧賽作為敲門磚為孩子升學做準備。這跟人的天賦和成長是沒有關係的,很多參加奧賽的孩子並沒有天賦,奧賽變相成為扼殺人才的一種工具。所以我主張各種奧賽必須和升學的功利價值分開,不能把它作為升學的敲門磚。

三年前,山東省即把所有的社會證書考試和中考切斷了關係,包括奧林匹克競賽都不能作為升學的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呼籲,高等學校自主招生也應該和奧賽切開,各種奧賽的金牌獲得者不能直接獲得升學資格。

將來我們徹底把這些功利切開以後,才能引領家長讓孩子因興趣、因天賦、因素質而參加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真正喜歡的興趣班、奧賽班,而不是直接把它作為敲開各級各類學校大門的「敲門磚」。

沒有效率的學習,

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越差

愛孩子是人人都會的,對於父母來說這是天然的本能。但是會愛孩子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真正愛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長處和短處。

教育是有規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學的,從整體上講,家長的教育素養還應該進一步提高。當然這不能一味地指責我們的家長,實際上學校的工作做得並不好。很多學校是掛著家長學校的牌子,但是很少和家長就教育孩子的科學問題真正進行過溝通。比如:我們開了許多必修課、選修課,家長認為不必要,認為只要開好考試科目就行了。他們不懂得,課程就像一個營養菜單,講究科學的結構和比例問題,這些都需要跟家長溝通。

必須要讓家長了解關於課程開設的科學知識,學10個小時未必比8個小時成績高,如果缺乏學習興趣、不講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話,學生的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會越差。

「勤奮」是一個好品質,如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勤奮會帶來好的效果;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個人越勤奮,其惡果會越嚴重。沒有效率的勤奮只能扼殺孩子的發展。

來源 | 中國教育研究

作者簡介:張志勇,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教授,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主任,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理事長。

延伸閱讀:

張志勇:適應人口變動趨勢優化教師編制政策

權威預測!12年後,小學教師將過剩150萬!

柳袁照:在某些人看來,張志勇這七條是在「抹黑」教育

張志勇:清理七種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加快修復教育生態,優化教師編制政策

張志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學校行動」

張志勇: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教育的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

張志勇:讓兒童參與積極向上的家庭生活實踐

張志勇:「普職分流」面臨的六大挑戰和對策

張志勇:「雙減」後,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縣中振興」要從「抽血」變「輸血」

張志勇:「雙減」背景下的「課堂」與「負擔」

張志勇:「雙減」 背後教育觀念的大變革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改革中小學教師業績獎勵制度,不能依據考試升學成績分配額度

張志勇:全民教育焦慮讓每個家庭「病魔」纏身,是時候「澆點涼水」降降溫了

張志勇: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自我成長的需要

張志勇:人工智慧時代的學校教育將會發生十大變革

張志勇離職從教寫《離別》:把良知獻給教育

張志勇:致考生的一封信——今天的高考沒有失敗者(附:新高考價值取向解讀)

張志勇:人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438ee3a6046ca3d4b383ff08f01fc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