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造車,排隊進中國,圖啥?

2023-06-13   每日汽車觀察

原標題:美國新造車,排隊進中國,圖啥?

後台有粉絲留言,說你們天天盯著國內新造車這點事,念叨人家賣車不掙錢,怎麼不提美國的新造車們呢?

要說美國新造車們的日子過得更慘,還不如咱「蔚小理哪零」呢。

雖然Rivian、Lucid、Fisker等美國新造車,前兩年都通過借殼上市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了,但是車造得很慢,交付得更慢,資金一直吃緊,最近幾家公布的Q1財報也是一個比一個虧得多。

不過有趣的是,就在他們美國市場都舉步維艱的時候,卻不忘開拓中國市場,接連宣布有進軍中國的打算。

本土市場都玩不轉,爭著來中國當外來和尚,以為我們電動汽車市場的經就這麼好念嗎?

Lucid

先來看看有「特斯拉殺手」之稱的Lucid,創始人團隊都來自特斯拉,而且和中國也很有淵源。

早在2009年A輪融資中就有中國企業青雲創投的身影,2014年北汽集團和賈躍亭賈老闆又參與了C輪融資,一度成為前兩大股東,後將股份賣出。

Lucid想進入中國,早就不是新聞了,幾年前CEO Peter Rawlinson接受CNBC採訪時就提到,未來將在中國建廠。

2021年11月在財報中,Lucid明確表示計劃2023年進入中國市場。2022年12月,他們的官方招聘信息中列出了要在中國招聘數字信息化、硬體工程、法律、物流管理、供應鏈和零售等14個崗位。

前幾天,原集度汽車副總裁及用戶發展和運營負責人朱江被曝已加盟Lucid,開拓其在中國的業務。朱江本人也向外媒證實,Lucid將在中國銷售進口車,知情人士還透露Lucid也考慮在中國建廠生產。

就在Lucid丟出進軍中國的消息前,他們公布了第一季度財報,營收1.49億美元,不及分析師預期的2.09億美元;凈虧損7.79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8129萬美元。

Lucid目前只有一款量產車,起售價高達87,400美元的純電豪華轎車Air,2022年Lucid曾計劃一年生產2萬輛Air,後來調整到1.2萬輛,之後又降到了6-7千輛,最後實際產量7180輛,算是達標了,但實際交付量只有4369輛。

今年一季度Lucid Air生產了2314輛,交付了1406輛,全年預計產量也就在1萬輛左右。所以對Lucid來說,不僅產能爬升是個問題,銷量放緩更讓人頭疼。

截至一季度末,Lucid的現金流還有34億美元,財務總監表示這些錢至少能讓公司撐到2024年第二季度。

好消息是上周Lucid表示將通過股票發行籌集到3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老朋友沙特公共投資基金,他們一直是電動車初創企業的支持者。

此前Lucid還表示正在沙特建立首座海外工廠,並且沙特政府未來十年會採購10萬輛Lucid汽車。

除了沙特富豪的資金支持,Lucid的故事還需要一些別的元素,那就是上面提到過的進軍中國市場了。

Fisker

另一個有「特斯拉殺手」之稱的新造車Fisker,和中國的淵源就更深了。

它的創始人是著名的丹麥汽車設計師亨里克·菲斯克,差不多和特斯拉同時代Fisker,主攻插混,後由於經營不善於2013年破產倒閉,被中國零部件巨頭萬向收入囊中。

只是在亨里克的堅持下,Fisker這個商標沒有被萬向拿走,後者只能改名為Karma汽車。2016年捲土重來的Fisker專心做純電,推出了對標Model Y的純電SUV Ocean。

Ocean這款車推出之初號稱比Model Y都便宜,起售價只要3.8萬美元,但是直到現在這個入門版都沒量產交付,先期推出的限量版Ocean One和Extreme版本售價高達6.89萬美元。

這款車的量產交付拖了很多年,直到上個月終於在歐洲率先交付了,不過只交了兩輛,其中一輛還是菲斯克自己買的。而美國本土交付預計6月19日開始。

Fisker公布的一季度財報,比Lucid好不到哪去,雖然凈虧損只有1.2億美元,但是考慮到他們連量產交付都沒開始,這個虧損數字也沒啥值得高興的。

Fisker表示截至5月8日,Ocean的訂單高達6.5萬個,但是呢產量現在還跟不上,預計第二季度能生產1400-1700輛Ocean,全年產量目標也從4.2萬輛下調到了3.2萬輛。

雖然財報數據不好看,但是在上周的年度股東大會上,Fisker拋出了中國故事,宣布很快就會在中國銷售新車,還有可能在中國投產。

Fisker高管表示已經訪問過上海了,今年就能在中國開設交付中心,2024年開始交付給中國用戶,並且還討論了供應鏈、物流、倉儲甚至未來的本土化生產,每年計劃能在中國生產7.5萬輛車。

聽聽,美國今年估計也就能生產3萬輛車,直接給規劃中的中國市場定了7.5萬輛的目標,這是有多看好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啊。

Rivian

要說這些美國新造車裡,唯一靠譜點的就是Rivian了,目前已經量產了兩台車,純電SUV R1S和純電皮卡R1T。

一季度Rivian生產了9395輛車,交付了7946輛;營收6.61億美元,凈虧損1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5.9億美元有所收窄。

關於進入中國市場,Rivian最近還沒有明確的規劃,不過過去確實有過打算。

2020年,Rivian創始人兼執行長R.J.斯卡林奇曾表示,計劃2022年在歐洲銷售純電SUV,而後進入中國市場。

2021年9月在新車下線的時候,Rivian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提交的一份名為「長期增長戰略」中就提及到了未來將會以更快的速度進軍亞太市場。

去年7月,還曾有傳聞稱Rivian在中國找到了合作夥伴,正在進行內部研討。不過之後沒有進一步消息了。

為啥都盯著中國

對於美國新造車來說,有進軍中國市場的想法並不難理解,畢竟這裡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而且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尤其是新品牌的電動車接受度更高。

尤其是這些定位高端的美國新造車,看到了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後賺得盆滿缽滿,能不眼饞嗎?你馬斯克做得到,我菲斯克為啥做不到?

在股東大會上Fisker的董事會成員還提到,中國的高端車市場增速遠高於大眾化市場,而且中國用戶對高品質的傳統國際汽車品牌接受度一直很高,Fisker又是僅有的純電動國際化品牌之一,肯定能成為中國消費者的首選。

這段表述概括一下,其實就是Fisker也想複製特斯拉中國成功的故事。

但是人家特斯拉也是花了10年時間才扭虧為盈的,而且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現在已經內捲成什麼樣,他們恐怕還沒有切身體會,那和美國市場絕對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他們的這幾款量產車拿到中國來,除了定價高,其他能力高在哪裡我還真沒太看出來。而且中國用戶早就告別對外國品牌盲目崇拜的階段了,不然BBA的電動車銷量能在每個月的榜單上都排不上號嗎。

如果這些美國新造車,只是在業績太難看的時候希望通過講講中國故事,給投資人畫畫餅,提振一下信心,那可以理解。但要真想來中國賣車,還有很多課要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