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是我國古代一項影響深遠的選拔官員制度,自隋朝創立一直持續到清末,歷時千年,通過科舉制為歷朝歷代選拔出了無數人才。但科舉之路艱險難走,能走到頂點成為狀元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強如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都是科舉出身,建功立業,都卻都沒能走到最後。
在中學時課文里有一篇文章叫做《范進中舉》,說的就是一個叫范進的人,54歲終於考中了舉人,大喜之下,居然發瘋了。可見中舉對當時人的衝擊力有多大,可以說是一步登天。這個故事雖然辛辣的嘲笑了科舉制,但也反映了科舉制度的艱難:范進中舉瘋了是正常的,不瘋才奇怪!
現在經常有人感慨,高考太殘酷了,一分之差幾萬人,可能由於差一分就一輩子都翻不了身。可是,要制度科舉的殘酷性和難度,就不會這麼覺得了,科舉的難度,是高考的百倍千倍以上!
就拿范進中舉的時代背景清朝來說,沿用明朝科舉方式,科舉路線是「秀才——舉人——進士——庶吉士」,庶吉士是人數最少的群體,在考中進士中的人選擇最優秀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是明朝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楊亭和、張居正、曾國藩、蔡元培等人,都曾經出任過庶吉士。
網上曾經有人認為是秀才對應小學文憑,舉人對應大學文憑,進士對應名牌大學文憑。並因此認為科舉其實並不難,秀才很簡單,舉人難度也不大,進士雖然有點難度,但是以自己的智商,熬熬夜也能通關的。基於這樣的判斷,就得出一個結論:古人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們現代人太牛了。
有了這樣的結論,就開始指點江山了,只能考到秀才的人是窮酸秀才,只能考上舉人是只會死讀八股,狗屁不通;考上進士的就更都是書呆子了。殊不知,最大的愚昧就是無知,無知者無畏,之所以敢評論當年的秀才、舉人乃至進士都是死讀八股、封建衛道士,完全就是幼稚!
科舉的難度真正是什麼?既然用學歷換算,那麼應該是考中秀才的難度大概相當於現代考上比較優秀的一本大學,也就是985/211的院校難度!考中舉人的難度大概相當於現代考上清華北大,也就是中國的TOP2!考中進士的難度大概相當於了牛津劍橋,也就是世界TOP10!
這麼一比,就知道科舉到底好考不好考了。有人覺得不服氣,明明是小學、大學的難度,哪有那麼難?那麼,用數據來對比一下,就能更清楚的看出來了。
科舉的第一步是秀才,秀才考試每三年舉行兩次,人口多的大縣有錄取名額有三四十個,中縣二三十個,小縣十餘個。也就是說,要在全縣規模的考試中,考到前30名!換算到今天,考入全縣前30名的,不就是985/211的重點大學水平嗎?而且只要考中了秀才,就可以享受免除稅役、見官不跪、過堂不刑的特權了!這是小學文憑就能擁有的資本嗎?
科舉的第二步是舉人,選拔舉人的考試叫鄉試。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在八月舉行,因時逢秋季,故稱「秋闈」。各地的秀才集中在省會的貢院中考試,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資格應試,必須在各州、縣學政舉辦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資格參加。
也就是說,考舉人是三年一次,不是現在高考一年一次,其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更可怕的是舉人考試的錄取率,天子腳下的直隸一次只錄取120人,江浙等大省也錄取120人,至於偏遠的雲貴小省,每科只錄取三四十人。也就是說,高考大省每三年只要前120名,小省每三年只要40人!這個錄取比例,其實比現在考清華、北大還要低!據清朝統計,入關後共開科112次,錄取總人數152100人,平均下來,三年一次,一次只錄取1358人。從這裡看,范進考了一輩子,能中舉人,高興的發瘋也並不丟人!
中了舉人,就可以去吏部註冊,成為候補官員了,只要出空缺,就可以搖身一變,身為縣太爺!當然不願意等著排號補缺,中舉後也可以去當高官的幕僚,其中最佼佼者就是左宗棠!
科舉第三步,也就是進士。會試照例在鄉試舉行過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由禮部主持,通稱「春闈」。這是科舉考試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錄取率也最低,因為歷年來各屆會試中未中的舉人,都可以一同應試。也就是說,你的對手不僅僅是「應屆生」,也不光是「復讀生」,而是歷代復讀生,這些復讀生可能是30年前的落榜者!同樣,清朝開科112次,錄取進士人數26849人,平均下來,三年一次錄取230人。這個錄取難度,平均一年只要全國最頂尖的那80個人,這是什麼水平,就是世界一流大學TOP10的錄取難度!
所以說,能考上進士的,絕不是芸芸眾生能做到,一定是出類拔萃的人才!這才是中國古代對讀書人推崇的原因!清末60年一共錄取了6700名進士,而這階段的人口是多少呢?4億!進士的錄取率是百萬分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