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帝國的締造者:沙姆希-埃達德王朝的崛起與隕落

2019-11-01     思究錄究

亞述帝國,以其強大的軍事能力和殘酷的鎮壓、征服手段而聞名於世,在《聖經》中,亞述人甚至被描繪成了一個邪惡的帝國。貫穿歷史。對於亞述的敵人,亞述自然是一個噩夢般的存在,但是對於帝國內的子民,無疑百般受益。

亞述人

在亞述帝國統治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時期,不僅繼承了巴比倫人、阿卡迪安人的文化藝術,將之發揚光大,亞述帝國運行的模板也是後來許多國家的在管理方面的學習對象。尤其是軍事方面,亞述從一個領土面積比英國威爾斯還小的地方,誇張到橫跨亞洲、非洲兩大洲、並占有中東最肥沃的農業區-星月沃地,靠的就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亞述之前的時代,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資料或者經驗留下來給亞述人參考,教他們如何管理一個國家,教他們如何行軍打仗,教他們怎樣去改革,從舊帝國的沙姆希埃達德一世王朝開始直到新帝國阿舒爾巴尼帕爾統治時期的頂峰時刻,亞述人幾乎就是在摸爬滾打中自學如何掌控和運營一個帝國。

尼尼微城復原

亞述帝國雖然在公元前七世紀滅亡了,但那一套對帝國的運行模式,卻被後來的米底亞、波斯等強國繼承。今天我寫的則是關於亞述歷史上第一個帝國沙姆希-埃達德王朝的崛起和隕落,但是在這之前,我想先談談之前的歷史,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亞述人的故事。

在亞述將近1800年的歷史中,從大的維度上來說,分為四個時間段:上古時期、舊帝國時期、中帝國時期和新帝國時期,一共有120位有記載的統治者,上古時期有30位統治者,從舊帝國時期到新帝國時期共經歷六個王朝90位統治者。

上古時期大約在2450-2025BC,統治者的記載被分成了三個部分:

1. 帳篷里的王:共17個

2. 先祖之王:共9位

3. 名字刻在磚上未知的王:共3位

這些國王除了名字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不過通過對遺蹟的考究和當時情況聯繫來看,帳篷里的王大概暗指當時這片土地所居住的人為游牧民族,這17位王中唯有兩位有歷史記載,第十六位烏什比亞(Ushpia)和他的兒子第十七位阿比爾夏爾(Apiashal)。

烏什比亞據稱結束了族人們的遊牧生活,帶領他們建造城市,而亞述帝國的心臟阿舒爾(Ashur)就是在烏什比亞統治時期建成。而阿比爾夏爾開始的9位先祖之玩,均是子承父業。阿舒爾對於亞述帝國,就相當於羅馬對於羅馬帝國,它是亞述人認同感的標誌,也是亞述帝國長期的首都。

阿舒爾古城遺址

公元前2450-2025這段時間裡,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先後被兩個超級集團統治,阿卡迪安帝國和厄爾第三帝國。在這段時間裡,亞述先民還不像他們後來的繼任者那樣熱衷於戰爭,而是一門心思跑商,他們建立了許多的貿易據點,最遠甚至到達了今天的土耳其。阿舒爾城的選址,也極可能是為了方便做生意,阿舒爾位於提格里斯河的河畔,在古代灌溉系統還不發達的年代,河岸是非常理想的農業區,發達的農業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而提格里斯河則是圍繞了半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沿河的兩岸有許多城市,這條河可以說是當年的貿易要道。

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後來阿卡迪安帝國和厄爾第三帝國後來都因為乾旱引起的國內秩序紊亂外加游牧民族入侵解體,而厄爾第三帝國滅亡時迎來了一波前所未有的游牧民族移民浪潮—亞摩利人(Amorite)。

阿卡迪安帝國

亞摩利人應該不是專指某一個民族,而是一群有著共同文化背景的族群,早期生活在以色列王國一代巴勒斯坦地區,後來被以色列王國擊敗後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他們襲擊了虛弱厄爾第三帝國,占據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當生活在荒漠之中過著苦哈哈日子的亞摩利人見到土地肥沃,城池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之後,決定在這裡定居。厄爾第三帝國被亞摩利人瓜分了,許多亞摩利人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與本地的一些政權對峙。亞摩利人後來幾乎都接受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宗教和文化。

亞摩利人入侵

公元前2025年之後,厄爾第三帝國崩潰前,阿舒爾居民獨立了出來,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王朝:普澤-阿舒爾王朝(Puzur-Ashur),由普澤-阿舒爾一世創立,歷史他的記載沒什麼特別的,就是簡單提到了下「他加固了城牆」,普澤阿舒爾王朝傳世八代,控制領土也局限於阿舒爾一帶,可能王朝的重心還是在商業上。

亞摩利人浮雕

剛才提到額亞摩利人的後代中,就有亞述帝國舊帝國的開創者沙姆-希埃達德一世(Shamshi-Adad I, )和著名的巴比倫王漢謨拉比(漢謨拉比的祖先攻占了巴比倫地區,而漢謨拉比繼承先人的位置統治巴比倫),沙姆希埃達德一世則是一個亞摩利人部落首領的兒子,其父統治時期攻占並統治了(埃卡拉圖姆)Ekallatum。有趣的是,沙姆希埃達德一世所列的祖先列表里的祖先和漢謨拉比列的祖先是一樣的。

亞摩利人女性雕塑

這裡大家可能也發現情況了,沙姆希-埃達德並非當時的本地人,而是通過征服阿舒爾一帶的地區建立了亞述帝國。沙姆希埃達德一世年輕時子承父業繼承了愛卡拉圖納的統治權,此時的他在文獻中記載不是國王,而是軍閥和傭兵一類,其父的部落應該只是占據埃卡拉圖姆並把這裡當做自己的據點。

亞摩利人-漢謨拉比王

沙姆希-埃達德在接過其父親的統治權後打算開始擴張自己的勢力,周邊勢力狀態是阿舒爾和馬里王國為了爭奪貿易據點的主導地位而進行冷戰,阿舒爾的居民是阿卡德帝國的遺民,而馬里王國同樣是由亞摩利人入侵後建立的王國。這個時候沙姆希埃達德卻犯了一個錯誤,渡過幼發拉底河襲擊同為亞摩利人統治的馬里王國並被其擊退,當他處於虛弱狀態的時候他的座城市遭到了國王納拉姆辛(Naram-sin)的襲擊,沙姆希-埃達德戰敗後被流放。

關於國王納拉姆辛(Naram-sin),在同一時間段,阿舒爾的國王和艾舒努納(Eshnunna )的國王都叫納拉姆辛。我搜集的資料中,有說被阿舒爾襲擊,也有說被艾舒努納襲擊的。但是根據地理位置來看,埃卡拉圖姆、阿舒爾、艾舒努納在一條線上,阿舒爾夾在二者之間,如果艾舒努納要襲擊埃卡拉圖姆要麼借道阿舒爾,要麼繞遠路。借道這種事情是很敏感的(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來打我),尤其那個年代處於混戰時期,除非是百分百鐵桿盟友才有可能有這種機會。當時二者既不是盟友也不是聯軍。而且根據後來艾舒努納進攻阿舒爾的事件來看二者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所以基本沒有借道的可能性。而繞遠路呢?為什麼艾舒努納會花費大量的補給去進攻一個離自己很遠的暫時不會有威脅的勢力?因此,這裡襲擊埃卡拉圖姆的應該就是阿舒爾,作為阿卡德帝國遺民的阿舒爾再見到曾經許多城市都被亞摩利人占領後也可能會覺得身邊的亞摩利人對自己都是威脅。

三座城市位置

無家可歸的沙姆希-埃達德只能去同為亞摩利人統治的巴比倫王國尋求庇護,在這裡,他與巴比倫的統治者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在巴比倫軍中服役。經過三年漫長的等待,沙姆希-埃達德終於等來了贏回王位的機會,納拉姆辛病死了,知道這個消息後他立馬返回愛卡拉圖納召集人手趕走了入侵者,贏回了王位。沙姆希-埃達德並不只滿足於做一個城主,他想要的是一個帝國。

目光敏銳的沙姆希-埃達德自然不會這個既能提供大量糧食產量又方便做生意的城市。經過幾年的準備後,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了:艾舒努納進攻了阿舒爾。趁著阿舒爾處於虛弱狀態,雄心勃勃的國趁機占據了阿舒爾,在公元前1808年徹底占領了阿舒爾周圍所有的地盤。

作為一個外族人,沙姆希-埃達德可能覺得群眾對他的統治不會買張,左思右想,一拍腦袋決定:「乾脆我就和他們說我祖上也是本地人好了」。於是沙姆希埃達德通過各種努力把自己的祖先和阿舒爾的建城者烏什比亞聯繫在一起,並對外宣稱他是烏什比亞的後人,他也是這個國家合法的繼承者。歷史沒有記載當時亞述群眾對這個舉措的反應,相信與否我們無從得知。不過亞述人後來的繼任者們都把沙姆希埃達德一世也看做自己的一分子,因為在後來沙姆希-埃達德王朝崩潰後,繼任的亞述統治者中,出現了很多以沙姆希埃達德為名的國王。

沙姆希-埃達德坐穩位子後,為了給自己增加BUFF,決定為建立美索不達米亞宗教中的主神enlil建造一個城市(當時的人確實非常迷信,他們常會把帝國的生死存亡歸咎於神,在蘇美爾的神話中,恩利爾有次覺得人類太吵了的就發大水淹死了一批人類,當時的群眾也把厄爾第三帝國的滅亡歸咎於對神的不尊敬上),這一次,則是瞄準了一個廢棄的城市泰爾雷蘭(Tell Leilan),這座城市在阿卡德帝國時期是一個龐大的農業產區,後來由於乾旱而被廢棄,於是沙姆希埃達德在原有城市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城市,並將其命名為舒巴特恩利爾(Shubat-Enli),意為主神恩利爾的居住地,並將這裡打造成新首都。

舒巴特恩利爾位置

定都舒巴特恩利爾的亞述

剛才提到的同為亞摩利人統治的國家馬里,它的中心城市是馬里,這座城市是連接安納托利亞、地中海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貿易的關口,每年都有數不清的商隊要經過馬里,由此給馬裡帶來了巨額財富。馬里當時由利姆王朝統治。當時的馬里在前1800年發生政變,國王被人刺殺(據稱很大可能是被沙姆希埃達德所支持),國王的兒子齊姆里-利姆(Zimri-Lim)也被迫逃亡到了鄰國雅木哈德。沙姆希-埃達德便打著為同為亞摩利人的馬里國王報仇的旗子進攻毛里王國(這和大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子入主中原同一個套路)。公元前1795年,沙姆希-埃達德完全占領了馬里。之後,他把他的大兒子伊史米-達岡一世(Ishme-Dagan I)和二兒子雅思瑪-埃達德(Yasmah-Adad)立為共同國王掌管他的新國家,大兒子派去管理他的舊都愛卡拉圖納,二兒子則留在馬里掌管這片新的土地。

沙姆希-埃達德相對來說更鐘愛他的大兒子,大兒子能力強,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很得民心,沙姆希-埃達德一世死後甚至維護了風雨飄搖的國家。二兒子相對大兒子而言不夠成熟,做事欠缺考慮,甚至很多事情都要大哥和父親的指導才能辦妥,在現存的父親與二兒子通信的泥板內容中也有很多父親對二兒子的責罵。二兒子掌管馬里的期間。也許是對自己的能力堪憂吧,就想神能不能賜予自己力量。二兒子建造了很多神像,對諸神進行了多次獻祭而完全不考慮花費。本來沙姆希埃-達德對馬里地區每年規定的貢品就已經讓馬里地區比較吃緊了,在加上二兒子的鋪張浪費,弄得馬里地區民不聊生。不過從大的方面上來看,沙姆希埃達德憑藉自己的鐵腕依舊能夠維護帝國統治的完整性。

齊姆里-利姆

在沙姆希-埃達德統治期間,還征服了尼尼微城、阿爾比勒斯(Arbeles),並將阿舒爾和尼尼微,阿爾比勒斯這三個城市連城一個重點發展的三角區域,這三個區域通過提格里斯河的三個枝幹河流相連接,這片區域的人民也許在帝國的穩定之下受益頗多,發展迅速,因此當時的經濟、文化、幸福感均在其他城市之上,迅速形成了一片擁有自我認同的地區,也就是亞述核心區,這也是沙姆希埃達德此生最高的成就,千百年來,無論這片土地被誰占有,被誰洗劫,都沒有動搖過他們是亞述帝國子民的信念,帝國的版圖收縮或擴張,這裡一直是帝國心臟可能這就是為什麼後世的亞述國王們都把沙姆希-埃達德看做亞述帝國的締造者的原因吧。這整片被征服的土地,就是新興的亞述沙姆希埃達德王朝。

征服馬里王國後的亞述版圖

原來毛里王國的王子齊姆里-利姆(Zimri-Lim)逃到雅木哈德(Yamhad)之後成為了雅木哈德國王的女婿,這不可避免的就使雅木哈德與新興的亞述帝國,沙姆希-埃達德為了制衡雅木哈德,把女兒嫁給了雅木哈德下邊國家卡特那(Qatna)的國王,之後幾年,雙方衝突不斷,互有勝負。但是一隻游牧民族的突然來襲打破了平衡。當亞述軍隊在前方與雅木哈德激戰的時候,亞述帝國的後方遭到了游牧民族的劫掠,幼發拉底河上方包括亞述核心區在內的土地均未能倖免。也許是年紀大了,沙姆希-埃達德的能力也每況愈下,逐漸把權力轉移給大兒子伊史米-達岡一世,最終於公元前1776年去世。大兒子只能率領殘餘力量負隅頑抗。

齊姆里-利姆親自率領了另一支軍隊繞路幼發拉底河下方襲擊了二兒子所掌管的馬里地區,由於二兒子的鋪張浪費,早就透支了這片地區,他本人也是無能之輩,迅速便被驅逐,齊姆里-利姆(Zimri-Lim)成功復國並奪回了王位。並乘著伊史米達岡一世主力在邊境抗敵的時候占領了亞述其他地盤。伊史米達岡被夾在了中間,前方與後方的貿易路線也完全被切斷。最終寡不敵眾的伊史米達岡只能跑去老朋友巴比倫王國求援。當時巴比倫的國王便是大名鼎鼎的漢謨拉比,漢謨拉比此時為了制衡逐漸膨脹的馬里王國,便答應了伊史米達岡回出軍幫助他奪回亞述核心區,但是條件就是亞述從此成為巴比倫王國的附庸。無奈之下伊史米達岡接受了條件,雖然成功奪回王位,但是亞述帝國成為了巴比倫的附庸。

伊史米達岡受到女神伊娜娜的接見

公元前1755年伊史米達岡去世,他的三個兒子:穆特阿什庫爾(Mut-ahkur)、里姆什(Rimush)、阿西努姆(Asinum)相繼上位,都沒有做出什麼特別傑出貢獻,前兩位在巴比倫的統治下渡過自己短暫額一生,到了阿西努姆統治時期巴比倫的漢謨拉比王死了,他的兒子疲於應對權力交接時此起彼伏的叛亂,無力控制亞述地區,大臣普澤爾-辛(Puzur-Sin)趁機以阿西努姆是巴比倫王的代理人,自己要解放亞述為由發動政變將阿西努姆驅逐。至此,沙姆希埃達德王朝覆滅,開始了混亂的「篡位七人」時期,這段時期的權力交接均是通過政變,而亞述帝國也開始了它的第一個混亂時期。

直到最後一任篡位者阿達西(Adasi)的兒子在公元前1700年上位時,開創了長達680年統治的阿達西德王朝(Adaside),這個王朝起起伏伏,版圖擴大又收縮,甚至有段時間成為米坦尼帝國的附庸,但是依舊能夠一次又一次的打敗對手,如果說沙姆希埃達德王朝的主要功績是創立了並使得亞述核心三角區擁有了亞述民族認同感,那麼阿達西德王朝則是建立了大亞述共榮圈,為後來其他亞述王朝的帝王創立橫跨亞非大陸的帝國創造了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zk9KG4BMH2_cNUglm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