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經常會聽到長輩們說:孩子太小了,不能豎著抱,不然容易導致脊椎出問題。比如小林的婆婆,就經常這麼嘮叨:「寶寶不到6個月不能豎著抱。」
每次看到小林豎著抱寶寶,婆婆就要說她對孩子不負責,不考慮孩子以後的生長發育,這讓小林很有負罪感。但孩子快2個月了,有時候一直哭鬧怎麼哄都不停,只要豎起來抱就不哭了。
關鍵小林記得,孩子剛出生那會兒,醫生也是豎著抱寶寶的,難道醫生也不對嗎?
權威解釋
國內相關機構並沒有明確說明,豎抱對孩子脊椎存在不利影響。而美國兒科學會關於豎抱卻有明確表示:任何月齡的寶寶都可以豎抱,但是一定要確保他們的頭、頸椎、脊椎在同一垂直水平線上。
從身體結構分析,一般健康的成年人脊椎有4部分曲線,包括頸椎、胸部、腰部和骶骨。
而新生兒由於發育不完全,脊椎只有2部分曲線,分布位於胸部和骶骨,也就是說新生兒的脊椎看上去像個C型。
不管是橫抱還是豎抱,脊椎承受的力都是一樣的,只是方向不同。只要保證在抱寶寶的過程中托住頭部,並保持好「C」這條曲線,就不會對寶寶的脊椎造成傷害。
由此可見,豎抱並沒有月齡的限制,只要抱法正確,豎抱還有很多好處。
豎抱的好處
在《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當中,提到了豎抱有利於減少漾奶、吐奶的問題。
相信新手媽媽都有學過拍嗝的方法,在給寶寶吃完奶後需要豎抱著進行拍嗝,來避免胃食道反流的現象。
對於有腸絞痛的寶寶來說,豎抱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安撫作用。除了以上生理方面的好處,豎抱還可以刺激寶寶的感知系統。
豎抱時寶寶的視野比橫抱時大得多,因此會有更多的視覺信息,刺激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在寶寶視覺發育的早期,可以提高視覺皮層神經細胞的敏感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寶寶的認知水平。
而且,豎抱時可以擴大寶寶的肌膚接觸面積,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同時增進親子感情。
如何正確地豎抱
既然豎抱有這麼多好處,那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解鎖正確的豎抱呢?
1、不同月齡採用不同的豎抱方法
對於新生兒來說,他們的頸部還無法支撐頭部豎立,因此大部分時間建議採用橫抱或半臥位(頭高腳低)。
如果選擇豎抱,時間不要太久。
在豎抱時,可以讓寶寶的頭靠著家長的肩部或前胸,同時扶住寶寶的頸部和背部。對於頭豎立良好的寶寶,可以根據實際發育情況選擇抱法。
- 如果背部力量不完善,可以托著臀部扶著背。
- 如果背部力量沒問題,只需要托住寶寶的臀部即可。
2、避免口鼻遮擋
對於小月齡的寶寶,在豎抱時頭部會靠著家長的肩部或前胸,此時一定要注意不要遮擋寶寶的口鼻,保證寶寶呼吸暢通。因為小月齡的寶寶還沒有自主調整頭部的能力,長期遮蔽口鼻可能導致窒息的危險。
3、注意豎抱的時間
雖然豎抱有很多好處,但家長在豎抱的時候也要注意時間。
對於新生兒來說,他們的肌肉能力發展不完善,長期豎抱只會導致肌肉疲勞,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不如讓他們多練練趴和抬頭,增強頸部和背部力量。
對於可以自主抬頭的寶寶,他們的大動作和小動作都到了最佳發育期,儘量不要長期抱著,而應該放手讓他們多去探索和發掘自己的能力。
根據孩子現有能力和需求,選擇合適的抱法,才是科學的育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