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顧佳決裂鐵打太太圈:捷徑走慣了,總有跌得狠的一天

2020-08-03   極物

原標題:《三十而已》顧佳決裂鐵打太太圈:捷徑走慣了,總有跌得狠的一天

《三十而已》里最受追捧、「雙商在線的完美太太」的顧佳,終於和太太圈決裂了。

為了能降低自家煙花公司的風險,顧佳決定做一個茶廠。碰巧,李太太家就有一家茶廠,而且她們打算不做了。

一拍即合,顧佳決定把它頂下來。

但沒想到,這根本是李太太挖給她的坑:茶廠流水有問題、使用權到期……

氣得顧佳和太太圈決裂,臨走還撂了一堆狠話,手撕了在場的所有太太。

在她眼裡,在場的各位太太都是靠著老公生活的寄生蟲,每天除了虛偽攀比、八卦是非,其他什麼都不會。

而我,顧佳,不用冠夫姓,自己就能闖出一片天!

乍一聽,爽!這簡直是新時代獨立自強女性的楷模,讓人忍不住拍手稱快。

但「爽」完以後,仔細一想,一時的「爽」有意義嗎?

01

顧佳走進會所那一天,在場的一位太太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難道我們這群人湊在一起是因為志趣相投嗎?

顯然不是。

富太太圈裡所有的討論話題,都離不開「丈夫」和「生意」。

她們不關心顧佳是什麼樣的人,工作是什麼,只關心她丈夫是做什麼生意的。

劉太太一開口,就是問於太太家的遊樂園餐具和衛生用品是不是給自己家做。

於太太說到丈夫現在對醫療用品進出口感興趣,李太太立刻上線。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她們會湊在一起,是因為利益。

金錢、資源,是維持這個圈子的規則。

顧佳最大的問題,在於忘了利益互換原則,違背了這個圈子的規則,卻依然不肯低頭。

她只記得王太太讓她的小孩進入貴族幼兒園,卻忘了自己也為王太太做了很多事;受益於於太太的巨額訂單,卻忘了自己曾經幫於太太解決親子關係。這樣的前提下訂單本質上是互惠的。

曾經,她是這個規則的受益者。

所以現在,她也理所當然地以為,李太太給她的是一個運作良好、有穩定現金流的茶園。

許幻山是渣男,但有一點他還是看得很透徹:

人捷徑走慣了,總有跌得狠的一天。

違背了利益互換原則的互換基本都以一方被坑結束,眼前的泡沫終將破滅。

「手撕」富太太圈很爽,但現實情況是,對於富太太圈來說,她們不缺一個顧佳。

因為走了一個顧佳,還會有下一個李佳、王佳、陳佳。

鐵打的富太太圈,流水的顧佳。

只不過裡面的人物換了,C位換了,僅此而已。

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到來或離開而有任何改變。

適者生存,不適者離開。

顧佳很爽,觀眾也看得很爽,但是這一時的口嗨毫無意義。

02

其實,從頭到尾,顧佳都不屬於富太太圈。

圈子是水,顧佳是油,她能浮在中心,但是現在還沉不進去。

剛出來工作的時候,我在一家報社做記者,偶爾要去參加一些公司的產品發布會。

那次是一家金融企業的發布會,會上除了各大媒體,還有很多金融界的大咖。

會議中場休息的時候,一個穿西裝的小伙子走過來跟我說:

「哎呀!老師你好,我是XX投行的經理,可以加你個微信嗎?」

我突然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因為我和他並不需要有任何接觸,加我微信幹嘛?

但我也沒好意思正面拒絕他,還是和他交換了微信,大不了之後再刪了嘛。

加完我微信,小伙子很開心地走了,去尋找下一個「微信好友「。

會議場很大,我看著他在場內到處和大咖們打招呼,找人給他們拍照。

但大家分明是一副疑惑不已的表情,因為我看到隔壁那位被他「騷擾」的男人拍照的那一刻表情複雜。

他們真的認識嗎?熟嗎?並沒有。

到現在,這個人還是我通訊錄里的一具「死屍」。

遊走在各種社群,想方設法加比自己優秀的人,盲目地「拓展人脈」的意義真的不大。

因為這些融不進去,要靠硬擠的圈子,都不是有效人脈。

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烏鴉不同窩。

在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里,艾瑪是窮裁縫的女兒,嫁給了一個平庸的農村醫生,但她渴望進入巴黎貴族的圈子。

她去參加伯爵的宴會,她搭訕鄉紳,和巴黎大學生調情,不肯放過一次向上層社會進軍的機會,最終卻一次次被拋棄。

不是你的圈子,你硬要融進去,只會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笑柄,更顯得你狼狽不堪。

所以,與其討好圈子裡的人,不如想辦法提升自己。

03

富太太圈認可的,是顧佳的學識、手藝,而不是她的資源。

可偏偏這兩樣都不是這個圈子的必需品。

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就曾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

這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蹺蹺板定律」: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就要保持雙方支出的平衡和對等。一旦彼此的交換不對等,那麼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失衡。

無論是富太太圈也好,其他什麼圈子也罷,本質上都是利益交換關係。

所以,想要融進一個圈子,更重要的還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前幾年有一篇報道,2013年3月份,杭州出現一輛大巴車,被很多人稱為「史上身價最高的大巴」,因為車裡坐著馬雲、馬化騰、王健林、李彥宏、馮侖、郭廣昌、李東生等一幫大佬。

這些大佬在杭州現身,由馬雲牽頭做東,舉行了一次「普通聚會」。

說實話,如果讓我去參加他們這個聚會,除了端盤子,我不知道我能幹嘛。

我沒有能和他們攀談的能力和資本。

有效的社交是,你能證明自己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讓對方覺得和你坐在同一張桌子聊天,不是在浪費時間。

這時候,你們之間甚至都不需要有利益關係,靠的就是彼此的「江湖地位」。

鮮花盛開,蝴蝶自來,段位不夠,就別去迎合,段位夠了,自然成群。

04

你有千千萬萬種提升自己的方式:

比如說給自己定個目標,摒棄無用的社交時間,每天多看1小時書;
又或者有一門興趣愛好,畫畫、插花、跳舞都行
還可以把碎片時間撿起來,多運動,做好自己的身材管理
……

提升自我價值後,總會有適合你的圈子,你總會有存在的價值。

就像小時候讀書,班裡那個尖子生從來不用去討好任何人;跳舞厲害的也不用愁舞蹈隊不要她;寫字好看、會畫畫的人,同學都會暗暗崇拜她,慫恿她去負責可是後面的黑板報。

圈子就像一塊磁鐵,如果你是一塊木頭,那你怎麼融也融不進去,但如果你是一塊鐵,你不需要費什麼力,圈子就會把你吸進去

李嘉誠曾經這樣勸誡年輕人:

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足夠優秀時,應多花點時間讀書、提高專業技能,多見見你的客戶。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一定會有適合你的圈子。

那些不適合你的圈子,不必硬融。

寫在最後:

我是范姐。

寫完這篇文章以後,我翻了一下自己的微信通訊錄。

原來我足足加了有1150個好友。這裡面除了同學,還有我以前做記者參加各種會議加的行業大咖,也有新媒體的同行。

但是認真看下來,幾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沒有過任何交流,時常保持聯繫的不超過20人。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