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Mini-Game二三事

2023-09-18     觸樂

原標題:觸樂夜話:Mini-Game二三事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小羅老師今天請假(圖/小羅)

「Mini-Game」又叫「Game Jam」,是一種要求參賽者在短時間內根據給定的主題開發一款小遊戲的比賽。

遊戲開發者通過各種「Mini-Game」互相認識,組成不同的遊戲社團。有些社團通過線上交流而結成,有些社團則由同一學校的「同好」組成。一般來說,社團中並沒有嚴肅壓抑的氛圍和遊戲行業內的工作壓力,大家來到這裡的目的是與其它的遊戲愛好者交流,製作自己喜歡的小遊戲。

不過,在今年情況有些了不同。隨著AI的加入,焦慮感開始在這樣的社團當中蔓延。年輕的遊戲開發者們對AI話題的關注越來越多,大有「不會AI,遲早被淘汰」的趨勢。

我的朋友烏鴉是一名大四學生,面臨著畢業求職的壓力——他希望加入遊戲行業,但現在行業的標準越來越高。他已經參加過一些遊戲比賽了,雖然學到了很多,但缺乏「足夠有含金量的」獎項。他拉著自己周圍的朋友,對著一個比較有名氣的遊戲比賽的獎項發起衝刺。在他的遊戲項目中,使用了AI工具進行故事和角色的設計。

「我們的項目是一個類《王權》的卡牌遊戲,所以故事會很龐大,對話也非常多,要撐起整個遊戲內容。」由於遊戲比賽一般會限制組隊人數,為了滿足龐大的美術需求,隊伍在加入多位美術後沒有足夠名額留給文案,所以故事只能交給AI來干。但最終的結果是:「儘管遊戲完成度很高,但AI生產的文案無法達到要求。」他們的項目還是落選了。

我問烏鴉,是否會因為使用AI導致沒能獲獎而感到後悔。烏鴉的回答出乎我意料:「這次經驗十分寶貴,我對於AI工具的了解加深了,不算沒有收穫」。他還認為:「在未來,不會AI或許很難在遊戲行業生存。」

我認識的另外一位朋友小西,是一位大二在校生,他出於對遊戲的興趣參加了某遊戲比賽,和幾位網友組成了製作小組。但由於對遊戲製作一無所知,項目推進十分困難。在一些朋友的推薦下,她用AI做出了一份「遊戲策劃案」,並且「改掉裡面不合理的內容」,最終在限定時間內落地完成了一個策略小遊戲。她表示:「雖然AI的想法很老套,但確實能幫人理清思路。」在通過AI熟悉了遊戲簡單的開發流程後,她希望在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秀秀是一名遊戲從業者,曾經在遊戲比賽中擔任評委。她認為沒必要使用AI工具來開發遊戲——遊戲比賽並沒有壓力,本身就是「希望大家嘗試和挑戰自己,享受比賽」。而且「用AI來做遊戲」和「用自己的想法做遊戲」學到的東西是天差地別的:「AI固然是未來,但未來的AI還是人在用。」她覺得遊戲比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參賽者應該專注於「提升自己」。

秀秀還提到,她對於使用了AI工具的作品,很少會給高分,因為「使用AI工具做出的內容太粗糙了」。

當我提及許多在校學生靠自己的能力,連AI那樣的水平也很難達到時,她沉默了一會兒,嚴肅地說:「可以學,而且我覺得,遊戲行業強調學習能力,不會AI不行,只會AI也不行。與其讓他們抱著AI入行後被行業淘汰,還不如在這裡被『勸退』。」

另一位評委恰恰則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以結果論,只要最終的遊戲足夠好,用沒用AI其實不重要。他認為「AI什麼都改變不了」,同時,「相比往年,今年遊戲競賽作品的質量並沒有什麼提升。」

AI已經在許多遊戲開發者心中埋下了焦慮的種子,用評委的話說,它給遊戲開發帶來了「沒有指示牌的全新道路」。我們無法判斷下一步是天堂還是深淵。儘管AI暫時沒有對遊戲行業帶來變革性的影響,反倒是原本輕鬆活潑遊戲社團,因為這個話題提前感受到了行業的壓力——在AI還未出現時,行業內的淘汰一直都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f551039f7e8c0684f90ab8179d82c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