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偉建:中國經濟的未來應該依靠內需

2023-10-15     巴倫周刊

原標題:單偉建:中國經濟的未來應該依靠內需

中國經濟增長最佳的選擇反而是主動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美國從2018年發動貿易戰,目的之一是脫鉤,即減少對華貿易的依賴。五年過去了,戰績如何?

事與願違。去年,中美貿易額創了歷史新高,達到6900億美元。

有人說,美國從中國進口占其全部進口的比例減少了,說明對華依賴度降低了,由此證明「離岸」或「友岸」的政策起作用了。「離岸」是將生產轉移出中國,「友岸」是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美國認為友好的國家。的確,美國自華進口占總進口的比例從2018年的20%左右降到2022年的15%左右,且有繼續下降的趨勢。

這說明脫鉤奏效了嗎?其實不然。因為這裡包括的只是美國自華直接進口的數據,沒有包括間接進口。如果包括了,就會發現來自中國的間接進口激增。什麼是間接進口?簡言之,就是甲國從乙國進口的產品中,包含丙國的中間產品(或稱半製成品),所以等於甲國從丙國間接進口中間產品。

各國海關沒有間接進口的數據,因為很難統計。試想,一個產品中的零部件可能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國,而且來源不斷變化,如何統計哪個部件,來自哪國,什麼價值?但只要檢視甲乙丙三國之間的貿易數據,就可以看出間接貿易的端倪。

譬如,去年越南對美出口暴增30%,但從中國的進口增幅更大,達到33%。這兩個增幅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國對美國的間接出口?只要比較一下越南自華進口的中間產品值和對美出口的最終產品值就可以看出來。

感謝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的研究團隊幫助我整理了一些數據。

請看圖一。2017年12月到2023年5月,即中美貿易戰的5年之間,越南對美出口增加了430億美元,而自華進口增加500億美元。

再看圖二。在此期間,越南自華進口的中間產品值不斷增加,且大大超過對美出口的最終產品值。

越南是東南亞國協10國之一。2020年,東協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在中美貿易戰的5年之間,東協對美出口增加了1410 億美元,而自華進口增加的更多,達到1600億美元(圖三)。其中東協自華進口的中間產品大大超過對美出口的最終產品(圖四)。

印度也不例外。從圖五可見,同期印度對美出口增加了270億美元,而自華進口上升了310億美元。同樣,自華進口的中間產品額超過對美出口的最終產品額(圖六)。

所有這些數據都表明,在貿易戰中,中國通過第三國向美國出口的中間產品猛增。

這說明中外企業打的是迂迴戰:將低端加工或組裝從中國轉移到他國,避開美國的關稅壁壘,而高端製造的根仍然留在中國,且越扎越深。其實,即使沒有貿易戰,這種轉移也會隨中國工業化進步而發生,已開發國家都走過這條道路。但貿易戰加速了這個進程,也加速了中國製造的深化。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這些第三國就不能發展自己的產業鏈生產中間產品,有朝一日取中國而代之?這種可能性不大。原因是國際分工建立在比較或相對優勢的基礎上。中國用了幾十年建立了一整套高效率的產業供應鏈生態系統,包括相當完善的基礎設施—道路、橋樑、高鐵、機場、碼頭、電網等等。當然還有資本形成和人才積累。這是中國高端製造的優勢,而且日益深化,其他國家很難複製。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沒有人會去搞自己處於競爭劣勢的生產,搞也是得不償失。

美國短視之處就在於用貿易戰、技術戰等方式遏制中國,使之無法依靠國際分工,被迫建立自己的產業生態系統,在關鍵領域擺脫對於國外市場的依賴。半導體行業就是一例。中國可以從無到有搞出國際競爭優勢來,是因為發展至今,擁有足夠的人才、資本、製造能力和龐大的市場。即如大飛機即便不出口,國內市場也足夠大。這是小國寡民無法匹敵的。

圖七顯示中國製造的深化,在全球占比逐年上升,在2018年大約為27%,今天達到31%。

也因此,中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持續上升,在2012年為11%,疫情前一年—2019年—達到13%,去年升至14.40%。這些份額包括了直接和間接出口。

十幾年前我代表的新橋投資控制深圳發展銀行(現名「平安銀行」)時,深發展有句調侃光大銀行的廣告詞:「光大不行,還要與你深發展。」也許可以用來形容中國製造和出口能力的發展。

舉個深(入)發展的例子。2019年我在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上發表文章,分析貿易戰,其中引用了一個數據:蘋果手機產地是中國,但中國對其貢獻的附加值不過4%而已,即售價1000美元的手機,留在中國的價值不過區區40美元。而今年年初《外交事務》有篇文章指出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附加值已經增加到了25%。

製造業的深化當然是好事,標誌著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產品增加。但是,增加對出口的依賴未必是個好事,如果持續下去,代表的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倒退。為什麼這麼說?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不足5%,此後一路攀升,在2007年達到峰值,大約為36%。說明那時出口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再其後雖然出口額逐年增長,但在GDP中占比則一路下滑,到了2018年只剩下18%。這說明中國經濟發展逐步減少了對出口的依賴,而更多為國內需求增長所驅動。這是好事。

但是過去三年當中,出口在GDP中的占比又回升了,到去年達到近21%。從圖八可以看出,自2018年之後,出口占中國製造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內需的占比則不斷下降。

這是令人擔憂的。因為中國出口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已經接近極限,加上不斷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靠出口,也就是靠別人市場驅動增長是靠不住的。比如今年因為世界經濟放緩,海外需求疲軟,導致中國出口下滑,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作用。

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滿打滿算3%。假如是6%,即2019年的增長率,那麼多出來的3%只能來自內需的增長,而出口對GDP的占比就可以從21%回落到20%。可見出口占比的增加是以內需不振為代價的。

美國已經明白真正脫鉤是不可能的,現在改口說要脫險。但脫險不過是脫鉤的代名詞,換湯不換藥。

中國經濟增長最佳的選擇反而是主動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充分利用國內市場龐大這個優勢,擴大內循環,擴大消費,更多依靠內需驅動增長。這樣的增長更有可持續性。

作者是太盟投資集團(PAG)執行主席,著有《走出戈壁》、《金錢博弈》、《Money Machine》(尚無中文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ead2b7ceb4a4069ad01357c306452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