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同時被埋在廢墟里,奄奄一息。
可你的爸媽,卻選擇救你的兄弟姐妹,沒有救你。
你會恨他們嗎?
電影《唐山大地震》,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1976年的盛夏,唐山爆發7.8級強震。
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同時被砸下的水泥板壓住。
救援隊趕來時,說姐弟兩人,只能救一個。
救誰?
母親選擇了救弟弟。
姐弟倆的命運,從此被改寫。
由於一個選擇滋生出的誤會,需要一家人,用32年來治癒。
所幸,人只要活著,就能看到希望。
正如陸小曼的那句經典名言: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但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相信,真正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當一個人,釋懷過往的傷痛,諒解不得已的苦衷,也終將帶著愛與力量,好好活下去。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
還在睡夢中的唐山人,遭遇了此生最大的噩夢。
唐山爆發史無前例的大地震,23秒,24.2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
昔日平靜的生活被粗暴打斷,等待每個人的,是震後漫長的重建。
其中,就包括年幼的方登。
地震發生時,她和弟弟被壓在石板下。
救援隊趕來時,問母親:救兒子會壓死女兒,救女兒會壓死兒子,救誰?
母親哭得撕心裂肺:都得救,兩個都得救啊!
救援隊無奈地解釋:水泥板有兩頭,無論撬哪頭,都會壓到另一頭,所以只能救一個。
母親卻仿佛沒聽見似的,反覆念叨著:
「孩子爸已經被壓死了,我求求你們都救、都救吧。」
看母親拿不定注意,救援隊打算先去救別人。
母親忙拽住救援人員的衣角,用顫抖的聲音,說出了最後的選擇:
救弟弟。
母親的話,被姐姐方登聽在耳里,她的淚水瞬間濕了眼眶。
方登想起地震前,她和弟弟吵著要吃西紅柿,母親卻讓自己把西紅柿,讓給了弟弟。
姐弟倆里,她似乎一直是可以被放棄的那一個。
弟弟被救出後,方登被抬到死人堆。
幸運的是,一場大雨後,她奇蹟般地醒了過來。
方登從廢墟中站起,身邊是死去的爸爸。
原本圓滿的一家,現在已經支離破碎。
想起母親「救弟弟」的選擇,方登再也不願意回家。
她被解放軍帶到孤兒院,被一對軍人夫妻收養了起來。
本以為,逃離唐山的家,就能夠遠離痛苦的回憶。
可是每次午夜夢回,方登都會想起父母親人,想起曾經的家。
方登不知道,這些年,母親一直活在無盡的悲傷里。
家裡常年掛著方登和爸爸的照片,以及一家四口的全家福。
每年7月28日,母親都會給丈夫和女兒燒紙,邊燒邊念叨著,讓他們常回家看看。
有次,弟弟方達不懂事,嗆母親:「當年還不如救我姐」,被母親打了一巴掌。
當年情急之中做出的選擇,是母親這一輩子,都不願觸及的傷痛。
有些選擇,無關善惡,而出自兩難。
如果可以,沒有哪個母親,會願意用一個孩子的性命,交換另一個孩子的性命。
當年的選擇,固然給孩子帶來了難以抹去的陰影。
可母親的心,何嘗不像被刀剜了一樣,鮮血淋漓?
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即使家園早已重建,但心裡的餘震,依然伴隨終生。
時間一晃過了十餘年,方登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養父養母對她很好,只是養母偶爾也會介意,方登不是親女兒的事實。
為了遠離養母,方登報考了離家很遠的醫學院。
可剛開學沒多久,就收到了養母重病的消息。
臨終前,養母把家裡這些年攢的錢,和一塊表,交給了方登。
一起生活的這些年,雖然多有齟齬,但養母始終是記掛著方登的。
養母去世後,方登難過了很久。
為自己的遠行,也為自己這些年,對養母的誤解。
大三那年,方登意外懷孕。
男友勸她把孩子打掉,但她堅持把孩子生下來。
男友見方登堅持己見,乾脆打起感情牌:
「女人生了孩子,青春就結束了,我不想讓你做這麼大的犧牲。」
方登卻淡淡地說:
「你哪知道什麼叫犧牲啊。」
經歷過生死的人,更懂得尊重生命。
尤其曾經被親人「放棄」過,方登更是不願隨便幫親生骨肉,決定生死。
成了單親媽媽後,方登向養父訴說了自己在地震時的遭遇。
關於母親的「救弟弟」,關於自己的不告而別,關於這些年的恨。
想起剛過世的養母,養父流下眼淚:
「我懂,登啊,可你要記得,親人始終是親人啊。」
方登不知道,其實生母無時不刻,不生活在對丈夫和女兒思念中。
兒子方達在杭州找到工作後,想把母親接到杭州。
可母親堅持在唐山,陪著死去的丈夫和女兒。
方達勸母親改嫁,這樣有老伴照顧,生活也會輕鬆些。
可母親依然拒絕了兒子的好意:
「你爸他拿命換的我,哪個男的能用命對我好呀?我這輩子都給你爸當媳婦,我一點也不虧!」
幾十年過去,唐山早已有了新的鐵路、超市、居民樓。
所以母親卻甘願用一生,守著過去的記憶,不向前,不離開。
方登和生母,一個懷著對生命的珍重,保全了孩子,一個帶著失去至親的疼痛,留在家園。
地震給每個人的人生,都劃開一道缺口,其中的痛和傷,用一生去治癒。
相比死亡,活著,永遠是更難的事情。
正如作家林宛央所說:
有些命運,就像雷陣雨,總有人剛好陷落在那場雨里。
有些命運,就像雷陣雨,總有人剛好陷落在那場雨里。
如果我們是那個從雨里走出來的人,請別忘了給被淋濕的人,一絲溫暖,一個擁抱。
正如失去養母的方登,得到了來自養父的寬慰;
深陷在悲傷里的母親,也需要來自女兒的陪伴與開解。
活著已經很難了,努力去擁抱那些愛著你的人,方能賦予這一生,更多的溫暖與意義。
時間一晃到了2008年。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山河同悲,舉國震慟。
遠在國外的方登,看著一張張慘烈的照片,再也控制不住情感。
她當即收拾行李回國,加入了抗震醫療隊。
在救援現場,方登遇到一對母女。
其中母親已經被救出,女兒的腿還被壓在石板下。
想保全女兒,必須把石板抬起來。
可石板上有個支柱,撐著整棟樓。
如果把石板撬開,樓層會塌陷,整個救援隊都有生命危險。
想讓女兒和救援隊都活命,只有把女兒的腿鋸掉。
救援隊向母親徵求意見,母親卻仿佛沒聽見似的,一次次哀求救援隊「想想辦法」。
可時間不等人。
餘震一次次襲來,每耽誤一秒,都有人死去。
看著廢墟里的同胞,一個個被抬上擔架,母親終於做出了沉痛的決定。
當著女兒的面,她喊來醫生,為女兒截肢。
母親何嘗不知道,失去一條腿,對女兒意味著什麼?
可她不能再等了,萬一樓層塌陷,所有人的生命,都危在旦夕。
女兒被抬走後,母親不停說著對不起,甚至瘋了一般衝到廢墟里,要把女兒的腿找回來。
看著這位絕望的母親,方登突然明白了自己母親當初的選擇。
其實所有「薄情」背後,都有不得己的苦衷。
如果可以選擇,誰願意自己的孩子,收到一絲半點的傷害?
人世的無常就在於,有時無論怎麼做、怎麼選,都無法兩全。
在命運的翻雲覆雨面前,好好珍惜所愛之人,便是對自己最大的救贖。
在救援隊,方登遇見了弟弟方達。
這次,她終於鼓起勇氣,和弟弟相認。
救援結束後,姐弟倆回到唐山。
昔日的廢墟,如今已重建起高樓,而母親還住在舊址里,不願搬遷。
方登走進老家,房間裡掛著她小時候的照片,放著她喜歡的西紅柿。
母親倚在門邊,看著失而復得的女兒,淚水溢滿了眼眶。
生命來來往往,遲暮與朝陽,都會被治癒。
看著闊別已久的親人,方登終於叫出了那一聲「媽」。
麥家曾說:
每個人都會經歷苦難,更重要的是人生海海,起落沉浮,總歸還是要好好活著。
每個人都會經歷苦難,更重要的是人生海海,起落沉浮,總歸還是要好好活著。
因為時光的加持,會讓你認清更多真相,從過往的傷痕里,習得平和與慈悲。
很多誤會,解開了,就釋然了;有些深情,看懂了,便能和解。
無論承受過多大的痛苦,在時間的力量下,一切終將被治癒。
豆瓣上有網友說:
「唐山人多數活的安逸、踏實,因為他們都死過一次了。」
經歷過生死的人,更懂活著的可貴。
對於劇中的方登而言,母親當年的選擇,固然給她的內心,投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可當她看到親人還活著,也看懂母親當年的不得已,曾經的憤恨,便化成了過眼雲煙。
生而於世,或許每個人,都有難以釋懷的創傷。
但如果把時間拉得足夠長,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傷,都是暫時的。
當你經歷過更多,感受過更多,便會發現,那些無法原諒的人,其實也有諸多的不得已。
而只要放下,一切終將釋懷。
點亮 「在看」,願我們都能珍惜每一個當下,不辜負愛與被愛。
作者 | 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主播 | 賞新晴,視頻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