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千萬別碰!女子吃完心跳驟停,醫生緊急提醒

2023-06-12     嗨南寧

原標題:廣西人千萬別碰!女子吃完心跳驟停,醫生緊急提醒

擴散!周知!

「這次還好有驚無險

出院後我一定帶頭宣傳

免得大家跟我一樣到ICU里走一遭」

寧波的張女士怎麼都沒想到

一盆海螺讓她遭了不少罪……

女子吃了兩大捧這種螺 心臟驟停

張女士今年51歲

從事海邊養殖行業

經常能接觸到各種海螺

4日早上

張女士從塘中撈起大量海螺

煮著吃了

織紋螺(示意圖)

「我之前也吃過幾顆

沒出什麼事兒

所以這次就多撈了些」

張女士回憶道

因海螺味道鮮美

兩大捧海螺

一會兒就被她一個人吃完了

沒想到

吃完1小時後

她就出現了噁心嘔吐的症狀

口部周圍以及舌部逐漸麻木

家裡人見狀

急忙將她送到醫院

得知張女士食用過自行撈捕的海螺

結合其症狀考慮為中毒

急診科醫生立即啟動急診洗胃操作

以減少毒素吸收

在洗胃過程中

張女士出現血氧飽和度急速下降

隨後還出現了心臟驟停

醫護人員趕緊進行搶救

經過9分鐘的心肺復甦後

張女士轉入了ICU病房進一步治療

一顆割香螺 就可能致人於死地

在ICU治療期間

根據患者家屬提供照片

醫生明確了張女士食用的是 割香螺

「割香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

是麻痹性貝類毒素

類似於河豚魚毒素

加熱、鹽腌、暴曬等加工方式

均無法將毒性破壞分解

一顆小小的割香螺就可能致人於死地」

患者家屬提供的割香螺照片

浙江省寧海縣第一醫院ICU陳啟江主任介紹

該毒素沒有特效解毒藥

中毒者主要呈神經性麻痹症狀

死亡率較高

經過數小時的搶救

張女士的症狀得到了改善

目前已經完全清醒

準備轉入普通病房

吃螺要注意辨別 誤食要及時就醫

造成張女士中毒的割香螺

也叫織紋螺、海絲螺或白螺

目前市場上是禁止售賣的

已有多起因售賣割香螺被判刑案例

但由於其味道鮮美

仍有不少市民鋌而走險

由於是自家海塘里撈的

加上之前少量食用並未出事

所以張女士心存僥倖

陳啟江提醒

每年都有

因食用割香螺引發生命危險的患者

一旦發生誤食,一定要及時就醫

越早治療,搶救成功率越高

圖源:台州市場監管

其實

每年夏季

都是織紋螺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據了解

織紋螺主要分布於

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

螺身細長,形似圓錐體

尾部較尖且細長

大小如「指甲蓋」一般

整體長1厘米左右、寬0.5厘米左右

螺肉呈淡黃色

其所含有的河豚毒素

大約0.5毫克就會致人死亡

並且

靠家庭加熱烹調

不但不會起到「去毒」的作用

反而還會增加中毒風險

每年的4-9月是織紋螺的旺汛期

也是織紋螺毒性最強的時期

如果誤食織紋螺後發生中毒

早期的表征是舌頭、口唇

以及指尖發麻、眼瞼下垂

接下來很快會出現噁心嘔吐、胃部不適、

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更嚴重者會出現言語不清、

癱瘓、聲嘶、呼吸困難、神志不清、窒息

甚至死亡(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

一旦誤食,出現中毒症狀

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最好能帶上「肇事螺」

以便醫生儘快確認致病毒素

織紋螺中毒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

最長為4個小時

目前無特效治療解毒藥物

死亡率極高

醫院急救處理以催吐導瀉

洗胃、利尿排毒等措施為主

以減少有毒物質的吸收

並對患者進行對症治療等

對於織紋螺中毒問題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解毒藥物

早在2012年

國家原衛生部2012年公告

(2012年第13號)中就明令要求

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不得採購、

加工和銷售織紋螺

消費者若發現市場中有人售賣織紋螺

應當及時撥打12315

或12345進行投訴舉報

每年端午前後

是這種螺生長成熟的時候

小小的織紋螺

卻有這樣大的毒性

平常一定要提高警惕

避免誤食!

-end-

x

中老年人老闆說了,如果友仔友女們喜歡嗨仔的文章,請高抬貴手點擊一下右下角頁面的大拇指和「在看」,每增加一個點zan數和「在看」數,我們公司的小編就集體加工資5毛錢耶~

#猜你還喜歡#

點我看: 過雨荷花滿院香!南寧將展出60000餘株水生花卉!怕曬?還有沉浸式燈光夜遊~

點我看: 南寧市發布道路停車位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標準聽證會第2號公告

點我看: 9.9元打卡南寧周邊森林康養度假中心!一站式野奢度假!恆溫游泳、空中漂流、森林木屋......

三網手機特價話費

優酷、愛奇藝、網易雲、騰訊音樂

騰訊視頻、喜馬拉雅、電影票、

餓了麼等超惠vip年卡會員

即可瀏覽產品詳情

(廣告

輕奢小樣特購

輕奢特購,花小錢,享大牌,保正品!

(廣告

(廣告

評論數和點贊數和嗨仔的考核掛鉤

拜託大家動動手指

小友仔謝謝大家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df51bcbb004008eec1aa72c3c407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