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自達開啟在華電動化序幕 中島徹:銷量規模是存活下去的必要條件

2023-05-02     NBD汽車

記者丨裴健如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參與的競爭者也是最多的,有150個以上的製造商品牌,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做到如此)。所以,馬自達今後(如果)想要繼續發展存活下去,有一個必要的條件是要保證銷量,這是規模的需求。」在2023上海國際車展期間,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執行董事、中國事業擔當、馬自達(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島徹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馬自達正在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入,並追趕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在今年上海車展前夕,馬自達對外公布了在中國的電動化轉型戰略和目標願景,並落地了全新的全球品牌主張。在本屆上海車展中,長安馬自達CX-50行也SUV開啟預售,共推出包括2.0L和2.5L兩種動力形式的共6款車型,官方預售價為15.98萬~21.20萬元。與此同時,CX-50行也HYBRID混合動力車型迎來全球首發,正式拉開了馬自達中國市場電動化進程的序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裴健如 攝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馬自達在中國已擁有340萬名用戶。今年1~3月,馬自達在中國市場的累計銷量約為3.59萬輛。

在中島徹看來,中國汽車市場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發展速度領先全球,更是馬自達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所以,為了可以更及時地提供滿足中國市場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馬自達將在產品、人才和組織等三個方面進行改變,持續增強對中國市場的資源投入。

首先在產品層面,馬自達將結合中國在電氣化和智能化領域中技術創新的快速發展,在中國市場持續擴大產品陣容。在2024年年底和2025年年底之前,長安馬自達計劃推出兩款在中國開發、在中國生產的新能源車型,並將提供純電(BEV)和插電混動(PHEV)的動力選擇。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馬自達全球的電動化戰略中,到2030年為止將分為三個階段來實現。2022~2024年的第一階段,馬自達將利用多電動化技術,以內燃機為基礎降低環境負荷;2025~2027年的第二階段,馬自達將推出新的混合動力系統;2028~2030年為第三階段,馬自達將推進EV專用車的全面引進,同時也將投資電池生產納入考慮範圍。而在電動化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BEV將在第二階段伊始就開始引進。中島徹認為,這正體現了馬自達對中國用戶需求和中國市場的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款新能源車型將由馬自達和長安汽車共同協作,由長安馬自達負責開發生產。據悉,目前,馬自達已經向長安馬自達派駐了作為開發核心的工程師和設計師,長安汽車也向長安馬自達派駐了大量在電氣化/智能化技術領域具有專業性的開發團隊,未來雙方母公司將繼續加強人力資源的投入,馬自達在設計和駕駛方面的優勢,以及長安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技術領域的優勢將全面融入到合作開發的新能源車型中,長安馬自達也將迎來更本土化、更中國化的發展階段。

「我們現在正和長安汽車討論更多的合作領域和內容。以往合作的方式是在馬自達開發的車型由中國來生產和銷售,但對兩款新能源車的合作,會採用全新的方式。馬自達和長安汽車在超過15年的合作過程中,在多個領域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夥伴關係,其中包括車輛及發動機的生產及銷售,以及最近基於CX-30的電動汽車的合作研發。雙方達成一致,將進一步發展和進化這種合作關係,合作開發包括BEV(純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車型。」中島徹告訴記者,馬自達總部向長安馬自達派遣了多個核心級別的開發團隊,馬自達中國研發中心也將參與其中,會將馬自達品牌的DNA毫無保留地融合進兩款新能源車型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馬自達將位於廣島總部的中國業務的戰略職能正式轉移到了位於上海的由馬自達全資控股的馬自達(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此建立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制定重要戰略並做出決策和執行的本地化決策體制。未來,馬自達還將構建「從中國到世界」、面向全球市場開展多種業務的能力。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中島徹表示,這一舉措主要出於三方面的考量:其一,現在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非常迅速,馬自達希望把決策執行能力放到上海,更接近中國市場,希望在最近的地方接觸用戶,了解市場的需求;其二,馬自達今後還會加深和長安汽車的合作,為了強化和長安汽車更加緊密的聯繫,把中國市場的戰略決策功能轉移到上海是最好的選擇;其三,馬自達的執行運營團隊在位於南京的長安馬自達,轉移到上海,更接近南京,能夠更好地對長安馬自達進行工作支援。「今後我們會加強對中國市場的資源投入,根據以上這些目的,我們把主要的職責轉移到了上海。」中島徹說。

事實上,當前,不少跨國車企都開始將中國作為旗下純電車型的原產地,計劃將在中國生產的新能源車銷往全球。而中國經驗和中國訴求,也開始反哺跨國車企的本土甚至全球化研發。儘管馬自達現在還沒有具體的計劃,但中島徹認為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因為全球各個國家都有自己重點開發的技術,我們就需要吸收各個國家優勢的技術來發展,這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未來,我們將在中國市場及時捕捉市場和客戶需求變化的同時,正確判斷『堅持不變的』和『應該改變的』,致力於發展成為比以往更受中國客戶支持的品牌。」中島徹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ccf4b6e7f2174d70ca6b2c1f128c0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