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泛紅的白毫銀針,到月光白,為什麼總有白茶在蹭白毫銀針的臉?

2023-07-26     小陳茶事

原標題:從泛紅的白毫銀針,到月光白,為什麼總有白茶在蹭白毫銀針的臉?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看到一位博主在喝白毫銀針。

喝得很起勁。

還發了文字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

文字內容是,「喝白茶就應該喝白毫銀針,毫香蜜韻,齒夾留香。」

是的,這是博主的原文。

李麻花在一邊滿頭霧水,齒夾留香,是說銀針被牙齒縫夾住了,於是留下毫香蜜韻麼?

她掏出補妝鏡,舉起一隻白毫銀針,比了比自己的牙,最後感慨,這牙縫得有多大呀。

我在一邊被她逗樂了。

正貼著泡春壽眉的尾水泡的紙膜,敷著臉,這下沒繃住,全掉了。

沒想到李麻花像是跟這位博主槓上了。

她放大了博主發的白毫銀針的圖片,細看了一會兒,扔下手機說,什麼白毫銀針,分明是李鬼。

我拿過來一看,呀,這哪裡是銀針,雖然是些芽頭,但像弓箭一樣彎,顏色還泛紅,磚紅的色澤,這哪是號稱「綠雪芽」的白毫銀針呢?

若這都是白毫銀針的話,那白毫銀針的花名也該改一改了,改成「紅雪芽」才合適 。

果然是李鬼。

白毫銀針是李逵,這紅銀針,當之無愧是那興風作浪的「李鬼」。

《2》

不由得聯想起,不久之前見過的另外一張白毫銀針的照片。

那銀針比今天看到的「紅銀針」生得更彎,更白,更細,更扁,更長。

像一把割草的鐮刀。

身上的白毫並不厚實,也不長,但芽身整體呈現出一種白色的色澤來——因為芽本身也是泛白的顏色,並不綠。

故此,達不到白毫銀針外形「綠雪芽」的指標。

但賣它的人,喝它的人,都一致交口稱讚,稱它就是白毫銀針,贊它的毫香蜜韻——什麼時候這四個字也成了統稱,誰都能冠上毫香蜜韻、但凡見是芽頭就自動湧起毫香蜜韻四個形容詞來。

有了賣家和買家的共同蓋章,這款總體呈現灰白色的,泛白的,細細的,長長的,彎似鐮刀的芽頭,便自動被眾人,認作了白毫銀針。

於是,更多的人看到這張圖,便以為,這就是白毫銀針,以為這就是白茶界裡頂尖的茶,白茶皇冠上的那顆明珠。

最後,以訛傳訛,彎弓針是白毫銀針的誤會,就這樣不徑而走,傳遍了白茶圈內外。

但其實,這根本就不是白毫銀針。

它是雲南的月光白。

它距離白毫銀針,還有一表三千里的距離。

《3》

從紅銀針,以及月光白,不難發現,許多沒有喝過真正白毫銀針,或者沒有喝過真正福鼎白毫銀針的茶友,是很容易錯認白毫銀針的。

在許多初級者的眼中,只要是芽頭,只要芽頭上有白毫,就是白毫銀針。

這個認識,太偏頗。

他們對白毫銀針的外觀印象,只有白毫二字,卻忘記了銀針這個賦予的詞彙。

試問,誰家的針,是像鐮刀一樣彎曲的呢?

像鐮刀一樣彎曲的,要象形的話,只能稱作魚鉤,不能稱作「針」的。

自古以來,世人使用的縫衣服的針,都是直的,一頭尖,另一頭略寬大,有穿線的孔。

若這針彎了,哪還能縫衣服呢?怕是沒抽幾下針,線就被彎針引得全部纏繞在一起,成團結塊,分不開了。

真正的白毫銀針,芽身確實略有彎曲,但請記住「略有」這兩個字。

略有,說明只是輕微的有,只有一點點彎,還彎不到鐮刀的程度。

白毫銀針針身的這點輕微的弧度,是由於生長的時候,一側向光,一側不向光,從而形成的。

並且還有的針,向光均勻,生得不彎。

所以,一旦彎得離譜,那都跟白毫銀針沒關係。

那是品種的基因在向你示警——我不是白茶,別錯認了.....(此處刪去500字)。

《4》

對於初學者,認白毫銀針的時候,一定不要人云亦云。

不要看到是顆芽頭,就認作是針。

請牢記白毫銀針外形的花名「綠雪芽」。

從這三個字,來分辨真白毫銀針,與假冒白毫銀針。

真白毫銀針,它的表層確實如大家所想像的那樣,是密布白毫的。

但密布白毫這四個字,一般人可能理解得不太透徹——僅憑想像,只會覺得有白毫就是「密布白毫」,但其實,「密」之一字,便能概括銀針之所有。

密密麻麻,密不透風,細針密線....

可見光有白毫還不夠稱作「白毫銀針」,還得是一層像被子一樣厚厚的,密不透風的白毫,像積年的皚皚白雪一般,才算得上是「密」。

當然,白毫只是先決條件。

有了這層密密實實的白毫,白毫銀針的外形辨別方才通過了第一關,進入第二關的時候,要看顏色了。

那就是「綠」。

「綠雪芽」之「綠」。

白毫銀針生長在在白毫之下的部位,是綠色的。

那種蔥綠,嫩綠,油綠,到老了,是灰綠。

有綠色的針身打底,再有白色的細毫密布其上,綠雪芽三字,才算是形神俱備。

綠下而白上,如白玉覆之於綠玉,青蔥玉白,明快爽朗。

那些只白而不綠的,觸目所及只有一片灰白、灰敗,還沒有光澤,摸上去不順滑的,都不是真正的白毫銀針。

像人家月光白,便擺明車馬,直白地從名字里告訴你,未,不是白毫銀針。

《5》

至於本文開篇提及的紅銀針,它是白毫銀針嗎,它的出處究竟是哪?

它與月光白不同,它的身材相對較直一些,沒那麼彎。

也有一旗一槍的標準身材。

但它個頭粗大,身材較真正的福鼎銀針,大了一圈。

它與真正白毫銀針的關係並沒有那麼遠。

它是福鼎大白大毫茶樹,移植到外省種植,生長出來的嫩芽——白毫不厚實就是明證。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這些芽,採下來不知道是不是用白茶的工藝加工——泛紅便不是福鼎白茶的工藝。

可能偷懶,也可能技術不夠,總之一不小心,茶芽做出來便泛紅了。

紅芽的銀針,當然不算是白毫銀針。香氣滋味內質,跟真正的白毫銀針是不能比的。

只能是,銀針家族裡,一款失敗的作品。

喚作「紅針」好了。

「紅針」這名字也很好聽,與它相似的,是「紅藥」。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一曲揚州慢,道盡無限滄桑事。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bf3a2fa6a44344138d4ee22738427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