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該如何參與醫保基金監管

2023-12-22     健康報

原標題:公立醫院該如何參與醫保基金監管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對於全國各級公立醫院而言,《規劃》的落地實施意味著機遇和挑戰並存、壓力和動力共生。

近日,健康報社舉辦「推動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交流會」,邀請多位公立醫院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就「夯實常態化醫保監管 維護醫保基金安全」這一主題展開討論。會議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醫保辦主任林敏、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療保險服務處處長冷家驊主持召開。

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院長應亞珍介紹,醫療保障基金是人民群眾的「保命錢」,而基金使用風險是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與生俱來的特徵。2020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將「健全嚴密有力的基金監管機制」列為深化醫保改革的四大機制之一,要求織密扎牢醫保基金監管的制度籠子,著力推進監管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醫療保障信用管理體系,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欺詐騙保行為,確保基金安全高效、合理使用。隨後,針對相關法律法規操作性較弱、違法違規界限較為模糊等問題,國家制定《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並於2021年5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醫保領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規,《條例》填補了醫保基金使用監管領域的法律法規空白,且著重突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價值取向。2023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醫療保障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的實施意見》,提出強化醫保行政部門監管責任、強化醫保經辦機構審核檢查責任、強化定點醫藥機構自我管理主體責任、強化行業部門主管責任、強化地方政府屬地監管責任,明確了醫保基金監管的「五方責任」。應亞珍強調,在制度的引領下、在法規的約束下,醫保基金監管必須講求「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如果僅靠一方「單打獨鬥」,改革成效必然會打折扣。

陝西省人民醫院醫保科科長韋新剛介紹,面對醫保基金監管、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改革等嚴峻挑戰,陝西省人民醫院積極轉變發展模式,加速向內涵式、精細化管理邁進。第一,醫院高度重視醫保基金合理、合規使用行為的監管,醫保管理處專門設基金監管科、結算管理科,推動開展相關工作。醫院建立醫保處、醫務處、藥學部以及臨床科室等多部門協作模式,齊抓共管,防微杜漸。醫保處主要起到協同聯動作用,每月組織召開醫保專項會議,匯總、分析、解讀上月數據,並將結果下發到各個臨床科室,作為其調整相關診療行為的依據。第二,醫院根據自身實際,制定院內醫保基金使用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和基金監管制度。醫保處堅持日常查房制度,杜絕冒名頂替、掛床住院、串換病種等現象發生,了解患者和醫務人員對於醫保管理的現實訴求;同各職能處室聯合開展常態化醫保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第三,醫院高度重視醫保信息化建設,認真落實醫保貫標政策要求,嚴格按照「一藥一碼」做好動態維護,確保醫保收付費工作的統一化、標準化、規範化;建立第三方審方系統,納入藥品、醫用耗材、醫療服務項目等相關的醫保收付費規定,變事後懲戒為事前提醒。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保科主任馬永剛介紹,醫保基金是人民群眾的「看病錢」「救命錢」。醫療機構作為醫保基金的主要支付對象,必須建立健全與醫保基金使用相關的內部管理制度,規範醫療服務行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積極強化、落實自我管理主體責任,變被動工作為主動管理。醫院建立健全醫保管理架構,成立醫保管理委員會,黨政主要領導任主任,醫保管理辦公室負責具體協調工作,各職能部門和各臨床科室共同參與,推動醫院醫保管理工作。醫院建立健全醫保基金監管機制,根據國家、省相關規定和醫院實際建章立制,規範審核規則,讓醫務人員有「法」可依;成立醫保督查小組,開展專項督查活動,對臨床診療活動進行常態化提醒和監督,促進診療工作規範化;建立智能化醫保基金監管系統,上線醫保違規預警模塊,實現醫保基金全流程、多環節、信息化監管。醫院創新建立醫保查房制度,利用早交班時間,傳達講解最新的醫保政策,回應臨床醫生的疑問和需求,讓醫保政策直通臨床。醫院專門建立醫保管理服務網,院內醫務人員刷碼即可觀看醫保相關政策解讀、違規案例解析,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可以通過微信群、QQ群直接向醫保辦提問,醫保辦將安排專人進行及時解答。

會議專門開設討論環節,就公立醫院如何應對醫保基金監管新挑戰、如何強化與醫保協同治理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保辦主任梁冰認為,一般來說,絕大多數公立醫院並沒有套保騙保的主觀故意,規範合理使用醫保基金是醫務人員的基本準則。但是,在醫保的各類檢查中,公立醫院醫保違規行為卻很難避免,究其原因,價格政策或醫保支付政策與臨床實際的不匹配,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在現行的醫療服務價格政策中,項目的成本應包含哪些項目、計價標準是什麼等,仍未形成普遍共識,因此臨床醫生對價格政策的理解很可能出現偏差,從而造成「違規收費」;此外,在當前DRG支付政策中,病組的包干費用往往由前幾年的歷史費用測算而成,但醫療技術是不斷更新的(例如國談藥和高值耗材的不斷增加),因此,病組的支付金額可能並未納入新的項目成本,進而出現病組費用的超支。醫保管理部門和公立醫院應加強溝通,實現雙向奔赴,通過政策完善、行為規範,做好醫保基金監管和合理使用工作,共同推動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天津市腫瘤醫院醫保辦主任田羿提出,隨著「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理念的推進,醫保基金監管的責任逐漸下沉到每個臨床醫生肩上。醫療機構醫保辦作為連接醫保管理部門和臨床醫生的重要橋樑,需要將醫保政策準確、成體系地傳導給醫生,推動其合規提供診療服務、精準使用醫保基金。相信有一天,合理使用醫保基金會成為所有醫務人員的共識和習慣,屆時醫保管理部門和醫療機構之間所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也將得到化解。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醫務部主任盛旭俊提出,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規範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有了更多抓手。以前一些診療行為看似已成慣例,但在醫保支付過程中卻存在困惑。比如某科室收治的一位患者,住院期間病情發生變化進行轉科治療,那麼該患者病案首頁中的主要診斷怎麼填?應納入哪一個病例組?院內考核中,該病例的病例組合指數(CMI值)劃歸入哪一個科室?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希望在「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過程中,各方協同探討共同推進,使得診療行為在醫保支付的框架下更趨合理更趨高效,推動醫療質量的高質量發展。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保辦主任馬洪灩介紹,當前,老齡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徵。老年人群慢性病發病率逐年上升,需要長期治療和護理,加之伴隨較高的併發症風險,給醫療管理、醫療保障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對此,建議採用多種措施積極應對。政策層面,在持續推廣門診慢性病保障政策的同時,希望對住院老年患者進行DRG付費傾斜政策。技術層面,可以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賦能老年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提前發現並干預慢性病進程,進而減少醫療支出。執行層面,可以開展老年人群病種分析,進行院內、院外醫療資源統一調配,滿足病種治療需求,提高病種治療能力。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保處處長張蓉提出,在持續收緊的醫保基金監管形勢下,公立醫院必須完成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將醫保基金監管職責融入醫院點點滴滴的日常工作中,通過醫保、醫療雙輪驅動促進醫院高質量發展。對於醫保政策與臨床實際、醫學規律出現矛盾的情況,公立醫院醫保部門應和醫保管理部門積極溝通,既確保診療服務質量,又保障醫保基金安全。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醫保辦主任張洪成認為,為更好地使用醫保基金、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醫院和醫保管理部門應加強溝通,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在和醫保的溝通中採取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請醫保的專家、領導和醫院的科室主任、相關職能部門面對面直接交流。其次,帶領相關科室和部門工作人員主動到醫保相關部門溝通,通過這些積極溝通促進了雙方換位思考,增強了互信,對於促進醫保、醫療協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近幾年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徐州市醫保局也多次召開座談會,積極聽取公立醫院聲音,如在DRG付費改革中將達·文西機器人等新技術進行除外支付,對高倍率病例降低了倍率數,急危重症進行特病單議等,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醫院超支風險、促進了醫學創新發展。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療保險與物價管理部主任孔莉提出,在醫保政策落地的過程中,醫療機構難免會出現一些「陣痛」。比如,針對一年一度的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醫療機構如何及時讓醫務人員和患者知曉並理解;針對頻繁進行的藥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工作,醫療機構如何做好產品替代,如何處理好集采產品和非集采產品的關係;針對市場賦予期待的國家談判藥品,醫療機構如何儘快、科學、合理納入機構用藥目錄,更好滿足參保人更高層次醫療需求等,都亟待找到更優解法。醫保管理目標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障、促進人民健康,必須協同治理,共同推動目標實現。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副主任孫鳳軍介紹,在過去,醫療機構配備藥品的約束政策較少,一般都會按需配備。隨著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進,尤其是DRG付費改革推廣、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制度實施之後,醫療機構配備藥品有了更多的考量。但有一點堅持不能變,即患者受益應是基本追求。

文:寧艷陽

編輯:謝文博

審核:孫夢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babf205bfdf61db02016e6b828b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