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模範退役軍人、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範單位及個人」評選活動取得圓滿成功,400名「全國模範退役軍人」、91個「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範單位」、76名「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範個人」表彰對象正式公布。上饒市婺源縣紫陽鎮西坑村黨支部書記葉進泉榮獲「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稱號,全上饒市僅一人獲此殊榮!
滴滴泉水潤心田
——記紫陽鎮西坑村黨支部書記葉進泉
(呂富來)
有這樣一名「兵哥哥」,他不忘軍旅生涯,處處展現軍人作風,剛硬堅強;
有這樣一個「藝術家」,他描繪美麗藍圖,處處彰顯文化自信,潤物無聲;
有這樣一位「勤務員」,他牢記為民服務,處處發揚公僕精神,敬業奉獻。
他,就是江西省婺源縣紫陽鎮西坑村黨支部書記葉進泉。
今年,剛到不惑之年的葉進泉,當過兵、教過書,「文武雙全」;辦過畫展、當過村官,「全面發展」。在他的履歷表上,寫著上饒市「我是黨員我帶頭」先進個人、上饒市「優秀黨務工作者」、上饒市「最美家庭」、婺源縣「鄉村振興」先進個人等美麗風采。
「一次軍旅生涯成就一份堅定執著」
他既「鐵骨錚錚」又「柔情似水」
葉進泉出生於婺源縣紫陽鎮西坑村的一個貧苦人家,底下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21年前,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就讀高中的他選擇入伍當兵,既能滿足自己的「軍人夢」,又不愁吃穿,一舉兩得。在湖北武警武漢市支隊,葉進泉既認真「習武」又努力「習文」,當過軍械員、文書、通訊員,不僅練就過硬體魄,也收穫滿腹詩書。
1998年至2003年,五年的軍旅生涯,葉進泉立過功、抗過洪、帶過兵、獲過獎,從優秀士兵成長為優秀班長,塑造了「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軍人氣質,得到了領導和戰友的一致讚賞。2001年7月,葉進泉在部隊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紅色軍人」。自此,他身上傳承的「紅色基因」,為今後幹事創業打牢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從部隊退伍後,葉進泉通過黨員選舉擔任西坑村支委,並受邀為婺源縣人武部開展軍訓,榮獲全縣軍械技能大賽一等獎。由於個人素質過硬,他還被清華職業學校選中當教官。清華職業學校是婺源一所「國學院」,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國學教育為重點,其「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全國各地學子,培養了不少時代新人。「內外兼修」的葉進泉深受學生歡迎,他也從教官成長為教師、政教主任。
工作過程中,葉進泉邊教邊學,追求卓越,函授了本科文憑,考取了教師資格證,拿到了體育裁判證等。2013年,在口口相傳中,他還被雙溪書院看中,破格任用。雙溪書院是婺源國學、美學教育基地,對教師素養有著很高的要求。在雙溪書院,經過耳濡目染、勤學苦練,葉進泉還成了鄉土書畫家,他創作的藝術作品受到諸多名家好評。
葉進泉就是這樣一名多才多藝的退伍軍人。他對教學工作一絲不苟,培養的學生講道德、重品行;他對家鄉百姓充滿感情,不辭辛勞奔波在村委會與學校「兩點一線」間,既為孩子們送知識,又為鄉親們送服務。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鐵骨錚錚」與「柔情似水」有機結合的「進泉形象」,大家都為村裡能出這樣的「軍人」而感到驕傲。
「一種藝術愛好繪就一幅美麗藍圖」
他既懂「大寫意」又會「工筆畫」
「司晨圖、寒梅畫、孔子像……」在葉進泉的家中,一幅幅書畫作品既有「大寫意」的山水,也有「工筆畫」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自2018年3月擔任西坑村黨支部書記以來,葉進泉把「書畫之道」運用到「發展之路」上,一舉成功。對於規劃藍圖,他將「大寫意」運用得「得心應手」;對於狠抓落實,他將「工筆畫」運用得「爐火純青」。在他的帶領下,讓一個昔日落後的村莊,成了縣城「後花園」。
在葉進泉眼中,西坑村就是一張天然宣紙,如何以村為紙、以人為筆,作出優秀的書畫作品?他注重抓好規劃設計,搞好「繪畫」構思,為鄉村振興「妙筆生花」:一是挖掘古道文化,打造徒步游。古驛道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是重要的人文遺產和寶貴的旅遊資源。葉進泉秉承「鄉村振興、旅遊先行」的理念,爭取項目投資100餘萬元,修繕提升化嶺古驛道,連接貫通由義嶺古驛道,沿途建設旅遊設施,為婺源「旅遊+體育」增輝添彩,帶動沿線百姓吃上「旅遊飯」。二是挖掘生態文化,打造寫生游。堅持「封山育林」,禁止「采盜竹木」,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寫生大軍留足創作靈感。目前,西坑村和雙溪書院已經達成了寫生合作協議。三是挖掘鄉村文化,打造度假游。注重在新農村建設中植入耕讀、孝道等文化,提升村莊「顏值」和「氣質」,鼓勵村民發展民宿、農家樂,讓遊客住下來品味鄉愁。
有了規劃「大寫意」,葉進泉還「精雕細琢」,繪好群眾工作「工筆畫」,確保征地拆遷和諧進行、項目建設有序推進。一是搞好一個衛生。他把環境衛生作為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為保潔員購買保險、配穿統一制服,堅持每月評比,及時打分賞罰。二是成立一支隊伍。成立村民理事會,發揮村民主人翁精神,堅持用「自建法」建設新農村。三是開好一場會議。每個項目建設前,召開村民動員大會,釋疑解惑,引導大家主動參與。四是擬好一封公開信。對於村裡的大事小事,都事先擬好一封信,在西坑村微信群里公開發放,喚醒村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凝聚發展合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葉進泉「大寫意」和「工筆畫」的巧妙運用下,2018年,通過財政撥付和村民自籌,西坑村共投資150餘萬元,全面啟動6個新農村點建設。走進葉進泉掛點的源溪自然村,「溫故知新」文化講堂、黨員服務驛站、徽派文化牆,還有城牆籬笆、燈籠拱橋、水口村石……無不與村內蒼翠欲滴的茶園、村外緩緩流淌的碧水渾然天成,無不滲透著濃濃的「文藝范」,飄散著淳淳的「鄉愁味」。短短一年時間,這個縣城「後花園」從無到有,人氣越來越旺。眼下,葉進泉帶領村兩委幹部加快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以交通大發展融入婺源全域旅遊,讓西坑村宜居宜業宜游。在他身上,人們讀到了「大寫意」與「工筆畫」優勢互補的「進泉方案」,大家都為村裡能出這樣的「畫家」而感到自豪。
「一份家庭支持造就一股為民情懷」
他傳承「好家風」弘揚「好作風」
葉進泉父親是源溪自然村的老組長,曾經為了村裡修橋,他賣掉了家裡的年豬,領到1400元賣豬款後,毅然捐出1000元用於公益事業。當年,老葉沒錢為其他捐款者勒石留名。10年後,他在外闖蕩掙到了錢,不忘返鄉自掏腰包為捐款者補立功德碑。父親的一舉一動,對葉進泉而言,就是一本「活教材」,裡面寫著「舍小家顧大家」。
葉進泉當村支書,不忘像他父親一樣舍小家顧大家。為了全心全意把西坑村建設好、發展好,他辭去雙溪書院的教師工作,重新過上緊日子。村莊建設過程中,電線桿插不下地,他就插到自家地上;標語刷不上牆,他就刷到自家牆上;他私車公用一年跑3萬多公里;村裡客人來了,他私人請客……就連村裡打造的「溫故知新」文化講堂,都是他將自家的榨油廠捐出來改造而成的。對於公益事業,葉進泉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凡事帶頭捐款,帶頭講奉獻。在他的帶動下,他弟弟也為村莊建設獻愛心,一捐就是一萬元。
「全家人都支持我,我就沒有了後顧之憂。」葉進泉說,他父母隨他弟弟在山東濰坊定居,他妻子在雙溪書院搞後勤服務,他女兒在婺源朱子中學就讀。平時,他就一個「光杆司令」,一家人都支持他當好「勤務員」,他就把村委會當家,一心一意為村集體多做實事好事。
作為軍人出身的葉進泉,他把鄉村振興「十場硬仗」打得甚是漂亮,不僅解決了張家、塢頭等自然村幾十年的「進村難」問題,還實施了殯改、宅改、徽改等工作,並為10餘戶貧困戶落實了公益性崗位,為30多名困難黨員解決了就業問題等。在他的帶領下,實施景村黨建工程,促進「黨建+旅遊」「黨建+茶業」「黨建+農業」等百花齊放。過去,西坑村百姓窮則思變,外出闖蕩發展門業。如今,該村在外經營門業的企業家達200餘人。為了將西坑村打造「門業之鄉」,葉進泉還徵求意見、提煉總結「團結互助、拼搏進取、勤勞奉獻、回饋家鄉」的「西坑精神」,讓村莊既有「顏值」更有「內涵」。通過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葉進泉從全縣170餘名村支書中脫穎而出,成為「明星支書」。今年5月,在婺源縣鄉村振興工作會議上,他作為全縣村支書的唯一代表,上台作典型發言。
葉進泉有一本「扶貧日記」:江家的煤氣何時需要換、葉家的房子安排人修繕、王家的西藥快要吃完了……點點滴滴,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村民的大事小事,他都是不辭辛勞上門服務。而他自家老宅漏水了,他卻顧不上修葺;他自家門口長草了,他也沒空去拔除……葉進泉就像一股甘冽泉水,浸潤百姓心田,流進了鄉親們的內心深處。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葉進泉退伍不褪色。在他的帶領下,西坑村在全縣率先成立退役軍人「優撫之家」,讓全村39名退役軍人、15名現役軍人「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葉進泉還實施「退役軍人+黨員+村組幹部」工程,讓「紅色軍人」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在他身上,人們感到了「好家風」與「好作風」相得益彰的「進泉力量」,大家都為村裡能出這樣的「公僕」而感到欣慰。
來源:醉美紫陽
編 輯:曹炳輝
責任主編:李華龍
總 監:傅容萍
廣告熱線:0793-7361867
-END-
婺 源 縣 官 方 政 務 微 信
江 西 省 十 大 政 務 微 信
發布權威信息 回應熱點事件
引導網絡輿論 服務婺源民生
投稿郵箱:wywxb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