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99元。
一項高考志願填報指導服務的售價。
知識付費的時代下,每一類知識、每一種技能都被明碼標價。
你能支付多少錢,就能獲得多少等價的信息。
另一邊,藉助免費的「公開課」,網紅教授蔚然成風。
比起精緻的網課,那些視頻是由學生自發錄製上傳,畫質粗糙得不行。
即便如此,慕名而來的「雲學生」卻是絡繹不絕。
熱情到什麼程度?
連本尊都不得不親自「下海」以表感謝。
比如,B站新晉頂流王德峰,人稱「哲學小王子」。
復旦哲學教授,短短2天漲粉20萬,播放量近470萬。
早在走紅網絡前,王德峰的哲學課就是搶手的爆款。
一學期連換三次教室都容納不下源源而來的學生。
課好到什麼程度?
老教授上課煙不離手,底下學生卻是付之一笑。
連向來校規森嚴的復旦大學都為他破例。
但,講究實用至上的當下,文科無用論甚囂塵上。
王德峰的走紅,僅是一場意外嗎?
01
俗
別誤會了。
此俗非彼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
再準確一些是——
被視作「精英娛樂」的哲學走出象牙塔,落地人世間。
比如,關於婚姻,戀愛的目的是結婚嗎?
王德峰的回答是——
即使沒有結婚的前提,我們亦如此相愛。
婚姻不是戀愛的預設,而是戀愛的結果,是在這份愛里生長出來的。
倘若這份愛里生長不出婚姻,便是愛要枯萎了。
再比如,關於生死,中國人為什麼偏偏怕死?
答曰——
面對死亡,恐懼死亡。
是由於這個世界上我們有人牽掛著,也被人牽掛著。
父母牽掛兒女,夫妻牽掛彼此,這種情感的牽掛使我們與世界有了緊密的聯繫。
如果一個人什麼牽掛都沒有了,他就不會怕死了。
這恰恰也是中國人的意義所在,牽掛。
你看,拋卻固有印象。
原來哲學不只是晦澀難懂,它可以如此的輕巧、如此的透徹。
從儒釋道三家到康德,從《金剛經》、《傳習錄》到《資本論》。
王德峰講哲學,不講抽象的規則概念,而是將哲學代入具體情境之中。
有關於人的生死愛欲,有關於生活的柴米油鹽。
某次出席學生婚禮,王德峰臨時準備了一段發言:
「如來說你們是夫妻,皆非夫妻,所以是夫妻。」
這句話改自《金剛經》里的三句義——佛說世界,既非世界,故名世界。
什麼意思?王德峰接著解釋:
你們今天結婚,佛祖都會祝福你們。
婚姻的第一階段,是磨合期。你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心目中的那個理想妻子或丈夫,並不完全符合理想。
但不要停留在第二句話,你們因為愛情結成夫妻,完成關係的轉變,這就是緣。
《婚姻故事》
如何概括這種關係的轉變?
王德峰用了兩個字——恩愛。
夫妻有別、共同命運,感恩彼此的付出,建立起跨越血緣關係的愛。
它不同西方的愛情觀,天天將「I love you」掛在嘴邊。
這是一種獨屬於中國人的愛情,深沉且含蓄。
永不過時的愛情和婚姻,是王德峰課堂上的高頻詞。
跨越兩個世紀,他親眼見證了一代代年輕人的情感變遷。
他能夠清晰地感知到,當代年輕人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情感真空的困境。
同樣是沒車沒房,過去的那一批年輕人,在追求異性的時候,依然是那麼勇敢又自信。
《甜蜜蜜》
可在當下,年輕人卻越來越不敢愛。
問題出在哪裡?
主流媒體和專家將矛頭指向年輕人。
而王德峰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問題的本質:
一邊是社會階層差距的拉開,一邊是社會上升通道的變窄;
這些事情讓年輕人在戀愛和婚姻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他的觀點是,年輕人的愛情和這個時代的特徵真實關聯在一起。
年輕人是否擁有真正的愛情,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生活是否健康向上的一種標誌。
當愛情對年輕人都變得如此困難時,一定出了問題。
用王德峰自己的話來形容便是:
「我們從一個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了一個精神上普遍不安寧的時代。」
而這種不安感如今正充斥著整個社會。
02
敢
王德峰教授是「敢說」的人。
其他人緘口不言的大實話,他非但不怕說,還得要說清、說透。
他批判當代大學是高等職業培訓所,專為資本社會輸送所需要的人才。
而專家則是能對資本增殖做出貢獻的人。
結合現在越來越荒謬的專家言論,王德峰的話何嘗不是對普通人發出的預警。
不要迷信權威,權威不代表永遠的正確。
前幾年,精英崇拜、狼性文化盛行的時候,馬雲特意修改了一句莎士比亞的台詞:
「To be or not to be」,改為了「To be rich or not to be」。
發現沒有?
這句話的意思和「996是福報」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只不過在成功學泛濫的當年,大家都相信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換得美夢成真。
但王德峰知道,所謂「To be rich」只是糖衣包裝的慢性毒藥。
它將全人類都要思考的生存意義、終極關懷的問題完全用資本主義的價值尺度所替代。
《人生切割術》
王德峰提出了一個新的說法——進步強制。
它迫使人不斷地進步,也強迫人必須競爭,而一旦有丁點落後,結果就是被市場淘汰。
這不正是當下社會高度內卷的真實寫照嗎?
它規定了人的效率、在規定時間裡獲得的成功,將人存在的意義全然讓位於資本增殖。
於是,我們早早地被推上人生競爭的舞台。
捲成績、卷工作、卷孩子…從小卷到大,無休無止。
我們不敢輕易放鬆,因為我們知道將來的前程取決於此刻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和手段。
《下一個素熙》
這種完全違背了人的天性的競爭機制,必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其一,是整個社會盛產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不可否認,追求利益這件事本身無可厚非。
而王德峰所提出的思考是——
在追求利益的同時,我們能否做一些超出功利的事。
他打了個比方:
假設辦一家商店,我們能否做到童叟無欺;辦一所民營醫院,我們能否保證生命至上;辦一所民辦學校,我們能否承諾有教無類。
關鍵不是人人自我犧牲成神成聖,而是——
現如今,普通人是否也能擁有為人的尊嚴。
其二,是當代年輕人普遍感覺焦慮和不安。
在「打工人」、「屌絲」等自嘲的口吻下,王德峰悲切地發現——
年輕人的生命力被工作榨乾了。
高房價帶來的巨大的物質差距,不再僅僅是憑藉個人奮鬥所能填補的。
於是,年輕人高呼「躺平」,然而在主流話語下,「躺平」也變得可笑。
當然有人會說,為什麼非要買房,不買不就好了。
歸根結底,年輕人的精神內耗是日益膨脹的慾望和自身能力相互不匹配所造成的。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王德峰又說出了大實話:
「他們只是受制於這個時代的驅迫,時代把那些價值標準、成功目標全部壓給他們了。」
一個人可以選擇不買房,相應的,社會的價值評判便將他劃入了失敗者的範疇。
直接的表現是沒車沒房的人被婚戀市場自動過濾掉。
在王德峰看來,社會劃分了一系列外在的標準,來評判一個人的人生是失敗還是成功。
這種統一的價值標準始終在抹殺個性,取消個體差異。
《死亡詩社》
但個體差異是如此的迥異又真實。它不能取消,也不應被隨意評價。
換句話說,我們的社會不能殘忍地賦予年輕人以強烈的失敗感。
至少,這個失敗感的來源,它應當是人的本心,而不是社會流行的價值標準。
然後,王德峰引用了一句王陽明的話:
「哪怕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張的大英雄!」
03
真
怎麼定義「真」呢?
在內心深處,一個人依然能夠保持真誠。
王德峰講起一個發生在冬夜的故事:
回家路上,他遇見了一個凍得瑟瑟發抖的小販,頂著寒風在路邊賣烤紅薯。
出於惻隱之心,他一口氣買下了8個紅薯,好讓小販可以早些收工。
熱心助人的暖心故事?不全是。
《小丑》
幫了人有滿足感,是人之常情,與此同時,他也滋生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他想,我畢竟是教授啊,而他只是小販,所以我才幫得了他。
於是,他接著往下思考,卻愈發心虛。
他猛然意識到自己的境界不夠高:「幫助了別人,不代表你就比別人厲害。」
人不應該有身份地位的分別心,更不能用這樣的道德優越感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虛榮。
但試想一下,如果換作是我們——
遇到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的小事,能否如這般直白地剖析自己的內心?
而類似這樣的高度自省,王德峰不只有一次。
他曾捫心自問,自己是否能接受孩子長大後送快遞、做鐘點工、端盤子?
他本以為,自己好歹是知識分子應該是通達的,不會為時下的價值標準所影響。
可真當叩問內心之時,他發覺答案是否定的。
正因如此,王德峰教授能拒絕來自精英的俯視,以平視的姿態走近普通人的生活。
當其他人大談理想主義時,他給年輕人的建議是——
謀生是第一件事,在這件事上不得不犧牲個性,所以先獲得飯碗,再談精神發展。
可他本人在正式退休後,卻放棄了頤養天年的機會。
一個不使用微信、不上網的人,投入了短視頻,開了免費的線上哲學課堂。
他深知這個時代的癥結,年輕人被無意義感包裹著。
他們無法遠離嚴酷的現實,而且精神上也沒有一個可以安頓的地方。
《燃燒》
有次旁聽兒子的同學聚會,令王德峰震驚的是——
這群人十之有八九有焦慮症或抑鬱症,幾番治療無效後,從此患上了藥物依賴症。
從而,他便以哲學為藥引,來幫助困惑和迷茫的年輕人建立精神家園。
他講親情、愛情、友情,講「人格尊嚴,民生至上」。
只因在經濟增長之上,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有普遍被接受的倫理精神。
一個民族的生活,不應該永遠是為了工作,為了經濟效率,為了GDP的增長。
我們要改變人生的態度,哪怕被別人看不起,也絕不能自我輕視。
回到開頭。
王德峰哲學課堂的走紅,不僅僅是一場意外。
它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是一位復旦教授單向的傳道授業解惑。
別忘了,它還缺了關鍵的一環——年輕人的選擇。
這是一場哲學與年輕人的雙向奔赴,也是當下年輕人的「自救」。
聯繫起前陣子的「孔乙己文學」,理由不言自明——
在對現實妥協之餘,我們仍希冀徜徉自怡於自己原有的精神家園。
我們仍不準備為了資本的增值透支自己的生命精力。
我們仍渴望在保留尊嚴的前提下,獲得快樂與幸福。
王德峰視頻下的評論
於是,這個功利時代下。
王德峰教授的呼聲如此振聾發聵——
我們能不能還我們中國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一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中國人。
「在崇高的理念已經退場的時候
也就沒有了光芒四射的壯舉
而只有瑣碎的苦惱
那就讓我們站在大地上吧
為並不偉大但合乎人性的生活
付出我們的辛勞。」
資料來源:
B站@王德峰
抖音@王德峰的哲學研修班
微信視頻號@王德峰教授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