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下午召開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通報:22 日在朝陽區發現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毒測序為 BA.2 變異株,綜合研判後可能是接觸進口冷鏈食品而感染。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為什麼檢測出 BA.2 要懷疑病毒來自冷鏈物流?具體是如何研判確認的?這種情況下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今日熱議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五花八門的病毒變異株是哪裡來的?
大家如果看最近新聞比較多的話,可能會注意到各地疫情的病毒測序結果是越來越五花八門了。
國內發生的社區感染極少,沒有豐富的病毒孕育土壤,所以這些五花八門的新冠病毒變異株都是在國外產生傳播而來的。只是,有些地區疫情溯源難以具體到個人,不清楚具體是從哪裡來的。
據不完全統計,從 7 月 6 日西安出現 BA.5.2 的本土感染病例之後,2 周多的時間裡,至少有 10 種變異株見於新聞報道。
包括西安的 BA.5.2,成都先後報告的的 BA.2.38 和 BA.2.12.1,蘭州的 BA.2.38,廣州、佛山、丹東和北海報告的 BA.2.3,天津報告的 BA.2 和 BA.4,上海、天津和青島報告的 BA.5.2.1,廣東、上海和臨沂報告的 BA.2.2,大連報告的 BA.5,珠海報告的 BA.5.1 等。
境外越流行的變異株,傳到國內的可能性越大。圖片是目前國際流行的各種變異株,主流的 BA.2.12.1、BA.4、BA.5 各分支也就更容易在國內見到。
圖片來源:WHO 每周新冠疫情報告
朝陽區這次發現的 BA.2 是新冠病毒世界裡的明日黃花,幾個月前曾經大流行過,但現在新的病例已經很少。出現這樣的病例,相關的溯源工作可能也會更聚焦於不太常見的區域。
新冠病毒經物品表面傳播難度極大
當然,新冠病毒沒有那麼神通廣大,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科學論證後,我們有「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時間短,很難經由物品傳播感染」的結論。
雖然有一些存活時間長的極端實驗室數據,但現實中如此堅挺的新冠病毒很少。所以,國內最近也調整了對進口物品的管理處置辦法。很多情況下已經不再需要對進口物品進行核酸檢測,默認此時還能經物品傳染人的機率微乎其微了。
其中,就包括「裝載入境物品的航空器、船舶、列車、汽車自離開啟運口岸起超過 24 小時的進口非冷鏈物品」,也就是說,1 天時間就是安全線。
詳細的優化介紹可以在衛健委官網查詢
如何後續確認感染確實源自於冷鏈物品?
目前的優化管理,也強調了針對的是非冷鏈物品。冷鏈物品,同樣不容易傳播新冠病毒,但確實有更高的病毒存活可能性,理論上的風險仍然存在。
目前的新聞發布會對這一來源研判只有結論,具體結果未來可能會公布,讓公眾了解傳播來源的確定。
以常規的病毒溯源研究為例,需要對感染者及環境樣本做大量的測試,取樣找到病毒,然後針對性進行高通量測序,拿到完整的基因組進行比對。
避免冷鏈傳播風險,我們要這麼做
雖然冷鏈物品傳染新冠的機率也不大,但為了避免萬一發生對健康和生活的影響,我們還是應該在非常時期做些基本注意。以下建議同樣來自於龐星火副主任的介紹。
最新最熱醫學話題,今日熱議給你解讀
策劃製作
策劃: Eric| 監製:Feidi
封面圖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