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把娃「養廢」後才明白:沒有價值感的孩子,是學不會努力的

2022-03-10     空谷幽蘭育兒

原標題:別等把娃「養廢」後才明白:沒有價值感的孩子,是學不會努力的

每個人都有感到疲憊的時候,想要停下來歇一歇,等到元氣滿滿,再次出發去往奮鬥的路上。可是,一些年輕人處於「躺平」的狀態,一輩子都不想努力,只想過米蟲一樣的生活,這就是父母教育的悲哀了。

一位網友媽媽,兒子已經27歲了,大學畢業以後,他找了幾個工作,都是嫌棄太累,就不幹了。於是,孩子就開始了在家裡的「躺平」生活。他不工作、不戀愛、不外出,就是每天躺在家裡玩手機

一開始父母還總是勸他出去找工作,他也總是敷衍,可是後來,只要父母一提找工作,他就把臥室門反鎖,不想聽他們說話。

這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是公務員,雖然已經退休了,但是退休工資也不低。爸爸媽媽都是從農村上大學,再考上公務員,這一路走來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孩子的成長,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讓他受過委屈,總是想要給他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

小時候,孩子還能按部就班地學習,父母在旁邊督促,老師也是非常嚴格地要求。可是,自從孩子上了高中以後,他就不再聽話了,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之下,總算考上了一所大學。可是,大學畢業以後,居然成了這樣的狀態。

父母為了讓兒子出去工作,斷了他的生活費,可是這孩子一個月都沒有花一分錢,只要吃飽飯就行。

媽媽說:「我們以後不再給你一分錢了。」兒子居然對她說:「只要你們不忍心餓死我就行,早晚你們的錢都是我的。」

有許多孩子是這樣的,他們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需要父母督促才能行動,沒有一點自主性。我們的上一代,吃不飽、穿不暖,但是卻為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付出巨大的努力。現在的孩子這是怎麼了?

沒有價值感、成就感的孩子,不願意付出努力

有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努力學習、工作的動力,主要是來源於他的安全感、價值觀和成就感。如果孩子體會不到自己努力的價值感,他努力沒有成就感,他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我們之所以願意努力學習,是因為知道學歷能讓我們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孩子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聽父母的話,沒有自己的想法,體會不到成功的樂趣,他就失去了努力奮鬥的價值感。

父母養育孩子,要讓孩子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強的內驅力,讓他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下面這幾點。

A.父母不要總是訓斥孩子,要多給孩子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遭遇失敗,或者是身心俱疲想要休息的時候,父母不要總是批評和挖苦孩子。在孩子精神疲憊或者遭受打擊的時候,是需要父母理解的,父母的訓斥會讓他情緒更加壓抑,甚至是放棄努力改變,甚至是破罐子破摔

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幫助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給孩子足夠的理解、時間、支持,引導他重新獲得努力學習的信心。當孩子付出努力時,父母要看得見孩子的進步,給予孩子支持和肯定。

B.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當孩子學習失敗或者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不要用「我不管你」、「不要你了」的冰冷態度來對待孩子。孩子失意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陪伴,這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當孩子不在狀態的時候,父母應該陪伴在他身邊,告訴孩子:你只管努力,不要害怕失敗,爸爸媽媽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父母的陪伴會給孩子踏實安心的感覺,讓他重新拾起信心出發。

C.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我為什麼要努力學習?我們告訴孩子,不如帶孩子出去看看。我們帶孩子去看看不同的大學,感受一下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氛圍。去大學的圖書館

看看,那些努力學習的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我們還可以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讓他們知道,每一粒米都是用汗水換來的。如果父母不努力工作,是換不來你的幸福生活的。懂得父母生活的不容易,孩子才能學會感恩,才能有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的動力。

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去不同的公共場合看一看,機場、地鐵、火車站,形形色色的人群就是對孩子很好的教育。每個人努力奮鬥的程度不同,過的生活也是不一樣的,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付出怎樣的努力。

D.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的獨立性差,是因為父母溺愛孩子的原因。如果你總是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他就會對父母產生嚴重的依賴性。爸爸媽媽總是可以安排好,孩子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所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最好的激勵方法。孩子在不斷成長和進步中,獲得信心,獨立性強,他是一定不會成為「巨嬰」的。

互動話題:家長,你家孩子學習有強烈的動力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588e312d76cd93808ce333a5ae694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