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野心:二戰後領土一直不斷擴張

2023-05-24     奇趣談史

原標題:印度的野心:二戰後領土一直不斷擴張

作為東南亞大國,印度對自身發展極其看重。

二戰之後,印度迅速脫離英國殖民地掌控,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實行印巴分治。但印巴分治之後,兩國衝突不斷,受到政治、民族、宗教等一系列不可調和的因素影響,多次爆發大規模的印巴戰爭。

時至今日,兩國仍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爭議不斷。

實際上,克什米爾只是一個開始,印度試圖用武力引發國際社會關注。畢竟作為東南亞的大陸霸主,其完備的軍事力量,在全球火力指數中位居第四,躋身大國行列是必然的。

很顯然,印度對躋身大國行列並不滿足,迫切地想要獲得更多利益。

印度

印度迫切想成為「常任理事國」的野心

印度獨立初期,是亞洲第一工業強國,工業化程度很高,綜合實力強勁。隨著印度軍事力量迅速崛起,給周邊國家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正是這種強大的自信,使得印度人在東南亞地區過得『如魚得水』,還將「手」不斷伸向鄰國和其他國家。

但區域性稱霸並不是印度的最終目的,印度需要更大的舞台,展現更強的實力。所以,『順風順水』的印度,決定直接挺軍聯合國,成為「常任理事國」。

我們都知道安全理事會作為聯合國最重要的『權力機關』,一共只有15個理事國,每個理事國都享有一個投票權。

印度總理在聯合國會議上

決定印度能否晉級的是其中5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的5個戰勝國,正是中國、俄國、英國、法國和美國。

這5個國家有著最強的軍事實力,在安理會中享有一票否決權,這也是扼住印度喉嚨的關鍵一票。

按理說,印度在決定參加「常任理事國」初期就應該與大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對後續選擇「常任理事國」推進有一定的益處。

可印度沒有一點自覺,還對其他國家十分『蔑視』,儼然一派「暴發戶」的作風,潛意識認為加入安理會常人理事國是一件志在必得的事情。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印度一直對參加「常任理事國」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

初期,印度選擇中國作為參照國,進行例證,揚言「中國有的,我們有;中國沒有的,我們還有」。就是這種『我最牛』的錯覺,最後被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直接一票否決。

莫迪在聯合國發言

但印度仍舊不死心,再次選擇團戰。拉攏目標一致的德國、日本和巴西等國家,擴大影響力,獲得更多支持,爭取共同利益。可惜,安理會根本不為所動。

兩次的失敗,印度雖然遺憾,但是復盤之後,反而越挫越勇。這份勇氣來源於對自身實力的認可,展示出勃勃的野心。

印度先後共提交了5次「常任理事國」申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

冷靜之後的印度決定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既然常任理事會的一票否決權對印度參加『常任理事國』有著至關重要的阻礙,不如先在安理會謀個一官半職。

所以,印度退而求其次,以184票的高票當選了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任期2年。細數之後,加上之前的7次,這已經是印度第8次當選非常任理事國,就是沒有「一票否決權」的權利的『虛職』。

在聯合國安理會有了身份的印度,不止一次公開呼籲聯合國其他成員國同意改革聯合國現有制度、取消五常國家的一票否決權。

結果可想而知,被常任理事國微微一笑否決了。相較之下,印度這種高高在上、信心十足的嘴臉,在參選「常任理事國」面前顯得無能為力。

但這樣的「無能為力」並不會讓印度屈服,相反印度對參加「常任理事國」的執念不會輕易放棄,側面反映出印度對權利中心的渴望。

「常任理事國」會議

印度的擴張的野心從未停止

當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時,印度人便仗著英國人的優勢,狐假虎威,跟著英國人一起侵略其他國家。

這樣的侵略意識在印度解放後得到充分體現。

由於英國殖民時期,幫助印度完成事業統一、領土擴張、所以解放後的印度迅速成為東南亞大陸當仁不讓的強者。

強者當然不會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周邊國家的利益同樣誘人,所以侵略擴張是必然選擇。

二戰之後,印度的腳步不僅沒有停下,反而逐漸加快。1961年,印度武力驅逐葡萄牙人,順勢收復了葡萄牙控制的第烏、果阿,達曼等地;1971年印度成功分離了巴基斯坦。

被稱為哲孟雄的古代錫金,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後來被英國占領,直到1917年才得以解放。解放後不久,印度便直接派兵,強行奪取政權,取代錫金政府,成為名副其實的掌權者。錫金於1975年被印度吞併。

印度軍演

不僅如此,印度還對尼泊爾採取懷柔政策,提出為精英階級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定期去印度旅遊等措施,實際上也是全方位控制。

這些不足以證明印度胃口強大。對於印度洋其他海域的附屬國家,印度也是毫不手軟,直接收入後花園,從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雙重壓制。

例如,斯里蘭卡、緬甸、馬爾地夫和孟加拉等國要麼直接出兵,要麼各種經濟援助。而對於鄰國巴基斯坦也沒讓其好過,經常騷擾不斷,矛盾不停。

囂張已經不能夠形容印度的行為,但反觀綜合實力,印度也確實有這樣的資本。

近年來,統計方式修改後,仍可看出印度的經濟實力在迅猛發展,尤其是人口總數逐年倍增,從經濟、貿易、製造、金融等方面都有持續輸出,一定程度上促進印度綜合實力的提升。

實力給印度帶來了底氣,經常干涉其他國家內政。例如馬爾地夫的內政,就是印度派兵直接武力鎮壓。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的國家治理,也能夠橫插一腳。

所以,從各個方面來看,印度的實力不容小覷,同時它具備成為大國的潛力,日益膨脹的野心昭然若揭。

印度對其他國家的侵略

印度與其他國家交好的野心

印度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在參加「常任理事國」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既存在競爭,也有相互利用的微妙關係。

當時並不止印度一家爭著參加「常任理事國」,還有很多與之競爭的國家,例如德國、日本、巴西都認為自身綜合國力遠在印度之上,更有資格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員。

所以,除了明面上的相互競爭,背地裡也會有些國家搞破壞,導致成功的幾率很低。

甘地家族壟斷印度政治

印度一看單打獨鬥不行,當即決定抱團形成利益共同體維持競爭。便拉攏了幾個「盟國」一同組團參加「常任理事國」,組了個盟國團,浩浩蕩蕩開啟日常參選「常任理事國」工作。

雖然最終結果還是沒能順利入選「常任理事國」,但印度明白了一個道理,國際化講究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合作,想要走的長遠,交「盟國」是必不可少的。

在「盟國」交好期間印度決定放低自己的姿態,以合作為前提,拉近彼此關係。印度起初向美國示好,下了大量武器採購和投資的訂單,許以重金,並制定相關經濟條約,促進兩國合作。

印度對美國的「臣服」與「追隨」,主要有體現在這兩點:

一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矛盾日益增加,侵略的行動迫在眉睫,需要一位能夠在安理會說得上話的「大佬」支持。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也是為了滿足擴張的需求;

二是美國對於侵略並不反感,甚至隱隱支持。能夠提供給印度一些軍事上支持,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合作,是雙贏的。

當然,印度與美國並不只存在合作關係,更多的是競爭關係,印度甚至毫不客氣的表露出想要取代美國的決心。

一直以來,印度的目標都是成為和中美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流強國。所以,印度與美國之間也會有摩擦。

印度總理在聯合國發言

印度曾不顧美國的警告繼續向伊朗購買石油,接著又在聯合國向美國發難。以美國已經連續三年沒有按數額繳納過會費為由,聯合128個國家要求廢除美國的一票否決權。根本沒將美國人放在眼裡,印度的野心和膽量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不管是印度借著參選「常任理事國」為由,想要打進常任理事國內部的行為,還是印度不斷擴張領土,經常干涉他國內政的侵略性行為,甚至不將「盟國」放在眼裡,這些都充分表明印度是極度膨脹的野心家。

這樣的野心家一定程度上對國家長治久安造成困擾,對鄰國、其他國家都帶來一定威脅,所以一定不可掉以輕心。軍事力量是把雙刃劍,強國更應該懂得利刃所指何處,發展並不意味強權,更應該理性認真去對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48709b49c1a3070be3756343c37e5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