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好的學校,面向未來

2023-08-16     校長傳媒

原標題:程紅兵:好的學校,面向未來

【程紅兵專欄】

好的學校,面向未來

作者 | 程紅兵,上海金茂學校總校長、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長,上海市建平中學原校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摘要:面向未來,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戰略思考。好的學校應是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和諧統一,好的教育應注重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的和諧統一,好的課程應是科學精神與人文思想的和諧統一,好的課堂應是思維啟迪與文化浸潤的和諧統一。未來社會需要創新思維、創意想像和知識的整合運用,這些都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學校教育;未來社會;創新能力

「好的學校,面向未來」,為什麼要寫這個題目?可能是我們的學校要有一個戰略思考:面向未來,學校應該怎樣前瞻性地看社會的發展走向?我們該如何規劃學校的未來?

什麼樣的學校是好的學校?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其實每一位校長、每一位教師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我們開發了許多課程,那什麼樣的課程是最好的課程呢?可能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上了很多課,有公開課、示範課、觀摩課,那什麼樣的課堂是好的課堂呢?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問題。

一、什麼樣的學校是好的學校

好的學校應是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和諧統一。東方教育有東方教育的優勢,就如杭州的很多學校都體現了務實、高效的精神特質,其中杭州天杭教育集團,在辦學過程中刻苦努力,把一所落後學校提升為非常優質的學校。同時,西方教育也有它的優勢,當然問題也很多。相對來講,西方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的廣博,強調培養學生的適應性、獨立性、實踐能力;而東方教育則特別注重邏輯思維、知識深度,重視理論,強調系統規範、品德培養。因此,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的有機整合可能是一所好學校非常重要的標誌。換言之,一「橫」(西方模式)加一「豎」(東方模式),可以組成一個T型人才模型,這個T型人才模型應該是最佳的人才模型。

二、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應注重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的和諧統一。過去,我們特彆強調人的社會化,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開始強調人的個性化。其實,這二者都不可或缺。如果過分強調個性化,容易走向極端的精緻的個人主義,這是大家所不願意接受的;如果過於強調人的所謂社會化,人的基本個性需求又沒有得到滿足,這同樣也是不對的。例如杭州天杭教育集團,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有大量供不同學段學生選擇的課程,這就體現了個性化培養的理念。規範與選擇二者不可或缺,沒有規範不行,沒有選擇也不行。

三、什麼樣的課程是好的課程

好的課程應是科學精神與人文思想的和諧統一。學校開發的課程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也要水乳交融地貫穿人文思想的精華。所以,人文思想和科學精神二者不可偏廢,所有的科學最終是為人服務的。教育就像空氣養人,這個空氣就是文化,就是以人為本。管理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以人為本,沒有人與人的互相關懷,所謂科學管理也是維持不了多久的。

四、什麼樣的課堂是好的課堂

好的課堂應是思維啟迪與文化浸潤的和諧統一。好的課堂一定是能啟迪學生思維的,它著眼於能不能把學生的思維打開、能不能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一堂課如果不能把學生的思維激活,無論你採取什麼模式,無論你採取什麼範式,都是有問題的。除此之外,好的課堂要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傳遞某種文化,並使該文化浸潤在課堂之中。它是開闊的,也是縱深的。

五、教育需要面向未來進行改革

(一)未來世界的基本特徵

好的學校,面向未來。人類是一種會思考未來的生物。要探討面向未來的學校,我們肯定要思考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有人持有很極端的觀點:未來20 年,現在60% 的職業將消失。那今天的教育到底該幹什麼?今天的教育到底如何為學生的明天服務?

未來世界的基本特徵是什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和著名記者傑夫·豪在其著作《爆裂》中總結了未來世界的三大趨勢:一是不對稱性,二是複雜性,三是不確定性。這三個基本特徵我們在當今社會基本已經能夠感受到。《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經說,21世紀最重要的產品不再是工廠、車輛、武器,而是人體、大腦、思維。當前,眾多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將目光聚焦在了學校教育上,因為他們發現今天的學校教育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今天的教育不能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2019年,我到美國訪問,只訪問了一個城市紐約,只看一個類型的學校,即創新型學校。我看了五所創新型學校,發現學校里的不少教師原來都不是當教師的,校長原來也都不是當校長的,但他們辦起了學校,用全新的課程體系來辦學校,居然贏得了美國白領精英階層的高度追捧。沒當過一天校長的人來辦學校,沒做過一天教師的人來辦學校,居然把學校辦好了。他們面向未來,關注到學校需要做大量的改革和革新,但這很難的是指望今天的學校、今天的教師完成。

所以杜威一百多年前講的這句話或許放在今天仍然有意義:「如果我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來教育今天的孩子,無疑就是剝奪了他們的明天。」教育的變革已迫在眉睫。昨天的教育模式包括昨天的培養目標、昨天的概念體系、昨天的課程範式、昨天的技術手段、昨天的教學方式等等。如果我們還停留在昨天的情況之下,那怎麼帶領我們的學生走向未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一名有價值思想的校長、一名有價值追求的教師,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思考我們今天應該做點什麼有意義的創新。

(二)未來社會需要什麼

第一,未來社會需要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前的一個巨大挑戰。我們看各種文件、各種報告、各種數據,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問題。

李克強總理考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時指出,當前國際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我國科技發展存在不少短板,很多產業技術瓶頸主要在於原始創新薄弱。基礎研究是推動原始創新、構築科技和產業發展「高樓」的基石。我國已經到了必須大力加強基礎研究的關鍵時期,立足現實,決不能錯過這個時機。

科技界、社會各界精英都在反思科技無根的原因在哪裡。何以無根?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科學原因,也有文化原因;既有社會原因,也有教育原因……我們的教師、校長,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是不是做過很有意義的探索?這都是值得去思考的。

何以無根?缺乏對原創的尊重,熱衷於模仿複製粘貼;對科學內在興趣越來越淡,對外在名利越來越濃;思維格式化越來越嚴重,想像力創造力普遍缺失;深度思考、哲學思辨的缺失……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本身是科學家,又來當師範大學校長,他的反思很有深度。他說:「教育最大的危機,是教育質量支撐不了國家對創新的需求。」我們培養了數量眾多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但是滿足不了創新的需求。他說:「創新的載體是創造性人才,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思維教育應該超越知識和技能,而我們的學生如果從小學思維就僵化了,還怎麼創新?

基於多重思考,上海金瑞學校開設了超學科的智慧思維課程。在小學階段,開設兒童哲學課程:培養「天問」的思維習慣。在初中階段開設邏輯思維課程:培養思維方法與規範。在高中階段,開設審辯思維課程:培養創新性批判思維。兒童哲學課程,旨在培養孩子「天問」的思維品質,就是讓孩子向自然、向社會、向人生、向世界去發問。邏輯思維課程,旨在讓學生學習、掌握思維的規律、思維的方法。審辯思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十二年一體化辦學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整體設計課程。我們試圖從這個意義上去突破,做一點有意義的嘗試。

這其中特別要注意「反常識」思維。幾乎所有的教師、校長經常會講要尊重常識,但問題還有另外一面,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反常識思維。換言之,創新的途徑之一就是要打破常識。

世界經濟論壇提出了「21 世紀未來人才必備的關鍵能力」,即重要的軟實力,第一個就是創新思維,第二個是批判性思維,第三個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個是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協作能力,有沒有好的方式?如北京市十一學校的歷史老師魏勇給學生上「美國獨立戰爭」一課,他先放了一段站在美國人立場拍的紀錄片。站在美國人的立場,抗稅是有理的。歷史教師要講清楚「抗稅有禮,美國獨立戰爭因此爆發」這一知識點。但這還不夠,魏老師接下來又放了另外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是站在英國人立場拍的。英國人認為,美國必須向我們交稅,你是我們的屬地,你敢不交稅,打你沒商量。一個歷史現象,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同時湧進學生的腦海,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判斷一堂課好不好,要看能不能把學生的思維激活。

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說:「一個人同時擁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前面魏勇老師的課例,就是引導學生不是簡單地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也不是簡單地站在英國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而是為學生提供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對於怎麼激活學生的思維,很多教師是有辦法、有經驗的。

這種看似矛盾的思維模式,無法通過言語來直接傳導。教師須通過設計真實情境下的學習任務——「沒有標準答案又有限制條件的開放型項目」,激活學生的思維,不斷讓學生親歷探索的過程,在不斷求真求善求美中前行。

杜威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徑就是把學生放在必須思考、促進思考和考驗思考的情境之中。」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有能讓學生走進教室就必須思考的、有價值的問題。

第二,未來社會需要創意想像。

當今社會,抄襲現象時有發生,涉及的領域也較為廣泛。

一個國家,要麼是高創新,要麼是低創新,只有這兩種可能。所以,正如波德萊爾所說:「沒有想像力,一切官能無論多麼健康敏銳,都等於烏有。」

創新源於想像力,那想像力貧乏,與教學有關嗎?

學校的標準化教學,導致了學生思維的程式化,而思維的程式化是想像力貧乏的關鍵所在。未來勝任力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創造力的關鍵在於想像力。學校教育的目標不在於培育優秀的「記憶者」,而在於培育出色的「思考者與探究者」。

兒童是最認真、最好奇、最熱情、最有觀察力的。處於兒童時期的小學生,是最有靈感、最敏捷的一群人,他們最富有想像力。對此,我們要通過課程範式、教學範式去保護他們的想像力。例如,我們學校開設的超學科創意想像課程,小學階段開設的是「創意繪畫」,它以繪畫為主來表達創意。這門課程不在於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而在於引導學生把關於社會、關於未來的美好想像用圖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初中階段開設的是「創意寫作」。這門課程也不在於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而在於引導學生把想像中的美好東西通過文字等外化出來。高中階段開設的是「創意建模」。這門課程引導學生把美好的想像用模型做出來,比如未來的學校、未來的社區、未來的醫院等。

第三,未來社會需要知識的整合運用。

移動網際網路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技術的整體性突破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毫無疑問,這個變革是非常明顯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發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對知識的理解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何為知識?我們腦海當中關於知識的概念,第一反應是,教師講的就是知識,學生上課學的就是知識,教材里的東西就是知識。這些知識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我們對知識概念的認知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件中講到,知識還包括你對知識的理解、你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你面對知識的態度和價值觀。

實際上,我們可以這樣說:處理後的數據是信息,未經處理的數據不叫信息;處理後的信息叫知識,未經處理的信息不叫知識;處理後的知識叫智慧,未經處理的知識不叫智慧。換言之,一線的校長、教師不能僅僅是「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看看這個社會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如果還在津津樂道昨天熟悉的那幾樣東西,你怎麼教出面向未來的學生?

整合的知識才是力量。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現在需要調整一下,整合的知識才是力量,一般的知識不能產生力量。在信息化社會裡,碎片化堆積狀態的知識不再是力量,不可能產生力量,所以整合非常重要。

知識整合已成為當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應特彆強調概念間的關聯、信息的分類整合、知識的有效遷移及結構化處理。其中的結構化處理,要求教師、校長有結構化的頭腦、結構化的思維。

學習者必須進入真實的情境。教師必須把學生帶到真實情境中去,以使學生獲得有益的啟發。從進步主義的教育思想出發,所謂「學力」指的是從現實中學習並在生活和工作中發揮作用的能力,而不是各門學科知識的習得。所以走進現場,學生會獲得很多感受。經歷即財富,體驗即學習。

美國學者戴爾提出「經驗塔」的理論,他說:「凡是學生用其全部感官來親自參與的直接經驗與活動,他們都有很高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且在親身經驗中自行發現科學知識,建構正確概念。」這樣做的目的在哪裡?就是培養完整的人。學生不僅要學習學科知識,還要關注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僅要知道知識系統,還要關注複雜的社會系統;不僅要提高解題能力,還要提高問題解決能力;不僅要提高學科能力,還要提高綜合素養;不僅要關注分數,還要著眼於未來的學習。所以,跨學科整合成為當下的基本共識,我們要扎紮實實把它做好。

可以運用的知識才有力量。知識如果不能被運用,就是死的知識。知識不應該是死的,應該是活的,只有這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有體驗支撐的、能夠基於證據作出自己回答的知識才是智慧,即基於反思、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知識才是智慧。

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學校教育應幫助學生掌握方法論。盧梭幾百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適用:「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是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需要記住的是,我們想取得的不是知識,而是判斷的能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讓我們的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站穩腳跟,有所作為。

(本文發表在《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2-12)

作者簡介:

程紅兵,1961年生於廈門,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深圳市明德實驗學校總校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上海市市級骨幹教師帶教導師,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約編審,華東師大特聘教授,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語文名師培養基地主持人,現為上海金茂教育集團總校長兼教育研究院院長

延伸閱讀:

程紅兵:優秀老師都是能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問題的人

程紅兵:學校中層幹部要涵養好「五氣」

程紅兵:這樣上課才叫把課堂還給學生|詹文齡:做合格父母從處理好4個關係開始

程紅兵:有經驗的教師怎麼上課?告訴你聽、看、說的9個秘密!

程紅兵:中國當下的教育急需英雄擔當

程紅兵:警惕教育界的「偽創新」

程紅兵:面向未來的課程教學——如何應對不確定性的世界?

程紅兵:這樣上課,才叫把課堂還給學生

程紅兵:學校文化從宏大走向細節

程紅兵:應對未來教育,校長需要具備何種素養?

程紅兵:教育的希望在民間,在那些沒有榮譽稱號的一線教師身上

程紅兵:我理想的教師是自由的教師

程紅兵:老師,你能不能換位想想?

「書生校長」程紅兵:回歸上海辦學校

程紅兵:面向未來的課程改革,社會、國家、家長、學校何為?

程紅兵:王干在明德 ——校園裡的人物故事

是校長,也是父親!這些名校長也有教子「煩心事」

程紅兵:學校應該為教師做什麼?

程紅兵:學校教學領導究竟怎樣聽課評課?

程紅兵:我如何思考建平中學的品牌定位?

程紅兵:教育里醜態很多,但不是全部!

走出「虛概念」,做有血有肉的教師、校長!

李鎮西:為什麼我贊同校長一定要直接面對學生?

李鎮西:我鄙視這樣的「名校」

李鎮西:為正直的校長說幾句公道話

兩位知名校長的友誼:能夠當面說「不」,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人民日報公布不合格家長行為自查表!為了孩子,請各位家長都看一看!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47cc99f3bff86a947fe3ba208cb67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