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之國的宜居密碼

2022-03-11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成都:天府之國的宜居密碼

成都:天府之國的宜居密碼

都江堰的水

在成都平原日夜奔騰,川流不息

將這裡打造成富饒的天府之國

依託富饒

成都成為揚名千年的宜居之城

那麼

天府之國,宜居之城

為什麼是成都?

答案就在

密布成都平原的「綠島」里

如果說

翠竹修林是綠島的暗號

林盤就是成都平原宜居的密碼

被翠竹修林所掩映的林盤,仿佛一座座「綠島」分布在成都平原上。

兩千多年來的幸福棲居樂土

是自然的饋贈

也是治水智慧的結晶

成都平原農田連天接地

「沃野千里,號為陸海」

民居被翠綠竹林所掩映

四周水渠環繞

宛如世外桃源

——這就是 林盤

林盤

是散落在平原上「隨田而居」的聚落

是「自給自足」的豐盈

是成都平原特有的生存網絡

是構成我國乃至全世界唯一的

東方生命聚落景觀

是成都人民創造的 獨特人居形態

大邑韓場鎮韓延村(劉墩子林盤4、5小組)。攝影/冉玉傑

河流、水網

造就成都平原的富饒與寧靜

《棲息家園》,拍攝於金堂縣趙鎮街道,金堂縣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攝影/吳繼成

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

俗稱川西壩子

由岷、沱兩江及其支流衝擊而成

岷江自北向南

流經茂汶、汶川穿過龍門山脈後

地勢變緩,流速下降

岷江從上游攜帶大量沖積物在此堆積

形成沖積平原

沱江上游的湔江、石亭江、綿遠河

在東北方向也催生了一塊平原

二者相連

且有「 雙生河流「現象

這就是著名的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水系圖。圖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2020年12期

關於岷、沱兩江被稱為雙生河流的原因有兩點:

首先

沱江的發源地九頂山

位於茂縣與安縣、綿竹的交界處

九頂山的西坡是岷江水系

東坡則是沱江水系

也可謂 「東別為沱」

岷江上游雜谷腦河河谷。

其次

岷江從都江堰進入成都平原

河床突然變緩

水流失去控制

泛濫成災

為整治岷江水患

古蜀時期就積極開展治水實踐

為後世成都平原半自然半人工水網

奠定技術基礎

從岷江內江分流出的蒲陽河-青白江

柏條河分流出的毗河

沒有再回到岷江水系

而是於金堂縣匯入了沱江

成為沱江上游的源頭之一

這也是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另一種解釋

也是人們把岷江和沱江

稱為 「雙生河流」的緣由

都江堰系統工程中的關鍵環節——寶瓶口,是在玉壘山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控制著內江的流水量。

成都平原 西止龍門山脈

東界龍泉山脈

面積約1.88萬平方千米

海拔450米~750米之間

在山地縱橫、溝壑萬千的中國西南

一塊面積廣闊、氣候溫潤、水源充足的地域

足以為人類生長繁衍提供天賜溫室

成都的地貌與河流走向高度融合

由西北向東南微傾的地形

平均坡度3‰~10‰

這塊平原仿佛經過某種超凡意志的精心設計

一旦有人讀懂其中隱藏的玄機

就將重新定義生存於此的人類命運與文明走向

成都龍泉山丹景台,這裡是成都市建設公園城市的生動實踐。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賦予了成都新的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攝影/朱建國

古蜀族群從大約 4500多年前開始

經過不斷遷徙的實踐與治水策略成就

形成了成都平原 「沼澤時代」的古蜀文明

到約公元前256年李冰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

無一不體現這片

被譽為「天府之國」土地真正的秘密

它將持續定義

成都平原生產生活模式與思想行為理念

崇州白頭鎮大雨村幸福里。

成都平原之上

岷江水化作細流

沿著河道溝渠輾轉於村舍

流淌過田壟,潤澤天地萬物

亦考驗著陌生闖入者的耐性和判斷力

2020年11月

我和攝影師前往陳明全家的路途

堪稱一次鄉野迷蹤:

在水量豐沛的 徐堰河兩岸

遍布的水渠與迷宮般的田間道路

讓導航瞬間失靈

密集的渠道

縱橫交錯,形成渠網

而塊塊耕田

則分布其間,毫無規則

我們唯有依靠反覆詢問、試驗,穿行、躑躅

……

才能不斷接近目的地

川西郫都區美麗鄉村——先鋒村。先鋒村正致力於發展旅遊產業,帶動居民一三產業聯動,打造精品盆景園和成都最美鄉村,為發展田園鄉村旅遊產業,有效改善居民的人居生活環境起到了示範作用。攝影/邵敏

許是陳明全老人久等未果

索性來到徐堰河邊守候

見面寒暄之後

我們的路徑頓時明確,速度加快

他也順便解釋起這田地水網:

「我們種田全賴水利灌溉,

這些河道溝渠旁的地也就不成方塊,

但主要是靠家近,打理方便。」

我不得不承認

若拋開尋路問題

僅僅出於生產需要和生活方便的實用動機

這種理念是極為經濟有效的選擇

而它的背後

則是 都江堰工程所開闢的河渠水網系統

與農業開墾灌溉需求之間

千百年來不斷相輔相成

又協調交融一體的呈現方式

濕地仙境,攝於榿木河濕地公園。

成都平原的農耕方式

是一種不同於

中原地區「井田制」規模化耕作的生產方式

人水系統的維護

不僅從權力到成本都相較分散

社會契約背景下 「分散勞作」不僅成為可能

更成為一種經濟有效的選擇

以及川西壩子獨有的地理條件下

「隨田散居」

亦順理成章變成最為適用的居住方式

川西田園新居,攝影/左慶雲

信仰與移民

催生的林盤聚落

在陳明全的帶領下

來到他居住的林盤邊緣

但見一水清溪繞過

陳家那棟寬敞的院落

就隱約在高拔繁茂的喬木與竹叢之間

杉木深暗、銀杏飄黃

金橘與綠柚綴滿眼帘

每次接近林盤

總讓我想起

左思在《蜀都賦》里描繪的成都平原:

「棟宇相望,桑梓接連。

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

其園則林檎枇杷,橙柿梬楟。

榹桃函列,梅李羅生……」

成都平原上的幸福美麗新村。

都江堰治水模式的成功

逐漸造就了川西優裕生活環境

進而化養出蜀人休閒浪漫的精神氣質

人水和諧的理念去溯源歷史

會發現這片平原自古蜀時代

就有了崇尚自然的歷史

更是中國自然主義哲學

——道教的發源地

與北方文化不同

成都平原有它獨特的浪漫

著名史學家蒙文通曾說:

「蜀人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未能盡信儒家學說……

詞賦、黃老和卜筮、曆數

這才是巴蜀古文化的特點。」

當道法自然,悠然自得的思想觀念

與蜀水平原獨特的 人水系統相互通達

成都溫江區幸福田園——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採風地。攝影/向實

關於 林盤居民的來源

「林盤」名為土城,共住7戶人

移民是清初戰亂平定後

隨著 「湖廣填四川」而來

當時的成都平原地廣人稀,土地荒廢

後來,移民分批湧來

田地開墾劃界

但不同的大家族會分散而居

林盤之內,小家獨院

多為宗族近親、兄弟

住戶不多,關係簡單

鄰里關係容易融洽

既保證了私密又可互通有無

林盤之間以田為界

彼此相距不過數十至數百米

若即若離的狀態

讓林盤內的居民

既享受著 小家庭獨立的自由

又享有 大社會守望互助的便利

林盤內的居民在屋前院子裡享受團圓之樂。

場鎮

是林盤聚落的一個小中心區域

最近一次去曾懷清家

已是2020年11月初

抵達曾家院子時

空曠的院落里只有小白狗吠聲迎接

我才記得應該提前打一通電話

今天是農曆5號

我早該在胥家鎮停下

或許能夠遇到他

「胥家鎮最近、聚源鎮有10多里遠、

蒲陽鎮大概10里路、天馬鎮則有12里路……」

在曾懷清的心中

除了生活起居的林盤地圖之外

還有一張用於商貿交際的場鎮地圖

在這兩張交織重疊的地圖中

不同的林盤呈點狀分布

一定數量的林盤組成村落

多個村落之間的地理中心

大多即是一地之 場鎮

作為該區域內的 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

這種從林盤日常延伸而出的 聚落體系

放大至整個成都平原的地理格局而言

就是一張龐大而有序的人類活動網絡

大邑韓場鎮正福社區鄭林盤。攝影/冉玉傑

從林盤到村落

從村落到場鎮

從場鎮再到城市

成都平原形成了

林盤—村落—場鎮

—區域縣市—中心城市(成都)

這一邏輯清晰、複雜不紊網絡狀聚落體系

若干 聚落聯綴成網

大珠小珠落玉盤

更鋪展出氣勢恢宏、豐富多樣的社會景觀

涌動著川西壩子經久不衰的蓬勃生命力

就是這樣

人們聚時逢期趕場

散時各歸林盤

看似散居無序的林盤

其實暗含著深刻的內在邏輯和系統

「屋後種林木竹子,屋前開院壩

河渠繞田地,林盤大概就是這麼個格局」

崇州市道明竹藝村。

千百年來

川西壩子的林盤居民

自發主動地培植和維護

讓無數的林盤共同構成了

生物多樣性和用途多樣性

高度統一的理想居所

它的 林園—人居—稻田系統

蘊含著生生不息、循環不已的

文化生態學價值

不僅讓林盤成為田園詩般的宜居之地

同時也在適應自然環境

傳承人文風俗方面

強化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歸屬

作為成都平原農耕文明的主要物質載體

林盤是延續著

川西地區農業社會的健康富庶的基本元素

林盤聚落為核心

勾勒出美麗的田園景觀

眾多的林盤

農田、水系、場鎮、道路、山林等要素

共同構成龐大而有序的網絡體系

更使得成都平原的 「陸海」、「天府」之美譽

延續千年不衰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成都。

林盤的秘密不止於此

我會發掘並探討

林盤在內的 川西農耕文化精髓

願所有人都能真正走進林盤聚落

讓心靈沐浴在氣韻悠深的精神道場

感受川西壩子

古老農業文化遺產體系中的人居形態

享受東方田園帶來的大美無言

那座座天作人和的 生命綠島

承載東方智慧的精氣神韻

在成都平原的沃野大地上生生不息

話題

你還知道哪些「天府宜居」密碼?

- END -

部分圖自:視覺中國

撰文/孫吉

責任編輯/劉乾坤

編輯/石梅

實習編輯/袁佳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47bbcd6625345b5016cab2f86aa1e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