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陽也是「女子節」

2024-10-18     山西新聞網

「薄霧濃雲愁永晝,端老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這首膾炙人口的《醉花陰》告訴我們,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婦女也可借重陽節肆意揮發心情。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易經》謂:「以陽駁為九」,將九字視為陽之極,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並陽,兩陽並重,故名「重九」。重陽節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傳。史傳,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伺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趕出了宮,嫁給了貧民為妻。由此,這名賈姓宮女便將皇宮九月九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至民間。三國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鸂書》云:「歲往月末,忽復九月九,九為陽九,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長於久,故以享宴得高會。」由此,重陽有了慶祝的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一個節日。可當時人們不僅沒把重陽節當敬老節對待,相反還視之為恐怖之日。這才有了重陽登高避災、佩戴茱萸辟邪、飲菊花酒驅疾、遠遊健身等節目。

不過,重陽還是古代典籍記載的唯一的婦女「息日」,堪稱古代「三八婦女節」。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據《易經》「日為陽、月為陰,重陽日月並應」記載,男為陽、女為陰,故重陽節也屬女人。唐順宗第21子李綽史料筆記《輦下歲時記》卷三云:「九日宮掖間爭插菊花,民俗尤甚。」古代稱未婚女性為「黃花閨女」也是由重陽的「菊花」而來。唐代女子不僅可像現代潮女一樣「賞菊」,還戴菊,正所謂「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其二,根據干寶《搜神記》卷五「丁姑」而來:「淮南全椒縣有丁新婦者,本丹陽丁氏女,年十六,適全椒謝家。其姑嚴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笞捶不可堪。九月九日,乃自經死。遂有靈向,聞於民間。發言於巫祝曰:『念人家婦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於是丁嫗遂還丹陽。江南人皆呼為丁姑。九月九日,不用作事,咸以為息日也。今所在祠之。」由此,江南一帶每逢重陽節,都讓女子休息一天,有些父母還把嫁出的女兒接回家抹糕、吃糕。

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曰:「九月九日天亮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作三聲。」南宋吳自牧史料筆記《夢梁錄》載:「此日都人店肆,以糖而蒸糕,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禁中合分及貴家相為饋送。」到明清時代,重陽節也是「女兒節」,明劉侗、於奕正地理筆記《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篇記載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詫,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

曹雪芹《紅樓夢》三十八回介紹了賈寶玉與眾釵重陽節遊園賞菊盛況,眾美女紛紛題菊花詩,最後經評比,《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曹雪芹安排眾釵詠菊暗示著她們的命運歸屬。

古代中國講究男尊女卑,女子家庭和社會地位極低,未婚女子拋頭露面都受限制,但重陽節例外,「一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女子不僅可像男人那樣登高,還有「踢毽子」「盪鞦韆」「跳繩子」等專屬娛樂健身項目,更能明目張胆地「郊遊」,正如宋代程大昌《庸錄》卷六所言:「唐曲江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即此袚禊,帟幕雲布,車馬填塞,詞人樂飲歌詩。」由此可見,唐宋以後,提高婦女地位已擺上朝廷、家庭重要議事日程。

趙柒斤

(責編:李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339ff32f6f386a271ce7daaca4279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