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混戰新能源,誰能留在牌桌上丨本刊策劃②

2023-08-11     支點財經

實習生 易涵 攝

新勢力、傳統車企、外資品牌,都在發力。

7月份的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量已超過2000萬輛。

2000萬輛意味著什麼?2020年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500萬輛;2022年2月,這一數字突破1000萬輛。從第一個1000萬輛,到第二個1000萬輛,僅用了1年零5個月。新能源汽車產業按下「加速鍵」。

乘聯會7月10日公布,6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35.1%。

在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中,比亞迪、廣汽埃安、極氪汽車、騰勢汽車、深藍汽車、歐拉汽車位居前十,其中兩大品牌來自比亞迪,三個品牌屬於長城汽車,廣汽、吉利各占一席,傳統陣營勢如破竹;理想以遙遙領先的銷量改寫了「蔚小理」的格局,小鵬憑藉大眾入股再度逆襲,蔚來依靠降價策略,7月銷量突破兩萬。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卷』才剛剛開始,會一直持續下去,現在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才30%多,後面才是更大的發展空間。」

車企的競爭日益白熱化,行業格局不斷被改寫。分析人士說,新能源車企的競爭沒有終局,有的只是下一場。

傳統車企的狂奔

傳統車企起步和反應相對較慢,打開智能電動車市場卻需要很快的反應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能力。

儘管如此,傳統車企在品牌口碑、技術積累和資金儲備等方面仍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傳統車企只要學會了『新勢力』的打法,加上成熟的供應鏈和規模效應,彎道超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奧緯諮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對支點財經記者表示。

縱觀眾多「大象轉身」的傳統車企,起步雖晚,已經迅速站穩腳跟。

乘聯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前十名的榜單上,比亞迪以115.5萬輛穩居第一位,廣汽埃安以20.9萬輛排在第三位。長安汽車、廣汽埃安,銷量分別同比上漲105.6%、103.5%。

廣汽埃安,前身是成立於2017年的廣汽新能源,2020年正式獨立運營。儘管成立時間不長,但表現格外搶眼。主銷車型AION S憑藉高性價比迅速搶占計程車和網約車市場,打開局面。去年10月,廣汽埃安完成182.94億元的A輪融資,創下近年新能源整車行業最大單筆融資。

7月,廣汽埃安以4.5萬輛排名新能源車企銷量第三名,同比增長80%,這已是該品牌連續五個月銷量突破四萬輛。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曾表示,2023年埃安的銷量目標是保證50萬輛、爭取60萬輛。廣汽埃安正在籌划上市,預計最快在2024年完成。

長安汽車的新能源品牌也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上半年銷售13.57輛新能源車,占據市場份額4.4%。

目前,長安汽車旗下共有三個品牌,深藍、阿維塔、長安啟源。其中,深藍推出的S7定位中型SUV,售價14.99萬-20.29萬元;阿維塔由長安汽車、寧德時代和華為聯合打造,定位高端,已推出的轎跑SUV售價在31.99萬-40.99萬元;長安啟源首款車型A07,目前尚未披露售價,消息稱或對標比亞迪漢DM-i、小鵬P7、特斯拉Model 3。

實習生 易涵 攝

上半年,上汽通用五菱儘管漲幅下滑14.9%,但仍以17.71萬的銷量排在第四位;吉利15.06萬輛排在第五位,長城以8.02萬輛排在第8位。

比亞迪是個例外,最早走上新能源汽車這條路。去年4月比亞迪宣布停止燃油車生產,彼時其燃油車銷量占比已不足2%。

作為新能源車市場的王者,比亞迪已經占據新能源車市場37.4%的份額。日前,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車已經正式下線。7月14日,比亞迪公布的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05億-117億元,同比增長192%-225%。

華鑫證券發布的研報曾表示,在電動車的結構相較燃油車更加簡單的技術大背景下,擁有平台化研發積累和規模優勢的傳統車企,從平台開發到車型落地,都能夠做到比新勢力更快、更高效。

業內人士認為,傳統車企有兩條出路,一種是類似於廣汽埃安,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二是傳統車企尤其是面臨淘汰的車企,終將淪為代工廠。

連年虧損的江淮汽車先後為蔚來、大眾代工,大有起死回生之勢,獲得收入的同時積累了技術和經驗,今年還推出了智能電動車品牌「釔為」。

「蔚小理」的廝殺

武漢楚河漢街附近的凱德1818商場一樓,幾乎成了新能源車的集合展廳。特斯拉、蔚來、小鵬、問界、極氪、騰勢、極狐、阿維塔等品牌在此正面交鋒。這種由特斯拉和新勢力車企帶動起來的商超店,打破了傳統4s店的銷售模式,已成為購物中心的常規業態。

實習生 易涵 攝

在最新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前十中,「蔚小理」是唯三入榜的網際網路造車佼佼者。因創立背景有相似之處,哪怕後來有不少新勢力車企入局,「蔚小理」之間的比較還是最為人們津津樂道。如今,「蔚小理」已悄然變成「理蔚小」。

今年上半年最風光的新勢力車企當屬理想。7月,理想以3.41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227.5%,刷新其單月交付記錄。今年前七個月,理想累計銷量17.33萬輛,超過去年全年交付量13.32萬輛,蔚來和小鵬則分別交付7.5萬輛、5.2萬輛。

理想目前共有三款車型在售,分別為L7、L8、L9,均為增程式SUV。理想表示,第三季度,L8和L9的目標是每月交付量破萬,L7挑戰1.5萬輛月交付目標,並在今年四季度挑戰4萬輛的月交付。

曾經的新勢力造車「一哥」蔚來,銷量在4月和5月連續低於一萬輛。蔚來董事長李斌4月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如果接下來每個月還是1萬輛的銷量,我和秦力洪都要找工作去了。」

5月底,蔚來全新ES6上市,6月,旅行版車型ET5T上市。6月12日,蔚來宣布調整:全系新車降價3萬,起售價最低:降至22.8萬元。蔚來銷量終於迎來爬坡,6月銷量突破1萬,7月蔚來銷量破2萬輛。

去年9月,小鵬發布的新車G9翻車後,銷售節節失利。好在今年G6上市前收穫了3.5萬個訂單,這一被認為是小鵬用來打「翻身仗」的車型上市後賣得不錯。

位於光谷K11的小鵬體驗店銷售人員對支點財經記者說,周末試駕需要排隊,主要車型就是G6,轉化率(看轉化為買)是以前的兩倍。

「G6對於小鵬的意義,就像iPhone 4對於蘋果,它代表小鵬汽車對於下一代智能電動車的思考,」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這樣說。

受益於G6的利好,6月1日以來,小鵬股價由最低30.3港元/股上漲超過100%。

張君毅認為,新勢力車企的競爭環境更加惡劣,但還沒有到生死存亡的關頭,理想銷量暫時居前,蔚來和小鵬仍有競爭力。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小鵬手上有充足的現金,甚至可以繼續融資,總體風險較小。

今年一季度末,小鵬在手現金超340億元,更大的利好是大眾向其投資50億元,共同開發電動汽車。蔚來的現金儲備為378億元,加上此前從阿布達比一投資機構融來的超70億元,資金可謂充裕。

「蔚小理」的競爭還未結束,新勢力車企玩家中的後來者紛紛崛起。其中哪吒、零跑虎視眈眈,6月,分別以1.3萬輛和1.09萬輛的銷量排名第9、10位,領先蔚來和小鵬。哪吒上半年累計銷量5.54萬輛,排名第9位。

外資取長補短

儘管部分新勢力車企邁入了階段性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國內的傳統車企如比亞迪、廣汽等競爭優勢不斷擴大,面對市場更加從容,但競爭仍然激烈,不容絲毫懈怠。

在汽車行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的外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革命中反而成了落後者。早在2013年就造出量產電動車i3的寶馬,至今沒有打造純電平台,保守選擇了「油改電」路線;豐田在造電動車上一直舉棋不定,發展緩慢。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企業中,只有寶馬、大眾、奔馳三家外資車企。

造車百年的傳統汽車品牌不會坐以待斃。外資車企目前正在加速布局。

通用汽車計劃在2020-2025年間向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投資超過350億美元。福特汽車承諾,到2026年,將在電動車上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實現全球電動車產能200萬輛的目標,到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占比50%。

本田也宣布將加速其電動汽車產品線的開發,計劃到2030年至少投資400億美元,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占總銷量的40%。在全球範圍內,本田計劃在2030年前推出30款電動汽車。就連歐洲豪華跑車品牌蘭博基尼也宣布將停產燃油車。

中國歷經了多年的「市場換技術」,眼下,很多外資車企開始反向向中國車企取經,尤其在軟體技術方面。例如奧迪與上汽合作,共同研發電動車平台,以縮短車型研發時間。大眾汽車斥資7億美元入股小鵬汽車,共同開發兩款B級電動汽車車型,並在電動車平台、軟體技術和供應鏈等多個領域探索合作可能。

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的競爭更加激烈。

那麼,要想在這場競爭中取勝,關鍵靠什麼?張翔認為,新能源車企競爭的核心是創新,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創新的企業會出局。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對支點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汽車從交通工具轉變為生活空間,除了滿足基本的運輸功能外,還需要創新性的個性化體驗,擁抱智能網聯,用軟體定義汽車,實現千人千面的功能,「獨特、一眼難忘,能體現個性化的張揚」,這樣的車企才有機會在競爭中存活。

張君毅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在供應鏈、研發方面越來越精益化,對車企的上下游成本控制能力、研發能力、用戶運營能力以及國際化業務的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車企不能做好這些方面的管理,就有被淘汰或者掉隊的風險。

記者丨王文華 張帆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284fe51999840a32b6af3dd4968b8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