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微軟想玩「硬」的 | 鈦媒體焦點

2024-05-21   鈦媒體APP

去年9月,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首次提出了AI PC的概念,但直到今天,大眾對AI PC無論是認知度還是感知度都比較低。鈦媒體APP認為,這背後的原因離不開一直以來PC軟體與硬體拆分認知的概念基礎。

提到PC,可能一部人想到是一台主機、筆記本,也有一些人會想到熟悉的Windows、Mac OS操作介面。而「AI PC」則有所不同,因為AI功能的實現更多強調的是軟硬體的協同配合,並且在缺乏殺手級應用的當下,PC往往是硬體先準備好承接AI功能,但用戶卻苦於無法發揮出它的實力。

因為AI功能從產品滲透至實際應用場景的工作,實際上是由底層具體的某個應用亦或是系統實現的。Windows系統作為充當連接的工具,微軟成為了把握先發優勢的角色,但在AI領域,它顯然已經落後於谷歌和OpenAI,無論是在應用部署、應用生態亦或是面向用戶或者開發者層面,微軟都需要不斷追趕。

決勝AI PC,微軟投了 高通一票

微軟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今年1月,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宣布,2024年將是人工智慧成為「每台個人電腦不可或缺部分」的一年。

近期,微軟又宣布將召開Build開發者大會。在已經舉行舉辦的前瞻活動中,其推出了一項Windows 11的全新功能——Recall。Recall可以幫助記錄用戶在電腦上做過的事情,包括在線會議內容、訪問過的網站、看過的圖片,並讓用戶以自然語言能夠檢索看過聽過的內容和具體時間節點。

微軟還將在Build開發者大會上舉辦「AI Everywhere」等分論壇,具體探討AI模型如何在雲端運行,以及端側生成式AI的加速部署等話題。「Azure AI Studio」論壇則將聚焦於開發者如何創建他們自己的Copilot聊天機器人,這可能與谷歌和OpenAI在Gemini和ChatGPT上所做的類似。

值得注意的是,在AI硬體的較量上,此前微軟也一直處於落後地位,雖然AI PC上運行的依然是Windows系統,並且微軟已在其必應搜尋引擎以及最新版的系統中集成了CopilotAI助手。

最新版本的Office軟體中也提供了AI功能作為增值服務的一部分,但與眾多推出AI PC終端的廠商以及同賽道的競爭對手谷歌相比,微軟確實還缺乏AI時代的硬體基礎。

如今,微軟終於「硬」起來了。5月21日凌晨,微軟推出了新款Surface Pro,它可以看作是微軟在AI時代的硬體開端,而且令人意外的是,新款Surface Pro搭載了高通處理器。同期微軟也發布了全新的Surface Laptop,兩者被微軟並稱為「Copilot+PC」。

性能方面,兩款產品分別採用了高通的驍龍X Elite和驍龍X Plus處理器,前者採用4nm製程工藝,CPU部分採用自研的Oryon內核。其中包含12顆主頻為3.8GHz的Oryon CPU大核,支持雙核睿頻至4.3GHz,緩存總數為42MB,同時集成了高通的Adreno GPU和Hexagon NPU,GPU算力為4.6 TFLOPs、NPU算力為45 TOPs。

驍龍X Plus和驍龍X Elite一樣,採用4nm的製程工藝,但在CPU、GPU規格上有所不同。CPU部分,驍龍X Plus採用10顆Oryon核心,最高主頻為3.4GHz,總緩存為42MB。GPU性能上,驍龍X Plus算力為3.8TFLOPS,不過兩者在端側AI應用的表現估計會非常接近,因為NPU算力同為45TOPS。

其他硬體方面,全新Surface Pro支持連接三台4K顯示器,帶有兩個USB 4接口,螢幕尺寸為13英寸,可選OLED螢幕,全系列支持120Hz顯示刷新率以及Wi-Fi 7網絡,同時用戶也可以選擇5G版本,

其採用的超廣角前置攝像頭配合由AI驅動的Windows相關功能,可以提供自動取景功能,即使用戶在屋內四處走動也能讓其始終保持在畫面中心位置。 1000 萬像素後置鏡頭支持自動對焦和4K視頻拍攝。

Surface Laptop則擁有PixelSense觸控顯示屏,支持120Hz刷新率、HDR 技術、Dolby Vision IQ和自適應色彩技術,提供兩種螢幕尺寸:13.8英寸、15英寸。

微軟表示,其已經為高通處理器優化了應用程式,與 Surface Pro 9 5G版相比,新型Prism模擬引擎的性能提升了兩倍,數據處理效率最高能快到90%。全新Surface Pro和Surface Laptop上,Adobe Creative Cloud、Microsoft 365和Chrome等應用程式能夠給人帶來更快速、更及時的響應和使用體驗。

不過對此也不能盲目樂觀,儘管微軟下台力挺ARM架構產品,此前蘋果M系列晶片在MacBook上的續航、性能表現也十分驚艷。但縱觀目前PC市場的現狀,X86架構的晶片依然是絕對主力。根據Canalys的數據,特爾仍然控制著78%的PC晶片市場份額,AMD緊隨其後,占據13%的份額。

構建應用生態,微軟這次認真了

在AI功能方面,無論是英特爾還是蘋果,也都虎視眈眈。目前,AMD也已經將其放入日程當中,英特爾曾表示,內置NPU單元的晶片能夠實現「實時語言翻譯、自動推理和增強遊戲環境」等功能。

蘋果雖然多年來一直使用NPU,但在最近推出的M4晶片中則將NPU作為了重要賣點,等到下半年更新MacBook時,預計也將會帶來面向PC的AI功能。

鈦媒體APP注意到,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其中一個會議主題便是「下一代基於ARM的Windows」,可能涉及Windows如何在高通晶片上運行,以及新系統會提供哪些不同於英特爾和AMD晶片運行版本的優勢。

應用生態方面,薩蒂亞·納德拉在Build開發者大會中強調了AI在未來開發中的重要性,並介紹了如何利用AI提高業務生產力、利用微軟雲平台構建安全且負責任的AI解決方案等。

其中包括Visual Studio 17.10的新功能,例如GitHub Copilot的增強應用,特別是在生成式AI方面的進展。開發者還可以通過定製和插件來擴展Microsoft Copilot,Dev Box也可以成為提高開發者生產力的工具。

微軟也同步推出了多個新應用和服務的預覽,官方對Azure AI模型和服務在簡化和加速開發過程方面進行了演示並詳細講解了Azure在數據處理、機器學習和大規模計算中的最新功能和改進。此外還包括如何在Windows上使用AI工具開發更智能的應用,以及通過大語言模型(LLM)提升用戶體驗等等。

對微軟來說,如今面臨的情況可以說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一方面,作為OpenAI的主要投資者之一,它本應能夠最快享受到AI時代帶來的產業賦能和行業紅利。另一方面,手握10億Windows用戶讓其擁有將AI能力變現的垂直通道。不過很顯然,微軟在AI領域的前進腳步太慢了,使其在新一輪競賽中未能獲得預想中的優勢。

此次微軟從軟體到硬體層面的全面轉向AI,甚至願意主動放棄成熟的X86架構晶片生態投向ARM的懷抱,也能看出微軟想要在AI時代重新確立自身的領導地位,至於能否「後發先至」?估計市場很快就會給到答案。(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作者/鄧劍雲 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