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大同訊 十月的山西大同已是滿目金黃的時節,秋風送來涼爽,但這座古都的文旅熱度卻絲毫不減。
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大多場景取自山西,它的「爆火」讓不少觀眾開始嚮往一場跟著悟空游山西的旅行。而雲岡石窟,是必到之站。
10月12日,記者隨行2024年全國數字鄉村創新大賽採風活動來到這座千年石窟,探究文化遺產保護緣何出現在數字化命題中。
【文旅熱】年輕人借位拍照與大佛「擊掌」
遊客打卡走紅的「擊掌」大佛
和大佛隔空「擊掌」,是當下年輕人打卡雲岡石窟最熱門的方式。
「微笑在雲岡無處不在,這也是年輕人喜歡和佛像互動的原因之一。」雲岡研究院講解員高亦欣說道,面部的塑造最能體現人的精神狀態和情感依附,也最能反映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氣質特徵。「雲岡早期洞窟大佛的微笑偏神性,微笑中充滿了拓跋鮮卑民族英雄式的自信和驕傲,相比大佛的微笑,菩薩造像的笑又更加濃烈。」
第20窟露天大佛
豐腴的臉龐、挺立的額鼻、微笑的嘴角……第20窟露天大佛身姿挺拔,目光悠遠堅定,嘴角微微上揚,既威嚴霸氣又以微笑為橋樑拉近了與觀者的距離。走在景區,看到不少遊客駐足與大佛互動合影。
「雲岡洞窟造像豐富多彩,無論是洞窟形制還是造像內容,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特點,微笑形式也自由和浪漫起來,充滿生活氣息,極具感染力。」高亦欣介紹道,雲岡石窟是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北魏史書,一條通往盛唐的路。1500多年前,北魏皇室主持營造的這座大型佛教石窟寺,不僅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還展現了吞吐萬匯、兼納遠近的氣魄。
遊客舉起手機記錄石窟之美
「可以看到,有些佛像的頭髮絲根根分明,衣服上的褶皺也是細緻入微。」高亦欣稱,對雲岡石窟的喜愛,也是追求一種自信、永恆的美。
在這自東迄西約1公里的山崖上,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各類佛教人物造像59000餘尊……佛學浪漫的內容、至善的境界以靜穆唯美的雕塑形式呈現出來,是雲岡石窟歷經千年不會產生審美疲勞的原因所在。
【數字化】科技助力石窟「青春永駐」
從創意打卡照到深度研學游,歷經多年修繕保護的雲岡石窟,展示著開放、包容、融合、自信、創新。然而,現在的遊客也許很難想像,這座瑰麗無比的藝術殿堂,在過去是另一副模樣。
作為石窟藝術的瑰寶,雲岡石窟該如何保存得更為長久?答案是數字化。
採集信息數據、製作洞窟的可移動3D列印複製版本……在保護好石窟本體文物的同時,為實現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是必經之路。
「雲岡石窟以洞窟數字化為基礎,對典型洞窟數字化建模與三維信息系統構建項目、數字化採集項目等先後實施完成。」據介紹,雲岡石窟的分體3D列印、積木式安裝開創了超大體量文物等大比例複製的世界先例,目前,雲岡研究院與高校合作,利用3D列印技術,已成功完成對第三、第十二、第十八窟的等比例複製;第十二窟實現了可拆裝和運輸,可以實現在外地展出。
科技賦能文物保護的成果還不止於此。在雲岡石窟最著名的第20窟露天大佛西側,有一座在北魏時期就已經坍塌的立佛。為了重現佛像原貌,雲岡研究院的科研團隊依據在石窟周圍考古發掘出的130塊殘石,利用AI技術進行拼接重組。並通過虛擬復原,讓第20窟西立佛在數字世界裡得以重新矗立,原本殘缺的石窟也重現了昔日的恢宏。
當下,「文物醫生」們正通過他們的專業技術和不懈努力,讓原本不可移動的石窟藝術「活起來」「動起來」。
【新高光】讓大眾近距離感受藝術的永恆
「石窟千年猶自在,人事幾度到來歸。」在數字科技的加持下,1500餘歲的龍門石窟,也迎來了又一輪「高光時刻」。
作為雲岡石窟的姊妹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也將數字化保護作為「重頭戲」。
洛陽龍門石窟
2021年起,龍門石窟研究院將三維數位技術運用於流散文物的尋探確定原位、虛擬復位研究展示中,根據流散文物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式進行復位復原研究展示,由此開啟龍門石窟流散文物「數字化回歸」的新路徑。
截至目前,研究人員已相繼完成火頂洞菩薩頭像等三件流失海外回歸文物、奉先寺北壁佛首等四件數字化回歸文物與石窟殘存造像的「身首合一」,並通過3D列印進行復位展示。
事實上,不止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中的莫高窟(甘肅敦煌)、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亦是如此,通過數字復原技術讓文物「穿越」千年,也讓原本矗立千年的文物再現開鑿伊始的美,讓大眾有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和感受的機會。(董蕾)
原標題:數字繪就鄉村新畫卷丨文化遺產走上「雲端」,數字化讓千年石窟「青春永駐」
(責編:劉_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