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人考:楊炎正(7)

2023-06-28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宋詞人考:楊炎正(7)

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史丹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編者按:

本文是鍾振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宋詞人年譜、行實考》(項目批准號17ZDA255)的階段性成果。

宋詞人考:楊炎正(7)

水調歌頭

[宋]楊炎正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華。半生湖海,誰念今日老還家。獨把瓦盆盛酒,自與漁樵分席,說尹政聲佳。竹馬望塵去,倦客亦隨車。〇聽薰風,清曉角,韻梅花。人家十萬,說盡炎熱與咨嗟。只恐棠陰未滿,已有楓宸趣召,歸路不容遮。回首江邊柳,空著舊棲鴉。

楊炎正,南宋知名詞人,與辛棄疾有交遊。但《宋史》及清·陸心源《宋史翼》都未為立傳。《全宋詞》楊炎正小傳較簡略,於其事跡未能盡備。特予輯補。

楊炎正,號西樵。吉州吉水縣人,宋南渡初忠臣楊邦乂之孫。寧宗慶元二年至五年四月前,道州寧遠縣主簿。五年四月前至七月,荊湖南路安撫使司幕職官。同年八月前,待除主管尚書省某部架閣文字。十月,待除令被論寢罷。嘉定三年八月前,已任大理寺司直。八月被劾,與在外差遣,權通判靜江府。嘉定七年六月前,知藤州。是年六月被劾罷,與宮觀。嘉定十年六月,已知瓊州。

嘉定十二年(1219)十二月,鐫一秩。卒年在此後,得年七十五以上。

宋·劉克莊《後村集》卷四四《玉牒初草·皇宋寧宗皇帝嘉定十二年》曰:十二月丁亥,臣僚奏:前知瓊州楊炎正大言無實,激成黎人之變;知貴州陳士廉專事欺誕,妖寇跳梁,副吏何彬為賊謀主而不能察。詔炎正、士廉各鐫一秩,罷之。

按,據此可知,楊炎正卸瓊州任北歸後,似又擔任過新的差遣。所謂「鐫一秩」,即寄祿官階降一等。「罷之」,則指罷去現任差遣。因為這是對其前一差遣任期內所犯過失的追究性處罰,故稱「前知瓊州楊炎正」。倘若他此時並未擔任新的差遣,也就無差遣可「罷」了。

楊炎正生平諸事跡的紀年,以劉克莊的這條記載為最晚。嘉定十二年(1219)十二月,他還健在。雖然其卒年不詳,但其為「慶元二年丙辰(1196)鄒應龍榜」進士(見清·陶成等《江西通志》卷五〇《選舉》二《宋》),時年五十二(見楊萬里《誠齋集》卷一一五《詩話》),則其生於紹興十五年(1145),是可考實的。兩相比對,其得年當在七十五歲以上。

不過這裡又萌生出一個問題:按照宋代的制度,在職官員的年齡,以七十歲為極限。怎麼楊炎正到了七十五歲還未「致仕」(退休)呢?

竊以為,最大的可能性是,為了晚一些退休,多拿幾年俸祿,他在考進士的時候,往少里申報了自己的年齡。這種情況,科舉時代,所在多有,司空見慣,並不奇怪。

楊萬里《誠齋集》卷六七《與材翁弟書》曰:自丙午之秋,濟翁自吉州入京,是時某為都司。濟翁欲求作親弟牒試,某不敢欺君,以疏族為親弟。濟翁大怨。一忤也。戊午之春,濟翁又來求以假稱外人,面不相識,而以十科薦。某不敢欺君,以族人為外人。濟翁又大怨。二忤也。

在寫給楊炎正胞弟楊夢信(字才翁)的這封書信中,楊萬里就舉出楊炎正為了能早日躋身仕途,就曾兩次求他幫忙,弄虛作假。可見,楊炎正並不是個循規蹈矩的老實人,「竄改戶口」的事,他是做得出來的。當然,他這樣做也未必就完全是為了謀取私利,或許也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多為國家做幾年貢獻。但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又當別論。

尚著有《寧武志》。

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卷四《利州碑記》曰:圖經《寧武志》,鄒鄉序,楊炎正編。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九六《著作記》六《地理志部》曰:《寧武志》,今廣元縣。鄒卿序,楊炎正編。

按,這部地方志的作序者,究竟名「鄉」(繁體字作「鄉」)還是名「卿」,尚待考證;但編者為楊炎正,卻沒有爭議。

「寧武」,即利州,今四川廣元市一帶。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卷一八四《利州路·利州·州沿革》曰:「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寧武軍節度。」可知「利州」是該地區當時的行政區劃名稱,而「寧武」則是軍事區劃名號。

楊炎正既編有利州地方志,似應在利州任過差遣。但在什麼時段,所任差遣名目是什麼,由於文獻闕如,一時難以考清楚了。

作者/鍾振振 編輯/馮 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046a4c668e9384a8b9711699a57f5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