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出一趟差,叫了一部計程車載我去機場,5分鐘,司機就到了。
我一看,天哪,是個女司機!
40歲左右,黝黑而略顯滄桑的臉,朝我一笑,卻露出一排白白的牙齒,一看就知道是個勤快人。
我一上車就按慣例跟她嘮嗑起來:師傅,一個月賺多少錢啊?
哎喲喂,我這個開場白估計也是用多了,第一次遇上對手。
女師傅嘴一咧:「我開出租就是看看市場行情,不在乎賺多少錢。我有3個商鋪兩套房子,收租就夠我生活。」
我嘴巴張成了O型,一個開出租的師傅資產比小白領還多,稍稍盤算一下也有小2000萬了。
我相信,多少人996一輩子都賺不到這麼多錢。
看到我驚訝的表情,師傅很愉快地開啟了話癆模式,把她這些年來看房子、買房子、再轉戰商鋪的經歷一一道來。
我才發現,高手都在民間哪,這其貌不揚的計程車女司機,可以說是生財有道的隱世高人。
買房的贏家,
原來懂點經濟學
這個爽朗的女師傅姓王,王者歸來的王。
父母是老廣州,給她留了一套房子,就是老荔灣那種又舊又黑、隨時準備著搖一搖就要掉幾塊磚那種老房子。
於是在03年那會當口,也就是歷史上能看到3000元房價的那段時期,把老房子賣了,換成新的電梯樓。
我問她,「那麼多老廣州,忠貞堅定地承接著祖上的物業,打死也不賣。怎麼你就賣了?」
她極度乾脆地說:
理由很簡單,老房子放3個月也租不出去,新房子放1小時就租出去了。
說真的,祖上的人再念舊,也不想自己的房子倒掉壓到人,更不想自己的子子孫孫熬窮。
她這話話糙理不糙。絕對是真理。
在現錢和對先人的回憶之間,她選擇錢。這不是利慾薰心,只是經濟上當一回理性人。
但王姐最厲害的地方,並不是以新換舊,而是是把新房子抵押出去,拿到一筆錢做小生意。兩年下來,賺到了第二筆首付,趕緊又買了一套。
你想想,2005年那會買的房,現在都成了什麼價位了。翻10倍是最保守的猜測。
而買第二套的時候,她放棄了老荔灣的廣州情節,直接跑到當時還是「農村一樣的CBD」的珠江新城買了一套。
你別說,當時就有在珠江新城買房的勇氣,一定不是梁靜茹給的。
我問她:是怎麼考慮到珠江新城的,難道一早就猜到它今天貴到懷疑人生的房價?
她黑白分明的眼睛裡帶著一絲自豪:
當時是老公先開始做計程車的。
他發現,以前上班早高峰,大家都往越秀區環市路走。
後來大家漸漸地都往東走了,越走越東,天河城遲早成為新的市中心,於是我就下決心到那邊買了。
當時啊,珠江新城已經是8字頭的價格,其他片區不過是5字頭,但是考慮到未來的升值,一咬牙,借錢貸款一起上,還是買了。
別看王姐就是個出租師傅,她的思維並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
這種思維叫供需思維。
現在很多人買房,尤其是上一輩人考慮房子的方位,初衷的順序大概是這樣的:
離原居住地近>>離親人(父母子女)近>>離單位近>>買得便宜>>戶型、交通、朝向諸如此類的……
估計沒幾個人考慮到「供需」這兩個字。
但是,這兩個字卻是買房這件事的頭等要訣。
供需決定了未來的增值空間,決定了再出手的容易程度,更決定了未來10年租金的高低。
面對這個幾乎早我10年就懂得供需和理性人思維的姐姐,我想經濟學家薛兆豐教授也會給她一個大拇指吧!
買商鋪不踩雷,
無非是做最足的準備
買房賺了第一桶金,王姐特別爽,於是開出租和做小生意賺到的錢繼續想投到樓市。
但是不久之後她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這個房子的租售比真的非常非常低。
房價不斷在漲,但是租金的速度就像龜兔賽跑的烏龜。漲幅那個慢!
當時她掐指一算,房租一年4萬多,租售比一年還不到3%,當然日子越長就越低,因為珠江新城已經漲成了天價。
她開始留意起廣州東圃一帶的商鋪。
當時東圃一帶可以說是第二個「有潛力的農村」,那邊的小區基本上都是南向望江,道路通暢不堵車,關鍵還是一溜科技園碼農們喜愛的聚居地。
當時她聽中介說,那邊的商鋪一年的租售比甚至可以達到8%左右,還沒考慮增值。
哇,那麼高,轉戰商鋪的小心肝撲通地跳了一下。
王姐有個讓我特別佩服的地方,就是:不管別人怎麼說,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結果。
相信要是讀了大學,一定是讀跟我一樣的做實驗的學科。
她一邊開車一邊津津有味地回憶:那陣子,她帶上計算器,紙和筆,跑到東圃一個個小區和步行街物色商鋪。
怎麼個物色法呢?
數人。
- 每天早上到晚上,經過這條街某個商鋪的有多少人,
- 經過這個商鋪買東西的有多少人,
- 這大街上哪個商鋪最多人駐足,
- 哪個類型的商鋪最受歡迎……
此外,她還會數一下周邊方圓3公里以內的小學數量,數一下街上帶小孩的人數是多少。
孩子是第一生產力,給孩子花錢的大人最大方,孩子多的區域什麼鋪都能開。
數完一個月下來,她基本上心中有數。
於是,拿著老房子的收益,她買了三個商鋪,下手一次比一次准。
現在房產加商鋪月租金5萬多,足夠她一家人生活,開出租還真的只不過在「看看市場行情」。
我最近翻看很多房地產大V的文章,很多人都會妖魔化商鋪這樣東西。似乎一旦買個商鋪,就是虎口裡的羊,任人宰割。
舉個例子,「臨街旺鋪」 的定義好多人捉摸不透。
苦口婆心的大V們會告訴你:
如果你認為只是對著一條馬路那就大錯特錯;
對著什麼樣的馬路;
馬路上走過的人有多少;
馬路入口第幾個鋪位都有嚴重的講究……云云。
反正意思就是,你要是買商鋪,一不小心就踩在地雷上。
但是王姐聽了之後卻不以為然,她一言以蔽之:
做最壞的打算,做最足的準備,那就基本不會踩雷,或者踩雷了也會坦然止損。
好吧,這一次我也要給她點一個大大的贊——勞動人民最光榮,不是吹的。
和財富接近的捷徑,
是擁抱變化
故事的最後,我終於問出一個從上車開始就有的疑問:
王姐,你這「看看市場行情」,到底在看什麼行情?(難道不是應該打開手機上網看行情嗎?)
王姐擺出一副「哎喲小白,你這就不懂了」的表情頓了一頓:
我在看你們年輕人都在關心什麼啊。
比如說,現在大家都在網上叫車,在網上叫外賣,在網上試衣服,據說還能在網上買菜……我有把商鋪賣掉的打算了。畢竟大家都不逛街了,商鋪就租不出去。
但是,據說這幾年馬雲的盒馬生鮮開起來了,甚至能影響附近小區的房價,我在想,是不是該買一些盒馬生鮮附近的房子囤一囤……
嗯,當我聽到「囤一囤」三個字的時候,略有一點挫敗感。
想想就覺得有點無地自容。
咱們自媒體人,大喊一句「某某的助理月薪5萬」,都已經足以做一個亮眼的標題黨。
甚至覺得那個月薪5萬的人物,已經是身披彩霞,腳踏祥雲,bling bling發亮的神人。
現在人家女師傅,不工作也能月入5萬,不裝不端不傲嬌,默默低調地開著出租,而且開口就是把房子「囤一囤」。
從第一步賣老房子開始,王姐就走上了每一天都在觀察變化的路。也許說出來也乏善可陳,但是卻真正的睿智而有效。
說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道理,只是細碎嚴謹的洞察、說干就乾的野心。
而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無非是因為空有一腔慾望,最終只跟焦慮作伴。
我們這些凡人,也許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對世界的蛻變,解讀能力不夠。
而人和財富接近的捷徑,永遠都是用肉身擁抱變化,用一雙清明的眼睛,看世界,看人心。
-END-
作者簡介:
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她是: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掌管2億資產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成長類百萬閱讀文章作者
寫接地氣的文字,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