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朋友給我發消息:
他的手機密碼從來不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也不會讓我知道,談戀愛難道不該彼此坦誠嗎?
這讓我想到了微博的一個話題:
戀人之間應不應該保持點距離?
就是現在的人談戀愛都覺得,愛一個人就應該是坦誠相待,坦誠好像逐漸成為一種愛不愛的評判標準。
對此我也問了幾位比較典型的粉絲和朋友。
01
女,28歲,應該坦誠
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信任是最基本的,但是這份信任感一定是來源於坦誠相待的。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各自的生活事情完全分開,也不將自己的任何情緒告訴給對方,這樣的愛情哪裡還會像是戀愛?
我覺得選擇去談一段戀愛就應該做好了兩個人親密的準備,如果戀愛之後兩個人還要保持距離的話,劈腿出軌的機率應該會變得更大吧。
有多少女孩子,就是因為給了對方太多的自由和空間,才會在被背叛很久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才是那個自以為是的笑話。
所以我覺得,兩個人既然決定要在一起,就應該沒有秘密,坦誠相待。
其實現在很多情侶的相處模式就是這樣,互相知道對方的手機密碼,掩飾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偷偷看幾眼微信的聊天記錄,比起群居生活,更享受二人世界。
他們會覺得。對跟自己親密的人還有所保留,只能說明沒有那麼真心。
在他們的眼中,如果有一個人想要和你有未來,一定會把最完全、最真實的自己展示給你。
02
女,26歲,距離產生美
我以前是那種特別黏人的女生,和男友談戀愛的時候,我幾乎捨棄了我的社交圈。
和他住在一起之後,除了工作,我的生活里完全就只剩下他。
可能是由於性格的原因,我挺享受和他在一起的那種親密無間感的。結結果沒想到他跟我提了分手,理由是我們的關係太近了,讓他覺得透不過氣。
他是一個還挺愛自由、比較隨心的一個人,他告訴我戀愛之後,每次同事或者朋友約他吃飯,他都需要考慮到我所以哪也去不了。
他說我管他太多,大到工作家人,小到吃飯穿衣,所以這種感覺逐漸讓他失去自己的生活。
後來我們討論之後,我暫時先搬了出去,我開始重新有自己的生活,不再一心撲在我和他的關係上,結果反而變得更好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距離產生美吧。
情侶同居現在是一個特別普遍的現象,但其實有很多情侶分手,也是從同居開始的。
當你們幾天見一面的時候,會覺得特別珍惜短暫的相處時光,可是當你們每天睜眼閉眼都是同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變得不同。
你發現那個每次見你都收拾的乾淨利落的人,在家卻襪子衣服到處亂丟,你發現那個每次見你都有著精緻妝容的她,在家是穿著睡衣,蓬頭垢面的模樣。
不得不承認,同居真的能夠展現出很多真實的東西。
所以陸琪老師也說過,結婚之前一定要有一段試婚期。
03
女,29歲,距離維繫新鮮感
戀人之間保持距離真的太重要了,沒有距離很容易將一段感情扼殺在搖籃里。
我的上一段戀愛就是這樣,談了大概三年的時間,我原以為我們會結婚,沒想到等來的是分手。
他說和我在一起的生活,是那種一眼就是預料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的類型。我們永遠會說那幾句話、做那幾件事、去那幾個地方,沒有任何的意外和特別。
他說他真的太過於了解我,以致於他覺得我在他面前就像是完全透明的狀態,一眼就能夠看穿所有。
我以為兩個人在一起就應該是親密無間的,才能達到一種默契。卻沒有想過這樣的親密和默契,在他看來已經漸漸變成了無趣和乏味。
所以我常常在後悔,如果重新來一次,我一定不會將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現給他。
我們總以為最好的親密關係,就是所謂的親密無間,卻沒想過你們的無所保留會讓彼此的新鮮感和神秘感消失殆盡。
也許你可以讓一個人短時間地愛上你,也可以讓一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你著迷,可是愛情要長久的保鮮,是需要神秘感的。
聰明的女人,是一本讓男人永遠都讀不完的書。
04
我看到過一個形容:
我們所在的地球,距離太陽大概1.5億公里。專家分析,倘若這個距離再接近1%,地球就會變成火焰山;如果距離再遠3%,地球就會成為廣寒宮。
所以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所有生命得以存活的最恰當的距離。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保持一個恰到好處的距離,才是一段關係得以長久的保證。
有人說,愛一個人就想要離他近一點,恨不得將自己的所有都給對方。
但是也許對於對方而言,這樣的愛未免太過沉重,甚至無法呼吸。並且有些人還會厭倦這樣的陪伴,丟掉了新鮮感。
就好像有些女人辭去工作,心甘情願當一個家庭主婦,她沒有自己的其他圈子,而是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家庭。
可丈夫偏偏不領情,嫌棄她不獨立、不修邊幅。
因為在你們的親密關係中,你完全沒有了屬於自己的任何空間,你的空間滿滿的都是他。
蔡康永說過一句話:
過於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再親密的人,也不能沒有自己的空間。其實朋友之間尚且如此,戀人夫妻更需要距離。
因為兩個每天都要朝夕相對的人,一旦完全沒有了距離,那麼這段關係就只剩下新鮮感的褪去。
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才是兩個人關係得以長久的保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hKJjXgBrsvY2_Uu5d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