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這樣美如畫的農村回遷房,我願意一輩子住在村莊

2019-08-03     藝非凡

白牆黛瓦,淡墨輕嵐,舊時尋常巷陌間,綠水輕舟已惘然。這是吳冠中筆下的舊時江南。



可惜當今中國城鄉差距拉大,為了改善居住與生活環境,人們爭相擠進大城市,村莊民居自然年久失修、蕭條沒落。

場口鎮東梓關這個坐落在富春江邊的古村落,過去雖是富陽往杭州的水路必經之地,如今卻因陸路交通發達,水運蕭條,村莊沒落,為謀生計,年輕人相繼「出走」,更進一步加劇了村莊衰落的現實。

等到村民賺了錢,陸續回村打算重建老宅,村裡卻要統一規劃安置,不允許自行改動老宅。

這一「耽擱」就是近10年時間,直到建築設計師孟凡浩在微博放出東梓關村的一組照片,人們徹底被驚艷。



吳冠中筆下的水墨江南,就這樣如童話般走進了現實。


看似江南水鄉的風貌卻又充滿著現代氣質,這不禁讓眾多網友好奇發問:這是別墅還是民宿?

建築師的回答卻令人震驚:這既不是別墅,更不是民宿,僅僅是農民的回遷安置房。

原來隨著保護歷史文化古村落的推進,一批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被確權回購收儲,統一代建46戶安置房。

村民只需補與原來住房的面積差,每平1376元。

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他們找到了以設計師孟凡浩為首的建築設計團隊。

但這卻讓設計師犯了難,之前一直以高端豪宅設計見長的團隊,如何應對一批農民回遷安置房?

為了搞清楚村民的訴求,他們與村民開了3次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最後才得出要如何設計的結論。

「其實村民的眼光,也不是說房子有多漂亮,美學上有多好,它不是的。

第一,你這房子實惠,性價比高;第二個就是功能設置一定要符合他的生活方式,不能說你弄的又是咖啡廳,又是紅酒吧,這跟他的生活就脫離了···」

在走訪調研中,設計團隊還發現:多數農民還保留著在院中洗衣服,用土灶做飯的生活方式。

團隊因此決定用設計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將建築師的想法強加於使用者。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創造適合他們的飲食起居空間,比什麼都重要!

從農民的真實需求出發,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採集信息,再結合各戶的年齡結構,找出村民的共性需求,最後遵循當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進入」的習俗。

前院開敞,內院靜謐,後院私密,一個「公共-半公共-私密」的空間序列由此確立。

同時還兼顧村民對自宅「獨立性」的需求,戶與戶之間完全獨立,不共用一堵牆,間距在1.6—3.2米之間不等。

在滿足了基本的需求後,建築師孟凡浩才考慮如何讓這古村既保留江南民居的神韻,又體現出現代的美感和創意,他第一個想到了畫家吳冠中。

色調是白牆綠瓦,中間有一些灰色系的磚,都是老色調的基底給我們的感覺。

壓頂的線條,像極了吳冠中的畫,都很抽象,沒有具象的符號。

但你一看它就是江南的,因為屋頂這種曲線、線條,才能勾勒出江南的俊秀。

在虛實關係的營造上,外牆以實面為主,朝向院落的介面以半虛及玻璃為主,既保證了採光需要,又能形成內向感。

實牆上的方窗與延續進每家每戶的木質感格柵,在虛實之間完成了對「外實內虛」這一傳統建築介面特質的現代轉換。

為了喚醒村民的記憶,設計團隊還特意在村落中心遷移了一幢老房子,作為鄉村圖書館。

而且還在村口設計了一個公共敞開的村民活動中心,用於鄉村展覽及交流活動,希望未來這裡出現動靜皆有,老少皆宜,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成為整個村落的活力源。

從設計到竣工,整整兩年時間,曲折艱辛,失控中的堅持,只有設計團隊知道。

但也正是這樣的堅持,為嶄新形象的東梓關村帶來了新的機遇,一到周末,城裡的人就會特意跑來,看這些村裡的房子。

既有自然資源,又有歷史文化資源,這些新造的房子,讓村裡的人氣慢慢火了。


在全國第二批田園建築優秀實例名單中,場口鎮東梓關村杭派民居還被評為二等優秀實例。

郁達夫曾言:美麗鄉村,設計先行。

用現代手法轉換傳統要素,塑造傳統民居的意境與神韻,或許這不失為當下中國鄉村民居改造的美好之路。


圖片、資料源自gad綠城設計、網絡,

藝非凡編輯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g9XYGwBUcHTFCnftCOH.html